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北岳恒山,我们可以发现,那上面有一座“后土夫人庙”。 “后土夫人”是个什么人? 为什么在这北岳恒山,会有她的“后土夫人庙”呢? 其实,“后土夫人”,正是一个与北岳恒山,有着密切关系的历史人物。 “后土”,其实是一个职务名称。 “后”就是“司”,“土”就是“地”。 “后土”,就是“司地”。 这个职务,与当年的天下盟主之职务,是对应的。 盟主司天,后土司地。 拿到现在来说,盟主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主席;后土,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 所以,我们现在的一些中国神话中,王,就是龙王;丞相,就是龟丞相。 因为最早的丞相后土氏,是属于共工氏部族,他们的图腾就是龟。 由于女娲氏部族对于天下结盟,居功至伟,所以,天下结盟之后,盟主一职,就落在女娲氏部族中的神农氏部落头上。 而共工氏与当时被大家联合打败的祝融氏(伏羲氏)部族积怨最深,是当时天下四方之中,决定要不要言和,要不要结盟的最关键的一方,所以,天下结盟之后,“后土”一职,就落在共工氏部族之中的一个部落。 这个部落,后来就干脆叫“后土”。 又因为当时他们还处在母系社会,领导人为女性,所以,“后土”就为“夫人”。 当然,由于当时的天下结盟,其基础是“四岳并举”,这就决定了,天下真正的权力,是掌握在四方共和的“议会”机构之手中,而不在盟主或“后土”的手上。 所以,盟主或者“后土”,实际上就是一个地位尊崇的荣誉职务,并没有多大的实权。 但是,“后土”所在的部落,既然能够代表共工氏部族领受“后土”一职,那他们在共工氏部族中的地位,当然也是最高的。 所以,他们也必然地代表共工氏部族,担任“宪法”规定的、在四岳“议会”中,必须由他们共工氏部族部族出任的四大“议员”之一。 这就意味着,他们就是北岳恒山的岳主。 恒山,是共工氏部族赶走了伏羲氏部族,劫后余生之下,在他们的地盘上所选定的神山。 但是,处在中原地区的共工氏部族,四周的高山多的是,他们,为什么偏偏选择这处在最北部的高山,作为他们的神山呢? 因为,虽然伏羲氏部族的主力部队被赶到了南方,但伏羲氏部族的老家,却是在北方。 那里还有伏羲氏部族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啊。 劫后余生的共工氏部族,必须要防备伏羲氏部族后起的生力军,在十年生聚之后,再度杀来。 所以,他们就将自己的神山,定在北方。 这样,就可以通过周期性的敬神活动,而将部族的政治、经济中心,固定在北方,以此防备北方伏羲氏部族的卷土重来。 之所以他们命名自己的神山为恒山,也就是希望自己的部族,能够像山一样恒久。 但是,历史证明,他们并没有像山一样恒久。 神农时代,其他三大部族,都有自己比较独特的文化,分别是庙底沟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 只有他们共工氏部族,没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他们,被仰韶文化给同化了。 到后来天下再度巨变,各部族之间再起干戈之时,东夷氏部族和神农氏部族,都能够以部族整体的力量,与黄帝部族奋力一搏。 唯独他们共工氏部族,却是四分五裂,只有一个后土氏的后裔夸父氏部落,先是投靠炎帝,在炎帝战败后,又打算到山东去投靠东夷氏部族的后裔蚩尤氏。结果,还没有走到山东,蚩尤氏已经战败,他们也在半路,就被伏羲氏部族的后裔给收拾了。 这就是所谓的夸父追日的故事。 为什么共工氏部族,会混得如此之惨呢? 从考古遗址的发掘上来看,赵宝沟文化南下之前的中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 南庄头、磁山、贾湖、裴李岗文化,不但地域不同,而且,面貌上,也都是各具特色。 这证明他们,各自是属于不同的部族。 而到赵宝沟文化和仰韶文化先后入主中原之时,中原地区,就干脆没有本土文化的遗址可以发掘。 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作为中原地区最后的本土文化,都是在赵宝沟文化和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兴起之时,就已经消失。 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说明了去旧迎新,说明了有新的文化,取代了旧的文化。 只是,新文化的历史太短,没有留下可供发掘的遗址。 但是,新文化应该有新气象。 新的文化,就应该有力量抵抗外来文化的入侵才对。 然而,事实是,赵宝沟文化以武力征服了中原;而仰韶文化,又以思想同化了中原。 中原文化,文武双输。