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泰门直街建成后,城墙被开了个完整的口子 (老照片) 提到杭州的清泰门,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甚至乎还能说出一些关于它的故事:它是明朝杭州十城门之一;杭州拆除城墙始于清泰门周边;杭州最早的火车站设于此…… 
清泰门(老照片) 
古清泰门碑 清泰城门,是元末以后城门的叫法。南宋时,东城墙在如今的东河以西。相应的城门,在如今的城头巷口,称“崇新门”。城头巷的“城头”,指的就是城楼。南宋以前,进了“崇新门”就是“荐(箭)桥大街”,商市繁华,也是娱乐会所“中瓦”所在。灶商、盐商,多居住在此。 《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有这样一段描述,白娘子与许仙在船上邂逅,又在后市街重遇,许仙问:“娘子到哪里去?白娘子道:“过桥投荐桥去。”这话就像现在说我住在某某富人区,很让许仙向往。虽然“崇新门”与荐桥相隔一里,但这多少也有显富的心理。除了是商业繁华之地,清泰门还与“盐业”发展息息相关。在古代,盐业严禁私人插手,全是政府统管。宋朝以前,杭州的“盐榷”在盐桥旁;元、明时期,称为盐业批验所。盐商贩盐,都要到此得了官府的确认,才能“称掣放行”“分行各地”。所以,清泰门外的盐民,往往挑了白花花的晶盐,行走在城墙外边,以待官府稽核。 清时,杭州府辖下的盐场,在清泰门外有“三保”。“三保”设有灶保三名,役使四名,属于杭州府的“干部”编制,负责盐场的“稽煎缉私”。盐的整个制作流程,全在这些负责人员的眼皮下进行。盐场的产出,除了配给仁和、钱塘、余杭三县的挑夫每人一百斤之外,剩下的盐全由官府收买。
“盐担儿”雕塑 民国时期,盐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要求将传统的“煎盐”生产,改良为“晒盐”,但遭到灶商的抵触。新中国成立初期,清泰门外的产盐业已转向九堡一带,但“清泰门外盐担儿”一说仍在。当时,由于大盐商的囤积抬价,杭城一度出现盐荒。盐务局曾动员二百余名食盐零售肩贩(俗称“盐担儿”)来供应杭城市民的食盐。随着盐店和酱园店设立,满街行走的“盐担儿”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