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曼殊

 昵称31728201 2019-03-27

我对苏曼殊的好感,源于《中国文学史》课本上所选的他几首绝句: 

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种田。

羸马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我觉得有唐宋之风,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当然,具体怎么个好,我并不能说清楚。就如著名学者唐兰,抗战时期,他在西南联大教古文字学,本行之外,又开一门《宋词选读》,但几乎什么也不讲,每次上课,只是捧着一本词集自顾自地读,读到好处,大叫一声“好”。学生们悚然一惊,以为他终究要阐发点什么了。哪知他扫视了一眼课堂,又把目光收回到书上,接着读,一直到下课。

换了现在,这样的讲课法,他的饭碗非砸烂了不可。学生打分,考核是通不过的。可我顽固地相信,他对诗词的体会,比现在一班“著述等身”的学者要好得多。因为他的学问实在太大,应该更有审美能力。诗词这个东西,我认为不需要说解,如果一首诗的好,要通过说解才曾让人明白,我敢说绝对不是真正的好诗。但如果以这标准,很多其实没有一点审美的教授就得失业,这也是麻烦事。

看了几首好诗,免不了想找作者的其他文章来看,这大概是不少人的本能反应。虽然有点冒险。因为很可能这个作者的好诗,只有那么几首。不看他别的作品,尚能在心中留个美好印象。在我就有先例,初中时读了课本上的《范进中举》,觉得太好了,于是苦求一位同学把全本《儒林外史》借我看,结果大失所望。原来《范进中举》那篇,竟是全书中最精彩的,其他的,除“严监生疾终正寝”章之外,都稀松平常,说实话,我是咬着牙才看完全书的。

苏曼殊会不会也这样呢?我不知道。

有一日,我终于在书店看到一套《苏曼殊文集》,四本,编者柳无忌,是名宿柳亚子的哲嗣。柳亚子其实我不知道是谁,只因为初中课本上学过他两首烂唱和词,想当然以为很厉害,因此,他儿子的编著,品质应该也有保障。我那时买不起,恰好一个同学长得象苏曼殊,他也爱写诗,不过是新诗。于是我摇唇鼓舌地劝他买,也许我惯会奉承人吧,他经不住我夸他有苏曼殊的风骨和才情。总之那四册文集接着就来到我手里,看完了,果然兴味索然,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还是那几首绝句而已。 

然而那套书,我当时在书店翻过好一阵的,确实醉心于他文辞的优美,所以才苦劝同学买了,为何又兴味索然了呢?也许是因为我发现了曼殊和尚的套路。他写书信老是那几句,不是“秋风飒起,落叶打肩”啊,就是“怅惘天末,忆想成劳”啊,就如那个梁实秋写的烂《雅舍小品》,一个偷来的“逸兴遄飞”用了无数遍,“鼓腹而游”也为数不赀,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词汇的贫乏,还自以为幽默。至于曼殊和尚,他的《断鸿零雁记》何尝不是如此呢?再清丽脱俗的词句,不计成本地使用,也会让人倒胃口的。 

只是还得承认,这和尚确有过人的悟性,文集的插页上,影印有他的墨迹,早年的字丑怪无匹,不忍直视;不过三、二年间,字体大变,一钩一划,宛然名家,无怪乎能和眼高于顶的章太炎等人交上朋友。他留学过日本,但古典文化水平的起点并不高,早先好象并没念过几本书,为何倏忽间能以清词雅韵雄踞南社诸耆老之上,说明真是有天赋这东西的。 

在那套柳无忌编的文集里,似乎让我窥见了其中端倪。书的附录收有不少苏曼殊的残墨片纸,其中一片上有这么几句: 

美人体质娴华,天情婉。恭以接上,顺以承亲。含华吐艳,龙章凤采。砌炳瑾瑜,庭芳兰蕙。既而来仪鲁殿,出事梁台。摇环佩於芳林,绮缋於春景。投壶工鹤飞之巧,弹穷巾角之妙。妖容倾国,冶笑千金。庄映池莲,镜澄窗月。态转回眸之艳,香飘曳裾之风。飒洒逶迤,吹花回雪。 

编著者柳无忌以为,这是苏曼殊未完篇的习作,因为颇似《断鸿零雁记》的文风。我恰巧临过隋碑,知道这是《董美人墓志》里的句子,写得确实妖艳妩媚,大多数魏晋南北朝、隋唐墓志,都充斥着陈词滥调,很少能找到这样的好词句。

于是我似乎明白了苏曼殊造诣之由来,他是何等偏好这种略带阴冷香艳的词句,必定时常在典籍中汲汲搜寻,以便“抄袭”的 。而阴惨的墓志,正是重要资源。我想这类片纸,是他箧中常物,在旅途中,他大约不大念经,只诵这些“读书笔记”吧。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好句子总是被他这样偷用,但能偷用得这么巧,也需要才气,更需要性情。因此,他自称“情僧”,倒也名至实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