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费文化

 陈农 2019-03-28
宇昕ceibs / 2019-03-23
 

   

网上已经有不少文章来考证小费的起源,有说多少世纪前起源于英国法国的等等,以及他的合理性,那我就没有必要重复了。不过生活在一个地方,对这个地方所发生的一切背后的逻辑还是要搞清楚的。

我的理解和那些考据可能不太一样。

北美大陆上,其实大家都是苦出身,都是来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早期的开拓者一天到晚都忙得团团转。随着公路文化的兴起(不仅是汽车时代,马车时代也是有公路文化的),大量涌现出了这种街边店。一般来说都位于小镇街口,交通方便,适合过往商旅补充能量。现在的这种路边店也许从资本层面与过去的街边店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在文化上却是相通的,或者说是一种怀旧。

这样的店就是自家人在开,前后厨包括接待忙得团团转。这样的店就是收完钱之后,从后厨的门上有一个洞把食物端出来,客人会有个吧台吃饭,老板还供应酒水兼收钱,大家吃完之后需要把盘子自己端到一个池子里把剩菜剩饭倒掉(就如同现代快餐店一样)。仔细看看西部片中描述早期开拓时代的场景,会发现有极其类似的场景的。

再后来就不行了,来得人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营业面积也会有所扩大。除了吧台外,还会有餐桌出现,类似于后来的火车座。这样就需要端盘子上菜的人。这时家里的年轻人就会出来帮忙,或者是邻家女孩,或者是自家的小伙子,总之是那种没有像现代那样成熟稳定的雇佣关系的那种。这样的小姑娘小伙子甚至都没有固定的工资,即使有也很少,因为从当时的文化概念上说这就是老板给了他们在暑期工作挣一点钱的一个机会。他们的工作就是要从墙上的那个洞把盘子端到邻窗的餐桌前,客人走后再把剩下的餐盘收集起来把桌椅整理好。因为这种服务是原来的老店所没有的,但是菜品的价格是一样的,这样客人就相当于坐在窗边的餐桌享受了额外的端盘子上菜和离开的时候有人给收拾盘子桌子的服务,小费打赏是对应于这种服务的。于是小费的概念就形成了。

这种习俗一直传到了现在,基本变成了服务业中的一种明规则。

但是对于我们这种外来户,对于这种规则开始时确实不适应了一阵。尤其是有的逻辑让人不理解。说是为服务买单,但是究竟享受了什么服务呢?不给还不行。连上税带小费基本上是菜单价的1.3倍了,确实会让人觉得有点贵。在家不想出去订个外卖吧,还会被收外卖费。收外卖费也就罢了毕竟不用自己出门了嘛,但是接收外卖吧还要给外卖员小费。心说不是给过外卖费了么?找其他在本地已经生活了很久的人一问,被告知那个所谓的外卖费只包含了电销中心的营运费用,没有包括外卖员的成本!这简直是没法去说理!

说起来中国是没有小费文化的。细想起来原因有二。

一方面是中国不存在前文中我说的美国路边店文化。过去餐馆的伙计与掌柜的是人身依附关系,甚至学徒根本没有权益可言,更不要说工资了。即使是出了徒的伙计也是在年节时发钱。客人给的钱是给这个饭馆而不是个人,饭馆里所有的收入都是归老板的,也不允许客人单独因为所谓服务单独给伙计们额外的钱。即使客人认为这个伙计服务好愿意额外给钱,那也是被老板全数收走,背后并没有一个小费的分配机制。

另一方面,中国的商业竞争模式相当于将小费文化扼杀在了萌芽之中。其实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外国游客的涌入,一些外国游客将给小费的习惯带来了中国。但是监管部门认为这样作对于中国的旅游产业的影响不好,还没看到什么服务谈何小费?于是一直是处于对收小费的行为的打击状态,闹得那时导游和门童们的名声都不太好。

但是,随着市场的放开,味道就变了。

由于竞争的加剧,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其他什么行业,国内用户(客人)对价格的敏感度搞得非常高,而且并没有价外服务的概念。客人会这么想,还想要小费?能给你个机会让你给我服务让你挣点钱就不错了!多好的服务能值小费?我所接受的服务全部都包含在价格里了!如果服务好没有问题,价格可以涨,但是不接受小费这种模式。乃至于星级涉外餐厅只得将服务费加成明示于前,相当于先告诉客人,全部的价钱是多少多少。

后来发展出饿了么、美团、以及淘宝京东们的多少多少包邮等的商业模式时,也不得不考虑到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就是潜意识里不想为服务而额外付费。这个消费习惯还真的不好改。对于餐厅、理发店等典型的服务行业来说,一口价钱还是一个最基本的商业规则。

原载:燕西物语,本文经授权转载,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