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土豆、果蝇和酵母,嫦娥搭载的是生态系统系统吗?

 亲斤彳正禾呈 2019-03-27

关于月球种植,在接到了一些采访之后,我认为还是有必要来说说。

2019年1月15日,经过9天时间进入月夜期,做了断电处理,这就意味着刚发芽的棉花幼苗得不到有效的保温措施,实验到此终止。很多朋友有点惋惜,我也一样。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这一次实验的科普实践意义,在重庆大学设计的这次生长试验中包含了土豆、棉花、油菜、拟南芥、果蝇和酵母这些生物界和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物种。实验向我们展示了在近未来人类在月球上耕种的愿景,对于普及太空技术,展示我们的航天技术成就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在很多报道中出现了断章取义的情况,把这次的实验载荷说成了一个精心设计的生态系统,只是因为能量供应的问题无法在月球上开枝散叶。如果我们真的有这样的想法,那就too young too simple了。

我要说的是,不要小看生态生态了,建设一个生态系统并不是小孩过家家的游戏,随便凑几个小朋友就能演一家人了。

零件变汽车,哪有那么容易

在评价这次的所谓的微型形态实验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个事儿。现在在淘宝上买汽车零件很容易吧,其实在阿里的杭州总部就有这样一辆车,就是用淘来的零件装起来的。但是,你觉得买回来一大堆零件,它们就能自己装配成汽车?你以为自己是巴拉巴拉小魔仙吗?挥舞魔法棒口中念咒语,汽车就能拼好了?

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很幼稚。好,我们回过头来说,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配合和运转,远比汽车零件的组装要复杂得多。我们既然不相信零件变汽车,为什么会相信组合几个物种就是生态系统了呢?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有朋友说,那上面的物种不是精心挑选过的吗,难道不是科学家设计好的?呵呵,我只能给出个微笑标志了。

先别着急反驳我,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人类曾经干过的再造生态系统的实验。一个在20年前雄心勃勃的生物圈二号(Biosphere 2)计划。1991年,建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建设了一座全封闭的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为什么起这个这个名字是为了让大家更关注我们的生物圈1号——地球。

生物圈2号,大不大?

在18万平方米的建筑中,最初引入了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内的4000个物种。但是很遗憾,在生物圈2号内部,1993年,运行了两年的 “生物圈2号”实验宣告失败,因为设施内的生物多样性发生了巨大变化,那里已经变成了蚂蚁和强悍的非计划鸟类(在施工过程中混进来的)的天堂。

更可怕的,最初进入的生物学家不会种地,差点把自己给饿死。于是这个项目被迫关闭了。

在《失控》这本书里其实详细描述了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描述也更戏剧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接下来我们认真说说,我们在太空种植真正需要解决的难题。

光和水,太空种植需要解决哪些难题

第一个问题是水。植物需要进行蒸腾作用,才能进行物质的有效运输。实验显示,种植马铃薯最佳的灌溉量为450-500毫米,那以126平方米来计算的话,在整个生长期,大概需要60立方米的水,这显然远远超出了我们栖息仓的水容量。

不过麻烦事儿还没完,太空舱里缺乏空气流动,并且缺乏重力。那些由叶片排出的水,不容易被带走,也不容易滴落。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水滴聚集在叶片上,为真菌生长提供了温床,导致植物死亡。

水也是烦恼

当然,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并不难,只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即使排出水分就好了。但是要注意,千万不要因为排水太快,把植物吹成干花。

相对于水来说,解决光的问题可能是最容易的。直接接受宇宙中的太阳光那对植物来说还是一个挑战,因为过多的紫外线和宇宙射线都是致命的,不过我们完全可以用日光灯来为植物照明。

其实植物所需要的主要是蓝光和红光,只要利用这些颜色的照明设备就可以满足植物对光的需求。

实际上,地球生物特别是陆生生物在太空中碰到的真正问题是重力的改变!

不得不注意的细节——重力究竟够不够

虽说解决起来比较费事儿,但是光和水只是太空栽培者面前的小障碍,植物碰到的最大障碍是重力,如果说两者是泰山,那后者就是珠穆朗玛峰了。

对于地球上生长的植物来说,茎秆向上长,根系向下长,似乎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如果离开地球,事情就不这么简单了。如果我们在国际空间站种植物的话,就会发现它们长得非常纤细,并且向着四面八方随意蔓延,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地球上有重力,而国际空间空间站是处于失重状态的。

目前我们还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解释植物是怎样辨别方向的。目前,比较公认的一种看法是,植物细胞里有一些淀粉组成的颗粒,它们会受重力的影响,沉积到细胞的下部,从而给细胞壁施加刺激,这样一来,植物就能辨别出天和地了。可以说,这些淀粉粒就是植物生长的“指南针”。另外一种说法是,悬挂着细胞器的细胞骨架可以感受到细胞器下坠的方向,从而辨别出哪边是上,哪边是下。

太空中的第一朵“菊”花

如果是失去了重力作用,植物生长分不清上下,根和叶都向着四面八方生长。就拿常用的实验植物拟南芥来说,它们在失重状态下最后长成一团,本该拼命伸向天空的茎停下了脚步,反而是多了很多枝枝杈杈。就像是漂浮在水中的水草一般。

植物的茎叶尚且找不到方向,像花朵这样需要精细生长的结构就更困难了,这也是植物无法在太空中良好生长的关键所在。

在现在的科幻电影中有一些重力生成的方法,但是要进入实战阶段还需要很久。我们还可以去寻找那些控制植物生长状态的基因,通过改变植物的基因,去让植物去适应失重和低重力环境。

 总的来说,这次的实验是个很好的探索起点,对于我们掌握地外生物实验室搭建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推进中国的空间生物技术发展大有裨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实际的价值。如果盲目地夸大意义,势必对真正的研究产生伤害。

明确意义,探讨未来,这是媒体在宣传中所需要做的事情。

土豆、棉花、油菜、拟南芥、果蝇和酵母,为什么是这6种生物?

这些生物选择可是有讲究,这些生物在人类的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生中都有重要意义,它们不仅仅可以为人类提供有用的食物、衣物和药品,更重要的是这6种生物的基因组都已经了解得比较清楚,也是很好的基因编辑的材料,这才是搭载它们升空的意义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