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衰落地皇兴
, 十一部落各有疆 。
洪水大火两大灾
, 人畜性命常遭殃 。
地广人稀少战争
, 草木萋萋到处荒 。
三项发明定三辰
, 昼夜划分循有章 。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至七十万年前,中国远古历史进入地皇时期。地皇又称地皇氏,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史书上说:“天皇之后,地皇兴起”。据说地皇共有兄弟十一人,兴起于熊耳、龙门等山。这里的“兄弟十一人”,我们不能用现代语意去理解。因为上古的“人”有时候是代指一个部落(国家)的,十一人指的就是十一个部落,也可以理解成十一个国家。熊耳山在今河南宜阳市西,龙门山在今河南洛阳市南,这说明当时中国人的先祖已经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了。
那时能摧毁整个国家(部落)的天灾主要是水和火,水指的是大洪水,火指的是突发的森林大火。因为当时的人类为了取水方便,往往都是临河而居,一遇上大暴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洪水就会冲毁他们的栖息地,使许多人在洪水中丧生。那时的森林大火主要是由雷电引起的,当时遍地都是树木和蒿草,大火烧起来以后,火势迅速蔓延,人们来不及逃脱就被活活烧死了。“人祸”造成种族灭绝在原始初民时代很少,因为当时还没有大规模的战争,而且地广人稀,用不着因为争夺食物和领地而发生冲突。
“定三辰”:地皇时期以前虽然天上有了日、月、星辰,但并无名称,统称为“光”,太阳叫大光,月亮叫小光,星辰叫细光。地皇时期给“三光”起了名字,大光叫“日”,小光叫“月”,细光叫“星”。人们把这项发明称之为“定三辰”。
“分昼夜”:地皇时期以前的时间概念是模糊的,只是顺其自然。地皇时期的先祖把有太阳的时间称为“白昼”,把有星星、月亮的时间称为“黑夜”,白昼与黑夜合称为“一日”。人们把这项发明称之为“分昼夜”。
“有岁月”:地皇时期以前是没有岁月之分的,地皇时期的先祖以三十日为周期定为一个小循环,称作“月”,又把每个月与十二支相配,构成以十二个月为周期的大循环,称作“岁”,两项加起来统称为“有岁月”。
这三大发明揭开了中华远古文明的序幕,为中华远古文明的诞生打下了良好基础。(红体字以外内容源于网络,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