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是不是有种最恐怖的写作叫“无感”?

 启明星233udph 2019-03-27

文丨刘海兰 编辑丨云雀儿

来源丨布谷听听(iBookgood)

布谷老师:

前几天我在咖啡馆写作,听邻座几个发小儿在聊天,说各自最近觉得“最崩溃”的事,其中一个人说:“小时候上学觉得最崩溃的事就是老师经常让写读后感,现在最崩溃的事是我儿子学校每周都留一篇读后感,儿子写不出来就每次都来问我,崩溃啊……”

为什么孩子写读后感会经常让很多家长崩溃?该如何轻松加愉快地引导孩子写出满分读后感呢?

在所有文体里,可以说读后感是最容易、也是最难写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容易是因为,读后感是在读过的指定书目的基础上写的,就是再不会写文章的孩子随便说两句也能凑出一小段儿字数来;说它难写则是因为很多孩子往往也仅限于随口就说出来的那一小段儿,再让他多写几句就写不出来了。

其实,写读后感也是有规律和技巧可循的,只要引导孩子抓住两个关键字“读”和“感”,写出满分读后感并不难:

一、读后感,先学 “读”

“什么?读书谁不会呀,我看我家孩子每次读书都可认真啦……”虽然孩子表面上是拿着书在安静地看,但这并不表明孩子就一定学会了“读”书的方法。为什么这么说呢?

您可以给孩子做一次小测试,当孩子读完一本书之后,您问问孩子:“这本书讲了什么呀?”

能说出书中4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孩子是属于初级阶段会“读”书的孩子;能说出书的主要内容(事件或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转折、结局)的孩子属于中级阶段会“读”书的孩子;而除了以上两个层面,还能最后总结出书的核心意义,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中心思想的孩子,才算是高级阶段会“读”书的孩子。

引导孩子在读书过程中把握3点:

1书中4要素

书中4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看似很简单,但有很多时候,孩子看完书却说不出来。

为什么?因为书不像文章那么短,洋洋洒洒动辄十几万字的书,作为记忆力有限、逻辑理解力有限的孩子来说,书的情节内容稍微曲折一点儿、人物关系稍微复杂一点儿,孩子就很容易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只对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个别人物或个别细节印象深刻,主次混淆。

那么,如何才能锻炼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保持清晰的头脑、看完后能迅速理清主次人物和脉络,并很清楚地将书中4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出来呢?

首先,要让孩子从内容简单的书开始读起,最好能找一套按照孩子年龄段和理解力的标出级别的“分级读物”,然后让孩子一步步从低段位到高段位逐步阅读,逐步锻炼和提升孩子的理解力。

其次,当孩子要阅读一本情节曲折、人物关系复杂的书时,可以让孩子养成一边阅读一边绘制思维导读的习惯,把每个情节点、每个情节点关联的人物,以及各个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在思维导图中体现出来,这样当整本书都读完之后,思维导图就很容易帮助孩子分出书内容的主次,并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2书的主要内容

书的主要内容:起因、发展、高潮、转折、结局。

家长问:“这本书讲了什么?”

孩子说:“讲了一个老人。”

家长问:“讲了一个老人怎么了?”

孩子说:“讲了一个老人和海的故事。”

家长问:“讲了一个老人和海的什么故事呀?

孩子说:“就是一个老人和海的故事呀。”

……

虽然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但并非每个孩子都擅于讲故事哦!即使是看完书复述一下故事,也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复述能力才可以做得到的。

锻炼孩子的“故事复述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先让孩子分清楚起因、发展、高潮、转折、结局。

家长可以在日常的晚安故事里,适当植入“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然后,事情就有了新的发展……”

“注意听哈,故事的高潮来了……”

“谁都没想到,故事到这里发生了一个惊人的大转折……”

“你能猜到结局吗?最后竟然是……”

让孩子对起因、发展、高潮、转折、结局分别对应的内容先有感性的认知。一般经过几次这样的对应认知之后,孩子就能将这些关键词用于自己对故事的复述中了。

3书的核心意义

书的核心意义:中心思想。

还记得我们上学那会儿语文老师经常会在课堂上提问“谁能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吗?现在,轮到我们的孩子来回答这类问题了,当时我们自己也许不以为然的问题,现在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却是可以锻炼他们提炼与总结归纳能力的最好时机。

但对于平时概括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都觉得“很头痛”的孩子来说,要想让他说出一本书的中心思想还真不那么容易。

有一个好办法叫做“关键句提炼法”,就像很多时候文章的中心思想就隐藏在文章的标题和最后一段话中一样,一本青少年读物的中心思想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书名的适当扩充。

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通过保尔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才能真正成为钢铁战士。”

还有一些书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主要人物的行为品质来表达出来的,这时候就可以用“人物行为品质提炼法”,比如《海底两万里》一书的主要写了殖民主义战争时期,尼摩船长一系列反抗沙皇压迫的行为。

他身上最具闪光点的行为品质就是不畏压迫,勇敢争取民主与自由;那么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就可以概括为:“通过尼摩船长勇敢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一系列行为,歌颂了为了争取民主和自由勇敢反抗专制统治的精神。”

二、读后感,重点在“感”

让孩子理解和把握“感”的三层意思:

1感想

每本书有它本身的中心思想,但那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作为一篇具有价值的读后感来说,仅仅说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并不够,还要说出通过领会作者的意思,孩子自己的独特感想是什么。

于是,又一个让家长崩溃的问题来了:

家长问:“你自己有什么感想呀?”

