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拒止环境下的协同作战-DARPA CODE项目进展

 cqukelly 2019-03-26

Darpa在今年2月在Yuma基地的一系列试验中成功对其拒绝环境中协同作战(Collaborative Operations in Denied Environment system,CODE)技术进行了演示验证,即无人机集群在通信受干扰掉线、GPS信号不可用情况下系统仍然能够遂行作战任务。CODE项目旨在适应和应对当前复杂电磁环境下无人机群可能遭受的常见威胁,传统无人系统在通信和GNSS信号受到干扰、压制的所谓拒止区域常常无法正常作战。

CODE项目特别关注研发和验证协同自主性的提升——即无人机群在一名操作员的监督控制下协同执行任务的能力。这些无人机将持续评估自身状态及所处环境,并向任务监督员提供关于无人机协同行动的建议,任务监督员将做出批准或不批准这些建议行动的决定,并指示任务变更。CODE无人机将利用协同自主性找到目标,并根据交战规则打击目标,还能利用附近CODE无人机,并适应动态形势变化。CODE项目所设想的协同自主性进步将是无人机作战从需要众多操作员变成仅需一名任务指挥官。该任务指挥官可以同时指挥任务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无人机。这种灵活性将极大提高现有平台的生存能力、灵活性和效能,降低未来系统的开发时间和成本,实现新的部署概念。

在Yuma试验中,6架装备有CODE兼容传感器的RQ-23虎鲨无人机首先起飞,跑道旁小型作战中心内的任务小组在地面站上对这些实飞无人机和老外14架虚拟的仿真无人机态势进行监控。

本次演示整合了雷神公司的软件、自主算法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抗干扰网络,创建逼真虚实结合的测试环境。在4次演示验证试验中,项目团队激活了各种虚拟目标,威胁和对策,以了解虎鲨在次优条件下如何完成目标。

无人机集群在降级条件下继续协同合作的作业方式是CODE计划最具挑战性的方面,”DARPA战术技术办公室CODE项目经理Scott Wierzbanowski说,当前装备的无人机需要往往要求每架无人机至少有一名操作员,而具备CODE能力、即拒绝环境中协同作战能力的无人机集群,则只需一名操作员即可指挥多架无人机,在通信和GPS信号均被干扰的拒止环境中,无人机继续朝着任务目标前进,互相协调合作以适应正常环境。”

CODE项目之前,如果无人机操作员失去与无人机的通信连接,系统将自动执行其最后一次收到的任务。而在CODE能力支持下,无人机集群可自动共享信息并协同作战以适应拒止环境及响应不同的目标或威胁。

“CODE项目的代码可以移植到现有的无人机系统使之具备协同作战能力,”Wierzbanowski说,“拒绝环境中协同作战能力是一个多军种共用的系统,我们正与空军研究实验室和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的合作伙伴密切合作,了解对方军事需求并确保避免重复性工作。”

 “不论从计算平台还是载具平台的角度来来看,将CODE能力的软件需要从一个作战平台迁移到里一个平台都很容易,有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飞机或地面车辆都能够轻易获得CODE能力的加持,”空军研究实验室自治技术顾问J.C. Ledé说,拒绝环境中协同作战能力的概念是基于脚本的战术体系,所以可以相对轻松地制定新战术以便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

美军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NAVAIR)将在Darpa今年结束其CODE项目计划主导权后获得拒绝环境中协同作战能力的所有权,NAVAIR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个开发、测试算法库,其目标是提供一个包含所有安全协议的开放式开发环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