分享

影像中的朱复戡先生

 泰阳汉子 2019-03-26

【岁月】影像中的朱复戡先生  (一)

朱复戡1900922日—1989113日)

原名義方,字百行,號靜龕。40歲後更名起,號復戡。祖籍浙江鄞縣梅墟,生於上海。師從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總理張美翊。十七歲參加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成為早期會員。與吳昌碩、沈曾植、馮君木、羅振玉、鄭孝胥、康有為等過從甚密,獲益良多。留法歸國後任上海美專教授。

铁笔银钩万古芳

   

萧丁(撰文)

岁末年初,上海美术馆举办了朱复戡遗作展。这里选刊的,是朱老的部分作品。

▲朱复戡(前排中坐者)杭州留影

1921年朱复戡(22岁)为熊松泉书石鼓文联

▲朱复戡(前排左十一)与沙孟海、陆俨少、钱君匋、叶潞渊、陈大羽、高式熊等在杭州

1921年朱复戡(22岁)篆隶书法四屏

▲朱复戡(前排左四)与沙孟海、王个簃、诸乐三、钱君匋、叶潞渊、高式熊等在杭州

1921年朱复戡(21岁)拟沈曾植笔法作品

▲1987年朱复戡(前排左五)与郭仲选、方去疾、刘江、钱君匋、叶潞渊、高式熊、韩天衡等在西泠印社首届全国篆刻评展开幕留影

1953年朱复戡(54岁)为周炼霞题翰墨缘

▲朱复戡与青铜器作品-中华宝鼎

朱复戡中华宝鼎手稿

朱复戡所设计龙凤提梁壶

朱复戡篆刻作品

▲朱复戡与丁肇中夫妇在上海交通大学

▲朱复戡出席门人书法篆刻作品展

▲朱复戡与陈大羽(左)中岛春绿(右)

▲朱复戡用扫帚为山东云海饭店题大字招匾

1995年12月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朱复戡遗作展

现在的文化艺术界,“大师”的称号没有标准,渐用渐宽。而一个时代、一个行业够得上这个尊称者,实则数人而已。我国近代杰出的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是当之无愧的一位。朱复戡

原名义方,一九〇〇年生于上海,一九八九年去世。曾任上海美专教授,西冷印社理事。朱复戡自小就有神童之誉。他七岁时就能书大字石鼓文,年届古稀的吴昌硕看见,吴连呼“神童”,给予悉心指导,称其为“小畏友”。十一岁的时候,就为宁波的阿育王寺题了“大雄宝殿”的横匾。十六岁时,作品被选入全国名家印选。二十五岁时出版了由吴昌硕题签的个人印石,从此名垂一时。

▲朱复戡(前排左五)、张中原(前排左二)、邵洛羊(前排左三)等参加俞振飞(前排左六)寿宴留影

1951年朱复戡(52岁)书主席词

▲朱复戡与叶潞渊(右一)、谭建丞(右三)等

▲朱复戡晚年挥毫留影

朱复戡青铜器作品立于上海玉佛禅寺

▲晚年朱复戡(左一)与张充仁(右一)、孙大雨(中)等老友重聚上海

▲朱复戡与周哲文(左二)、刘江(中)、张尤栋(右)等

1984年朱复戡(85岁)为南郊宾馆作书

▲朱复戡

朱老是个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诗书画印无所不精的艺术家,尤长于金石和篆书。书更胜于画,印更胜于书。金石学是研究考释古代器物文字的学问。金属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如钟鼎文;玉器、甲骨、砖瓦、碑版上的文字叫石文。朱老对研究金石文字极有贡献。公元前223年秦始皇巡视泰山所刻的泰山刻石》,小篆原为李斯所写,原文223字,由于年代久远,只剩下九个半字。一九六二年朱老按宋前165字拓本和《史记》所载全文,逐字考证,补齐全文,与原九个半字浑然一体,我们外行人竟无法分辨,这真是书法史上的壮举。

1988年朱复戡(89岁)书金文大篆

1980年朱复戡为《鲁迅著译书名印谱》刻-野草

▲朱复戡与墨谷子

▲朱复戡会议发言

▲朱复戡与徐葳(前排左二)、郑传本(前排右一)、周信之(前排左一)等留影

1980年三月香港盗版私印的《大篆范本-朱复戡大篆》

朱复戡手绘的上海国际摄影展荣誉奖设计稿

▲朱复戡在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庆祝会上提笔挥毫

▲朱复戡与外孙女孙晓云

朱复戡篆刻作品

▲朱复戡与陈大羽、谭建丞、叶潞渊等

▲朱复戡晚年蓄须留影

朱复戡篆刻作品

▲1989年朱复戡为深圳特区报题字

朱复戡早年自题篆刻集扉页-金石刻辞

▲朱复戡与刘孟嘉

▲朱复戡与刘海粟

▲1986年6月朱复戡与徐葳、冯广鉴、李养玉等在山东孟庙

1982年朱复戡(83岁)篆书《谬誉集》

▲朱复戡与刘艺等在深圳

▲1980年11月日本赠送吴昌硕铜像赠呈仪式后在合影(中排穿着黑衣者为朱复戡)

▲朱复戡与梅舒适(左一)、陈大羽(右一)等

▲1988年3月朱复戡与徐葳、中岛春绿(右一)在上海和平饭店

朱复戡临张芝《二月八日帖》

▲朱复戡与陈英明(右一)

▲朱复戡与冯广鉴

由于朱老是研究金石的专家,他的书法和篆刻字字铁笔银钩,有着鲜明的金石之气。朱老擅写大篆。读他的大篆,不能一扫而过,应当像品酒师用舌尖品尝美酒一样,一笔一划地认真研读。看着看着,你便会觉得有股骨气透出纸背,感到有一种力度。书法上溯甲骨,下涵晋唐,篆刻上追商周、下溶百家,古朴典雅,庄重华美。刘海粟赞他“神游于三代,冥心于造化”,张大千叹日:“卓然开一代宗风者,唯朱君一人而已。”品味朱复戡的诗画书印,内行人可以受益,外行人是种乐趣。有文化基础的人要冶情悦性,提高文化素养,应该花些时间细读《朱复戡金石书画选》和最近远东出版社出版的《朱复戡纂印墨迹》,这是万古流芳的民族文化遗产。

1954年朱复戡(55岁)绘列宁像

▲朱复戡授课讲学现场

▲朱复戡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朱复戡师生书画篆刻展览

▲朱复戡、徐葳与谭启龙夫妇留影

1987年朱复戡(88岁)书《七律问答》自作诗

▲朱复戡与张文康

▲朱复戡与戚叔玉等在杭州西泠印社

▲朱复戡在嘉兴展示书法作品

1947年朱复戡(48岁)书刘长卿诗句

▲朱复戡与沙孟海、梅舒适等

▲朱复戡与汪道涵、夏征农等

▲朱复戡与张国华

朱复戡青铜器设计手稿

▲朱复戡与陈英明

▲晚年朱复戡观看展览

朱复戡青铜器设计手稿

▲朱复戡与徐葳同赏青铜器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