孩子说:“我没什么感想。”

……

如何才能引导孩子读完一本书之后“有感可想”?

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感想是人类一种特有的心理上的“妙觉”活动,对于有的孩子来说是渐渐领悟;而对于另一些孩子来说则可能是瞬间开悟。

但无论是渐渐领悟,还是瞬间开悟,其基础首先都是多多阅读,要有足够多的知识与信息在孩子的大脑中融会贯通。

其次,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生活中就经常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孩子对于思考与表达的自信。最后,还要允许孩子天马行空、不设限制地去想象,帮助孩子建立健全发散性思维方式。

2感触

写好读后感,让孩子通过读书有自己的感想只是一个浅表的层次,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想之后,还要引导孩子由书本身的内容联系孩子自身的情况,说出这本书对孩子自己感触最深刻的是什么。

与感想不同,感触是要让孩子找到书中内容对自己触动最大的一个或几个方面。

找到自己读过某本书后独特的感想,也就是帮孩子找到了写这篇读后感的文章标题,而当孩子能进而说出某本书对自己感触最深刻的几个方面时,落笔记下这几个方面,就会发现:如果把这几个方面分别展开,每个方面写成一个自然段的话,那么整篇读后感的内容也就基本都出来了。

比如,有的孩子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到保尔不畏艰险、战胜敌人,也战胜了自己,最大的感想是“要勇敢地面对敌人、也要勇敢地面对自己”。

那么结合自身的情况,和平年代,孩子没有要面对的战场上的敌人,敌人就是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在面临这些困难时,就要同时战胜自己的懒惰、贪玩、粗心大意等等。有了这样的分析,那么该如何写自己的这篇读后感,孩子自己也就基本清楚了。

3感动

我们很多时候看孩子的读后感都会觉得“写得干巴巴的”“很多都是套话儿”“看了上句就知道他下句写的是什么、特别没意思……”,出现这些问题最大的原因就是孩子在写作时没有让自己感动。

有了感想就有了读后感的文章标题;有了感触就知道了文章每个段落要写的主要内容;这些都只是停留在孩子在草稿纸上的构思阶段。

真正要用能够打动人心的语言句子写出漂亮的满分读后感,还得要让孩子找到读完某本书后自己内心的感动,引导孩子带着这种感动的情绪,用最真切的带有情感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想和感触。

有一位小学生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中这样写道:

保尔那种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让我为之震撼,与之相比,我到惭愧。记得十岁那年我学习拉小提琴,总是得在妈妈再三催促下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开始练。

刚把曲子拉上几遍,就感到精疲力竭,手指酸痛不愿意坚持下去,然后我就开始找借口,不是上趟厕所,就是喝口水,要不就是趁妈妈不注意时,含一块糖在嘴里……简直是度日如年。

直到那一次,我拉琴时用力过度,手出血了,我赶紧趁这个机会,从此摆脱了小提琴。从那以后,我再也没碰过小提琴。现在每当看到舞台上那些拉琴拉得如痴如醉的身影,听到悠扬的琴声响起时,我就后悔不已,自己的半途而废,让我与它失之交臂。

别人的故事怎么精彩都是别人的,而只有写出自己的真实故事,才能在感动自己的基础上打动读者。有时候,适当结合自身的故事,就是一把能让孩子打开“感动之门”的钥匙。

三、家长对读后感有哪些误区?

1家长误区1

“读后感字数越多表明感想越多,说明孩子写得越好。”

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洋洋洒洒写了一满篇字就觉得“写得不错呀!感想很多嘛!”其实不然!字虽然多,主题明确吗?条理清晰吗?言之有物吗?在孩子练习写读后感的最初阶段,还是要以以上三条标准来帮助孩子进行检验为好,而不能光看字多就觉得好。

2家长误区2

“孩子每读过一本书都应该写一篇读后感。”

一些对孩子教育秉持着严苛态度的家长,求成心切,恨不得让孩子每读过一本书就必须要写出一篇读后感。但其实,并非每本书都适合写读后感的。

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的书一般都比较适合写读后感,有些散文类书也可以写读后感;但一些教授孩子知识、方法、技能的书,比如《如何写作文》就不适合写读后感,孩子读了之后学到了里面的知识、方法、技能就行了,不要再勉强逼迫孩子写读后感了。

还有,即使是小说、散文等适合写读后感的书,如果是孩子自己没有感想可写,也不要强行逼迫孩子,如果真的要让孩子每读一本书就必须写出一篇读后感,那么孩子很可能对阅读本书都产生惧怕和厌倦心理了,这可就与家长原本的教育意图背道而驰了。

作家、编剧,《奢侈品》《爱丽》《健康与美容》《ZL》杂志、全球奢侈品中文网等媒体及公众号《品味美好时光》(GOOD200288)主编。曾出版图书《从草根到精英》《传统无处不在——设计师访谈录》《空间创意集锦》等。编剧作品包括电视连续剧《都是金钱惹的祸》《相信你就像相信我自己》《风起科尔沁》,30集动画片《星星眨眼的王国》、6集动画片《我是中国人》等。其女儿德明明小朋友:曾获得作文奖项包括:在第十三届“语文报”杯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荣获省级一等奖;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数字德育平台2015年寒假征文中荣获二等奖;在北京市海淀区2016年寒假中小学网络心理征文中荣获三等奖;在北京市“传家风 共成长”主题征文中,作品被选为优秀家风故事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