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阮元:学如逆水行舟稍纵即逝,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

 江山携手 2019-03-27

在杭州市“吴山清风廉政文化教育专线”教育点——阮公祠内悬挂有一副楹联:“学如逆水行舟,稍纵即逝;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 此楹联由清代名臣阮元书写,本为“日图自振”,如今观之,亦可谓以传家风。

  

  在讲述故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书写人——阮元。

  

  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历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曾任山东学政、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阮元任浙江学政、巡抚期间疏浚西湖,修筑海塘,创办书院,颇有政绩。清光绪初,浙人感其德,为立祠山上。该祠现存建筑为光绪五年(1879)由重阳庵改建而成,位于杭州吴山瑞石山顶,占地320平方米。面阔五间,硬山造,坐西朝东,通面宽20米,进深11米,六架前檐廊式砖木结构。

  

  2007年阮公祠重修。今重修后的阮公祠,长长的石阶直达门前,颇具气势。整个建筑由两侧厢房、大殿及跨院偏殿组成。大殿面阔五间,硬山造,坐西朝东,敞亮通透。大殿布置成中堂形式,中立巨幅阮元线刻像,前置几案等。两侧壁间以四幅仿古绢画描写阮元在浙杭的主要事迹。并悬有阮元书法作品。另以展柜的形式,陈列阮元的年谱、书法作品,以及各种版本的阮元的主要著作。整个大殿给人以清静、高雅、简洁的印象。

  “学如逆水行舟,稍纵即逝;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正是悬挂在阮公祠中。该楹联撰写于“辛巳春”,即道光元年(1821年)。整副楹联核心为上下联首两字:一曰“学”;二曰“心”

  学

  “学”字可以分为两点——求学、治学。

  学习的重要性,学问的分量之重,在古在今,可以说世人皆知。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作为胸怀宏志的阮元,对于学习已经超越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的认识,而是把学习作为个人安身立命的需要,将学习看得比任何事情都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感叹“逆水行舟”之艰辛,“稍纵即逝”之短暂。不仅自己终身求学,活到老学到老,而且著书办学,考究治学,传教子孙后人。

  求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对于求学的艰难辛苦,阮元从小就深有体会。

  阮元在《先考湘圃府君先妣林夫人行状》中讲述了自己刚刚求学时的经历:自己六岁的时候,开始离家就学,因为口吃,在读《孟子》“孟施舍守气”等章节时,总是期期不能上口,从学堂回来后,自己因为感到羞愤而哭泣。母亲便在屋檐下安置一张矮桌子,对我说:“你坐下,不要着急,你跟着我慢慢地读。”直到一天傍晚,突然理解了其中道理,于是背诵如流水一般顺畅。后来,母亲又将外祖父所选取的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四位诗人的诗文交给我诵读,母亲自己又亲手书写白居易《燕诗》、《示刘叟》等文章教授我习读,同时教我“四声属对”的方法,所以自己在八、九岁的时候便能作诗。这并不是学堂里老师教会的,而是阮元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下了更大的苦功练就的。

  或许正是有感于此,阮元教育子孙后人道:“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治学

  不论从完善自我的角度,还是想成就一番事业来说。对于学问,都不能仅仅局限于求教,而是要学会“治学”。关于这一点,成就丰功伟业的阮元自然有他的独特方法。不仅读书自悟,而且教育时人,另外著刊传世。

  在读书方面,阮元创造了读思结合、读习结合、读行结合的“四步读书法”:句读、评校、抄录、著述。他把阅读建立在认读基础之上,经过深入思考和熟读记忆,达到形成自己的学术见解和主张,并笔之于纸,形之为文,或与同辈交流,或遗教后世。不但十分完整,符合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而且将读用结合起来,从而与当时八股式读书区分开来,显示出了它的科学性、建设性。

