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市委、市政府将之确定为“全面落实年”。 县经信局紧紧围绕“全面落实年”各项部署,以问题为导向,做好顶层设计,聚焦两个基本面,实施三项服务。深入推进工业经济稳增长、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各项重点工作,确保工作部署落实落地。 一套顶层设计 为产业生态圈建设描绘产业蓝图 充分依托现有工业经济发展基础,借智借力,紧紧围绕通用航空、智能制造和节能环保三大主导产业,深化产业生态圈再研究,制订产业路线升级图,找准适合发展的产业门类和领域,研究制定《淮州新城三大主导产业生态圈建设专项推进方案(2018—2022)》,为产业生态圈未来发展描绘好蓝图。 围绕飞行汽车、无人机、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万物互联七大科技领域进行产业化研究分析,积极探索智能经济、数字经济、云经济等发展方向,充分谋求新经济与工业经济交互发展契合点,着力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按照淮州新城未来产业发展所需,以远景发展和科学发展思维,研究制订《金堂县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和《金堂淮州新城电力专项规划》,积极推进园区企业工业云应用服务,为智慧城市建设和淮州新城智慧产业发展夯实信息化和能源供给基础。 聚焦两个基本面 为产业生态圈建设优化加速通道 聚焦项目招引和促建。按照全县招商引资工作目标任务,建立县经信局招商工作专班,建立招商引资工作台账和周例会制度,确保招商工作高效推进;坚持补链、强链、扩链招商思路,加强与上对接,充分依托行业协会、高校院所和省市驻外办事处,优化招商引资项目有效信息,实施“一对一”项目全程跟踪服务机制,2018年确保招引工业类项目10个以上。同时,建立项目促建管理台账,会同工业园区管委会一道,实施“一盯一”专人负责机制,结合政策引导和资金帮扶,确保全年促进50个项目开工建设、50个项目竣工投产,完成工业投资130亿元、技改投资110亿元以上。 聚焦科技创新和人才留驻。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推进高校院所、央企、国企与产业功能区深度融合,探索制定校院企地利益链接机制,研究制定《金堂县深入推进产业功能区及园区与校院企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方案》,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移转化,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技术、专业人才参与创新创业。2018年,力争共建研发平台5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0个以上,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0亿元。同时,会同工业园区管委会、人社等县级部门一道,加快人才公寓、金融服务等功能配套建设,吸引科技人才和高端人才留驻淮州新城。2018年,力争招引10名上述方面的高端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技能人才800人以上。 深入实施三项服务 为产业生态圈建设增添发展动力 实施工业经济运行精准化服务。探索建立工业经济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工业经济运行台账,加强对重点工业企业数据运行的综合研判,建立成长型、扩张型、创新型、调整型、稳健经营型5本台账,根据企业不同类型,给予重点运行监测建议,大力促进有条件的企业上规,确保重点工业企业经济平稳运行。2018年,确保全年新增培育规上企业50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工业总产值突破350亿元。 ▲中德通航项目施工现场 实施工业企业发展精细化服务。进一步完善“红名单”制度、一对一联系服务制度和问题会商制度,完善、优化服务流程,全力保障科技实力雄厚、发展潜力巨大的优质企业轻装上阵、无忧快跑。全面建立规上重点工业企业基本信息库,积极开展人才、产品供需对接会、银企对接会、政策宣讲会和专利技术申报培训会等,帮助企业积极申报市级技改资金和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项目补助资金。加快促进企业实施资产证券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IPO、APO融资;同时,进一步加快产业转移,腾出环境容量,力争为淮州新城工业发展释放更多工业用地指标。 实施工业品牌拓展精锐化服务。以三大主导产业门类为依托,建立龙头企业“一企一卡”,结合名优产业联盟优势,聚合企业上下游原材料需求、推广企业优势成品,进一步扩大“同城互卖”影响力,着力打造金堂本土明星企业和明星品牌,2018年,力争推动200家企业纳入金堂县同城互卖平台,推动“金堂造”名优产品“走出去”。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分类指导,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配”发展路径和品牌经营模式。大力实施“小巨人”、“成长型”企业培育计划,2018年,力争培育“小巨人”40家、“成长型”20家,促推5家企业进入成都市100强企业,加速形成淮州新城三大主导产业优质发展品牌形象。 县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廖施竣表示:“2018年,县经信局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着力抓好‘全面落实年’各项工作部署,以更加主动的责任担当、更加高效的工作节奏、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着力为企业树立发展信心、降低生产成本、强化要素供应、争取政策普惠,保完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淮州新城生态圈建设贡献应有之力,为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夯实发展本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