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还是从各个部族的图腾说起。 女娲氏在主张天下结盟之时,以“龙马负图,神龟载书”,来分别劝说伏羲氏部族和共工氏部族这对不死不休的冤家、罢兵言和。 这说明,伏羲氏当时的图腾是“龙马”,而共工氏当时的图腾,就是龟。相对的,女娲氏的图腾,则是蛙。 龟相对于“龙马”,有什么区别呢? “龙马”,扬子鳄与马的组合,代表的是力量,代表的是霸道,代表的凶残与迅疾。 这自然有一种灵活自如的气势在里面。 而龟,代表的只是一种抗拒压力与恬退隐忍、代表的只是一种消极的自卫,代表的只是一种慢腾腾的应对。 它没有主动的改变,更没有一种要克敌制胜的精、气、神。 两种精神之下,谁,更能够赢得最后的胜利呢?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再看,龟相对于蛙,又有什么不同? 龟和蛙,都有内心柔软的一面。 然而,龟的坚硬之外壳,限制了它的容量;而蛙,肚皮超大。 肚皮超大,一方面代表着一种强盛的生殖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有容乃大的精神象征。 而正是由于有容乃大的精神,女娲氏部族,才能够跟自己并不相合的东西,求同存异;才能够产生对立统一的思维意识;才具有成双成对的审美观念;才能够创造出像《太极图》《洛书》这样的哲学思想。 而这样的哲学思想,又使女娲氏部族更加心胸广阔、眼界高远。 所以,他们就能够以高屋建瓴的气派,对包含着你、我、他之各方命运的、面向未来的宏大历史,进行顶层设计。 反观共工氏部族,由于他们应对迟缓,不善于接纳,又肚量有限,对外交往的态度,是封闭而又生硬,这也就导致他们各个部落或者部族,虽然是在同一个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上生活,却是除了战争,便“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各自自成体系,即使是灭亡,也不可能与其他的部落或部族,发生关联。 史籍记载,伏羲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 要知道,王,是建立在财富之贡献的基础上的。 只有对财富的索取有所预期,才可能称王。 没有对财富索取的预期,称王做什么? 所以,王,是农业社会的产物。 在农业社会没有出现之前,因为任何部落,都不可能有相对剩余的财富可供索取,所以,在那时候,也就没有人称王。 那么,燧人氏之为王,也就是在农业社会之中。 而且,他称王,比伏羲氏要早。 那么,燧人氏是在哪个地方称王呢? 史籍记载,燧人氏的燧明国,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 而河南商丘,在河南东部,离安徽、山东都不远,倒是离当时河南裴李岗文化的中心区域新郑市,有点远。 但是,裴李岗文化,作为考古学上中原地区最后的一个土著文化,当时是,南到信阳,北到安阳,西到卢氏,东到杞县,就离商丘,只有那么一点点远,其涵盖范围,却比商丘大多了。 那么,这个燧人氏的王,到底是一个多么大的王呢? 大概就是因为他是伏羲氏南下中原,所消灭掉的最后一股中原土著势力,成就了一个伏羲氏“代燧人氏继天而亡”的“佳话”,所以,他才会被载入史册吧。 关于燧明之“国”,也应该是个历史的幻想。 那时候,哪里会有专门的军队,可以支撑起一个“国”? 而“燧人氏”之名号,听起来很古老,这大概也就是为了形容他们的思想意识,因循守旧、食古不化吧。 因为,以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在当时,无疑是远远地高于其周边地区的。 只是,生产技术的先进,不代表社会的先进。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社会的组织形式与关系,才是体现一个社会之文明的最高尺度。 伏羲氏部族的集权式组织形式,无疑地要比中原地区这些各自为政的部落与部族的组织形式,高级得多。 所以,伏羲氏部族征服中原,实际上就是如狼入羊群,所向披靡。 而当仰韶文化入主中原时,原来的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中原文化,也必然地会因为仰韶文化之意识形态的包容性,而被一个个溶化,直至消失于无形。 于是,共工氏部族这个因为伏羲氏部族的征服而临时合拢,只有体,没有魂的政治性部族,就必然地没有持久的生命力。 境界,决定高度;高度,决定一个人、一个集团能走多远。 龟的心胸与气质,决定了共工氏部族,在一个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中,最早地被时代的大潮所吞没和溶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