  在教育方面,阮元创办了一批以“实用”为特色的学堂,如浙江的诂经精舍和广东的学海堂书院。书院拥有一支学识渊博的教授队伍,在所办学堂中,阮元除了自己授课外,还延请当时的通学硕儒,如王昶、孙星衍等。由此吸引大批学子前来求学,培养出一批通经致用的人才。

  

  在著刊方面,阮元博学多识、广通精深。撰《十三经校勘记》、《经籍纂诂》、《皇清经解》一百八十余种,专宗汉学,研究经学的人奉为科律;集录清代天文、律算诸家作《畴人传》,以章绝学;重修《浙江通志》、《广东通志》,编辑《山左金石志》、《两浙金石志》、《两浙輶轩录》等,刊印当时名宿著述数十家为《文选楼丛书》;并自著了《揅经室集》。“著作等身”不为过誉,功在其时,利在千秋。

  心

  “心”字同样可以分为两点——修心、正心。

  修心养性,正心养德,自古及今,其理依然。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生身居要职的阮元,更是深明其中的道理,深知心神“平原走马易放难追”。

  修心

  修心养性,雅趣逸情。这是历来文人士大夫追求向往,并愿以乐此为终之事。阮元在修心养性方面也值得后人学习。

  在阮元的一生中,有一个人一直是他模仿的榜样,这个人是唐代的大学者——白居易,因为阮元与白居易生日相同,阮元还特制一印章:“白乐天正月廿日生我与之同”。所以阮元在各个方面都向白居易看齐,白居易注重养生,寿长年过“古稀”,阮元自然也学他注重修养身心。白居易四十岁时,白发初生,于是作了《白发》一诗,四十岁时,阮元步其韵,也作了一诗,诗中写道:“人生四十岁,前后关壮衰。我发虽未白,寝食非往时。”表明阮元知道这时应当注意身体了。又考虑到自身政务、做学问繁忙,需要有好的身体,首要是“修心”,因此继而写道:“百事役我心,所劳非四肢。学荒政亦拙,时时惧支离。”所以阮元在他盛年之时,不是沾沾自喜于过往的成就,而是研究如何预防“老来得病”,防止自我心神“平原走马”。

  

  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阮元能年过耄耋,终年八十六岁,同他爱惜身体,修心养性,有很大关系。而他的养生之道,亦应有家承,阮元的儿子阮福、阮祜,也都过了“杖国”、“杖乡”的年龄。

  正心

  正心养廉,行善惠德。若说“修心”主要是自我身体的保养,那么“正心”则是自我德行的修炼。阮元在其为官的生涯当中,十分注重自我的德行修养。在当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时代,为官半百载,作为主政一方的地方大员,足迹踏遍半个中国的阮元,却一直坚守正心修德。最典型的故事要数阮元的“避寿”。

  

  阮元节操高雅,不好虚热闹,从不做生日。那时,四十岁是人生开始大做寿辰的年龄,阮元在生日这天,离开浙江巡抚衙门,到海塘工地视察,避免亲友属吏的祝寿。以后无论大小生辰都这样过,所谓“每于是日谢客,独往山寺”,作竟日之游。因往山林,参观古迹外,煮茶消遣,所以他把这一做法叫做“茶隐”。

  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二十日,六十岁花甲大庆的日子,当时皇帝恩赐御书“福”、“寿”两字,身为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的阮元拜受后,却跑出了总督衙门,来到抚院东院空无人迹的竹园中避客,煮茶作画题诗。

  他的“茶隐”,到八十岁休致在乡时,仍不废弃,在寿辰以前,就从扬州城里搬到城郊的草庐中。阮元不仅自己不做寿,也不给自己的妻子孔夫人做寿,以避免他人趁此行贿。当年孔夫人生辰这一天,他为避客,便独游广州荔枝湾。以此养家风之正气。

  “学如逆水行舟,稍纵即逝;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简短的一副楹联,彰显了阮元的家风。

  阮元一生对“学”与“心”的“求治”和“修正”,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更是每一位从政为官者行事的楷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