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三):职名

 金色年华554 2019-03-27

宋代的职官体系之下,真正重要的官职只有三类——即职务(差遣、职事官),级别(本官、寄禄官),职名(职名、贴职)。其余各色头衔,则或者实际价值(意义)很小,如散官、如功臣号;抑或干脆就几乎没有什么实际价值(意义),如勋转、如检校官。

在《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的(一)和(二)中,已经简单介绍了两宋时级别与职务的相关情况。其实就算不看我的介绍,依照一般社会常识,读者们想必也很容易意识到“级别”与“职务”的重要性。然而“职名”为何重要,可能就不是那么“直观”的了。

宋代的“职名”是一种标志特殊身份的头衔。拥有职名者,即所谓德才兼备的“文学高选”【1】,或者通俗点说——皇帝所看重的人。他们在薪资补贴、福利待遇、升迁速度等许多方面都拥有特殊地位。

注1:虽然绝大多数职名都是授予文臣的,但其实宋代也有授予武臣的职名(或称“阁职”)。到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后共分三等——阁门舍人,阁门宣赞舍人(阁门通事舍人、阁门宣事舍人),阁门祗候。

文臣职名大约有四种来源——殿、阁、三馆秘阁、其它。

“殿”,即冠以殿名的:

如观文殿学士(文明殿学士、紫宸殿学士),观文殿大学士;

如资政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

如端明殿学士(延康殿学士);

如保和殿待制(宣和殿待制),保和殿直学士,保和殿学士(宣和殿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宣和殿大学士)。

“阁”,有“直某某阁”“某某阁待制”“某某阁直学士”“某某阁学士”之分,具体如下表:

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三):职名

出自龚延明的《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

“三馆秘阁”,指崇文院,其下包括昭文馆、史馆、集贤院(集贤殿)、秘阁。

三馆秘阁官(又称“馆职”)在元丰改制前的情况比较复杂——“以馆职为职名”的情况与“以馆职为差遣”的情况同时存在。例如首相(排名第一的宰相)所带的职名“昭文馆大学士”,就是一个纯粹的职名。又如次相所带的“监修国史”,却并非职名,而是一个有具体职任的差遣。再如“秘阁校理”,北宋真宗咸平年间之前为有具体职任的差遣,之后则基本变成了纯粹的职名。

元丰改制中崇文院被改编为秘书省,此后哲宗、徽宗等朝陆续新设置(或恢复了一些原来的三馆秘阁官)以作为“贴职”【2】。

注2:元丰改制前,“贴职”可泛指所有职名。元丰改制后,“贴职”通常就仅指“待制”以下的低级职名了。文臣贴职在哲宗、徽宗朝几经变化,政和六年(1116年)后基本定型,包括集英殿修撰、右文殿修撰、秘阁修撰,以及各种“直某某阁”。另还有前述的武臣贴职和只存在了三年不到时间的宦官贴职(直睿思殿、睿思殿供奉)。

“其它”,则主要包括枢密直学士(述古殿直学士)和翰林学士。这两个同馆职情况类似——既有以枢密直学士、翰林学士为职名者;亦有真正的(也就是名副其实干这份活的)枢密直学士、翰林学士。

拥有职名者的特殊地位显示在许多方面:

譬如薪资补贴——带职名者有“添支(贴职钱)”、有“餐钱”,带待制以上职名者又有“公使钱”,带学士以上职名者还有“元随·傔人衣粮”。

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三):职名

出自龚延明的《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

另外,在两宋文官一种重要的等级划分(“宰执”“侍从官”“庶官”)中,职名也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3】

注3:“宰执”顾名思义即“宰相+执政”,指宰相、副宰相,及枢密院的主要领导。“侍从官”指带待制以上职名者(元丰改制后还包括了一些在京的重要官员,如翰林学士、六部尚书、给事中、中书舍人等等)。“庶官”则指的是带低级职名或不带职名的官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