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五京——内蒙古出土文物暨辽南京建城1080年展(九)
玉銙丝蹀躞带 | 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玉銙丝蹀躞带有方形玉带絝11件、大小不一的桃形玉带銙18件、圭形玉尾1件,圭形玉饰8件。还有镶玉鎏金铜带扣1件、鎏金铜带箍10件、鎏金小铜带扣4件、鎏金葫芦形铜带饰2件。9件方形玉銙下部有长方形“古眼”。玉带饰上均附有银铆钉。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銙银带 | 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玉銙银带上缀方形和长方形白玉带銙14件、桃形有孔白玉銙1件、圭形白玉尾1件、长方形金带扣1件。带銙和尾均无纹饰,用银钉镌合在带上。同出一短银带,一端有金带扣,有6个扣眼,大概是与前者配合使用。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南北面官在服装上的区别 辽代由于在政治上“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官员根据担任官职所在系统穿着相应官服。在南面官体系内的契丹人也需要穿南面官服装。辽代官服中,大体可以根据有无蹀躞分为“牒躞带”和“无蹀躞带”。蹀躞是指腰带上垂下来的饰物。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指出蹀躞并非中原传统服装:“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帉蛻、算囊、刀砺之类。” 
金銙银蹀躞带 |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陈国公主驸马之腰带。带鞓和系垂的小带用银薄片制成,银带鞓的前端铆有1件金带扣,套金带箍1件,中部钉11件方形兽面纹金带銙,后部钉5件桃形有孔金带銙,带末端钉1件圭形金尾。方形兽面带銙上均有“古眼”,各系垂1条小带,各条小带上钉有金带饰,并套有1件小金带箍。有两条小带上各系1件錾花银囊,内侧相邻的两条小带下端则垂挂1件倒置葫芦形兽面纹金带饰。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各种带銙示意图 
白音罕山辽墓与玉田韩氏家族 1994年,巴林左旗白音勿拉苏木依斯力格嘎査的一位牧民在附近山脚下洪沟中发现韩德威墓志。1995年5月,白音勿拉苏木白音罕山的一座古墓被盗,当地文物部门随即前往调査,在被盗古墓中发现石墓志两合,根据志文记叙,确认该墓为韩德威父母——韩匡嗣夫妇合葬之墓。1995年8月,当地公安机关又从盗墓者手中收缴了韩德威之孙耶律元佐的墓志。这些墓志出自同一家族墓地,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2000年8月至9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巴林左旗博物馆,对位于白音罕山的辽代韩氏家族墓地进行了调査,发现被盗古墓近40座,并对其中的3座进行了发掘清理。 韩匡嗣是辽代开国功臣韩知古之子,其家族世居蓟州玉田县,为辽代望族。据韩匡嗣墓志记述,
韩匡嗣九子均有建树,这与《辽史》记载韩匡嗣有五子不同。其中五子韩德让(耶律隆运)名声最为显赫,官拜大丞相,因其功绩卓著,在1004年(统和二十二年),被赐国姓耶律,使韩氏
一族附籍“横帐”。作为辽政权的忠实捍卫者,韩氏家族与辽朝兴衰休戚相关。韩氏家族墓地是一处典型的、聚族而葬的家族墓地,不仅为研究辽代汉族家族墓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研究辽代政权南北面官提供了宝贵佐证。 

石俑 | 巴林左旗白音乌拉苏木白音罕山韩氏家族墓地出土 男俑方脸大耳,垂目下视,鼻头略残,髡发,额前留有整齐的刘海,
