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风、胡舞遍寰宇——浅谈河北道胡化的原因

 斯郎曲培卓拥 2019-03-27

唐代是一个异常开放的朝代,开放到连军队和文官系统里都充斥着大量的异族人。俗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唐朝的统治者却没有这样的看法,唐太宗就曾说“自古独爱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如果深入探讨个中缘由,便可了解到唐朝开放的社会氛围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李唐王朝皇室复杂的血统和历史地理环境。

要知道在李唐朝廷和军队任职的异族人,可不是雇佣军一类的人物,而是和汉人群体一样受到重用。比如怛罗斯之战的主将高句丽人高仙芝,安史之乱名将李光弼、哥舒翰,平定黄巢之乱的沙陀人李克用,在朝为官的尉迟恭、长孙无忌、倭国人安倍仲麻吕、新罗人崔致远等等,甚至唐太宗的皇后也是鲜卑人。在唐朝的都城长安,胡商的数量相当庞大,在唐帝国的其他区域也有大量的异族生活。检视唐朝的族群政策,我们能够发现河北道是一块安置异族的重要地区。河北道分布着众多的异族,有着现实和历史的诸多原因,今天试析之。

第一,李唐皇室的胡汉血统出身。关于这一问题,史学家看法歧异,但普遍认为李唐皇室多少沾染了胡族的血统,比如陈寅恪先生就认为李唐王室属于胡汉混血。南北朝时期是族群的融合时期,胡人汉化或汉人胡化,是各个族群融合的两个方向。李唐的先世久居北方,进而染上胡俗,到先世李虎时,李氏一族渐渐显达,又因与胡人女子通婚,家族内遂融入了胡人血统。李唐皇室的胡汉混血出身对李唐的政策取向最大的影响,莫过于用人政策。“不问出身,只问才学”成为了唐朝文官和武将的选拔标准。只要是有才学的人,都会受到重用,甚至进入核心层。所以有唐一代,胡风与汉韵互融,整个社会极其开放,穿胡服,吃胡食成为了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的共同爱好。

上面我们提到了异族政治高层人物,对于广大普通异族平民或战争俘虏来说,他们的安置可是具有另外的特点。每一次战役后,唐朝对待异族俘虏处理方式,通常的安排是迁往内陆。比如唐初,唐朝与高句丽爆发多次军事冲突,每次战争后都有大量的高句丽俘虏和余众,大多被迁往中原或河北道所在的区域。另外沙陀人、粟特人等族群在河北道所在的区域也有大量的分布,加之河北道区域异常广大,本地有东胡、奚、室韦等部族,使得河北道成为了唐帝国统治下异族分布最为集中,数量最多的区域。

胡风、胡舞遍寰宇——浅谈河北道胡化的原因

怛罗斯之战主将高仙芝

第二,河北道的行政体制属于州县制和羁縻制的混合体。河北道虽然名义上为唐王朝的直辖区,但地域辽阔,包括今日的河北、北京、天津、东北三省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因此在行政体制上的设置复杂的多。仅有河北道的接近中原的地区设置了州县机构,其他地方多以羁縻方式进行统治,所谓的靺鞨、东胡、奚、室韦均以归附的形式向唐朝中央效忠,唐王朝对这片土地的政治控制力非常松散,可以讲河北道的广大区域仍然是政治的真空地带。

因此,相比于唐王朝统治的腹心关中、军事重地中原和经济发达的江淮地区来说,河北道所在的区域显然并没有多大的价值。在安排异族俘虏上,当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既能消化一批异族,又能减少异族的威胁,这样的安排实在非常合理。甚至到了唐代中期以后,连幽州都督这样重要的军事职位也由胡人安禄山担任,可见在整个王朝的地位上,河北道的地位是多么低下,直接的后果当然是河北道的全盘胡化,更深远的结果则是这里成为了唐朝的军事缺口,安禄山正是看到这一点,发动了叛乱。

胡风、胡舞遍寰宇——浅谈河北道胡化的原因

河北道疆域

第三,唐朝军事重心的转移,导致东北防务的空虚。唐代前期,在消灭了东北方的军事对手高句丽后,其防务的中心转向了正北方的突厥。经过唐太宗、唐高宗及武瞾的着力经营,东西突厥最终被击败,整个北方的军事压力骤减,其中就有一部分突厥降众被安排在河北道。击败了东西突厥后,唐朝军事重心转向了西南方的吐蕃,并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相比较之下,东北方的河北道一直不受唐王朝的重视,并且在唐代中期已经完成了全境的胡化,安禄山正是熟悉唐朝中央的军事主力集中于西部,才敢于大胆地发动叛乱,而且接连攻陷城池,甚至有推翻唐王朝之势,唐王朝也在平定叛乱过程中消耗了国力。但平定安史之乱后,大批的安史降众仍被继续安置在河北道,虽然他们不再发动大规模叛乱,但河北道却进入了割据自守的阶段,不服从唐朝中央号令,自行其是,出现了著名的范阳、成德、魏博河北三镇。

河北道安置如此众多的异族部落,其影响不可谓不大。首先是整个社会的胡化。胡人充斥于社会各个角落,汉人反倒成了少数,并且反客为主,夺取了政治、军事方面的大权。汉人为了生存,要么迁离河北道,要么从胡俗,使得整个唐朝控制力几近于无。其次是造成唐朝东北方的军事空虚。唐朝把军力驻扎在国境西部,造成了整个中原地区兵力的空虚,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而为了平定安史之乱,驻扎西部的军队内调,又导致吐蕃乘机侵噬西部大片国土。整个唐朝的局势不可避免的恶化了,而东北地方的契丹却在崛起。最后,河北道异族众多也是藩镇割据的始源。藩镇割据始于安史之乱后遍设全国的藩镇,尤其以河北道地区的范阳、成德、魏博最为凶悍,这群人多少都与安史余部有牵连,是唐朝的心腹大患,唐朝中央并无良法压制。唐朝最终在藩镇割据下走向了灭亡。

胡风、胡舞遍寰宇——浅谈河北道胡化的原因

安禄山

总之,河北道安置了众多的异族,实际上可以视作观察唐代民族政策的切入口。有唐一代,虽然“任人不问出身”的政策为唐王朝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掣肘措施,使得胡人利用唐朝的政策漏洞乘虚而入,发动叛乱,几乎将李唐王朝奠定的基业全部摧毁,李唐的国运也在安史之乱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终结。但更大的影响在于,河北道所在的区域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来源地。

后记:本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司马迁:《资治通鉴》,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史论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