两鬓各留一缕长发垂于耳前。双耳带环。著右衽圆领窄袖袍服,左肩靠颈部有疙瘩襻扣,在臀后开楔。腰系布带,结双环同心抽扣。左侧垂一刺鹅锥,悬挂于腰之上。足着尖头皮靴。叉手而立。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市日台乡宝山村辽墓壁画《寄锦图》局部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市日台乡宝山村辽墓壁画《厅堂图》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市日台乡宝山村辽墓壁画《诵经图》局部 
华夷同风 辽代在制度和管理方面多有创新和特点,但其在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上——皇帝制度——与同时期的北宋保持一致。南北双方都是皇帝制度,因而又有北朝、南朝之称。根本制度的一臻与趋同使得南北双方在政治思想、社会价值、道德风尚等方面表现出类似。辽代统治者对中原文化采取宽容及吸收的态度,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
君臣同志 华夷同风 在兴起之初,耶律阿保机通过血腥的斗争,完成了从部落推选制到世袭制的转变。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即皇帝位,上尊号曰天皇帝。之后,他数次平定自己兄弟们发动的叛乱,又经过辽太宗、世宗、穆宗、景宗数朝,最终确立了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实行君主制的辽国统治者,也把儒家标榜的大同社会作为理想。
“君臣同志 华夷同风”典故由来 (懿德皇后萧氏)小字观音,枢密使萧惠之女,以重熙九年五月五日生。姿容端丽,为萧氏首。能歌诗弹箏,琵琶尤为当时第一。清宁元年,册为皇后。……三年秋,上作《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后应制属和曰:“虞廷开盛轨,王会合奇琛。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曰心。文章通谷蠡,声教薄鸡林。大寓看交泰,应知无古今。” ——(清)周春辑《辽诗话》转写王鼎《焚椒录》 伶人作语近初筵,南北生灵共一天。 祝愿官家千万岁,年年欢好似今年。 苏辙《记中京伶人口号》  韩延徽和韩佚 在建立世袭制的过程中,耶律阿保机受到汉人影响。赵志忠《虏廷杂记》中记载:“有韩知古、韩颎、康枚、王奏事、王郁皆中国人,共劝太袓不受代。”韩颎即韩延徽,他是幽州人。公元907年(天祐四年),刘守光囚禁父亲刘仁恭,自立为卢龙节度使,刘守光掌权后连年征战,实力日渐衰弱,想结契丹为后援,就派遣韩延徽出使契丹。辽太袓召见韩延徽后认为他很有才能,于是委以重任。《辽史》记载说:“太袓初元,庶事草创,凡营都邑,建宫殿,正君臣,定名分,法度井井,延徽力也。”还记载说:“夫赋税之制,自太袓任韩延徽,始制国用。”
1981年,在北京八宝山发现了韩延徽孙子韩佚墓,此前还出土了《韩资道墓志》《王师儒墓志》等与韩氏相关墓志,它们的发现对于研究韩氏家族、北京史、辽史均有补益。韩佚墓出土的部分精美器物可能为皇室对其先袓的赏赐。  白瓷碗 北京市八宝山韩佚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青瓷碟 北京市八宝山韩佚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白瓷罐 北京市八宝山韩佚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青瓷盏托 | 北京市八宝山韩佚墓出土 盏沿荷叶形,盏心钵形,高圈足,底部有五个长条形支烧痕迹。盏外沿刻蜜蜂和草叶纹。盏碗作荷叶形,敞口,平底,小圈足,底部亦有支烧痕。内底刻环带纹。胎薄而坚密,釉色青翠。 首都博物馆藏    青瓷水注 | 北京市八宝山韩佚墓出土 葫芦形钮盖,盖壁有二孔。花瓣形直口,瓜棱状圆腹,矮圈足,直流,曲把。器底刻“永”字款识,有长条形支烧痕。薄胎致密,釉色青灰。划花,盖饰云纹或羽纹,把与流饰花草纹,注身两面饰四对人物坐饮图。流云、酒搏、果盘等杂置其间。 首都博物馆藏    
青瓷注碗 | 北京市八宝山韩佚墓出土 注碗敞口,深腹,平底,圈足微外撇。底部有五个条形支烧痕迹。挂满釉,釉色青绿,光泽莹润。口沿内饰凹弦纹一周,内底心划鹦鹉一对,头尾相对,形成团形图案。出土时青瓷水注置于碗内,应是一套温酒器。 首都博物馆藏 部分瓷器线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