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议量子鉴定古书画招惹的非议?

 大好河山万里长 2019-03-28

量子鉴定是一项应用于文物艺术品年代断定的科技创新发明,自2017年2月发布消息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甚至是诋毁,这些丝毫不能阻止社会对量子鉴定的认可。特别在近几个月,国内收藏界数百位业内精英人士前来体验量子鉴宝,提交了多类藏品检测,绝大多数体验过量子检测的业内人士无不信服称奇,还有带来今年打破的瓷器断口,机器准确无误检测为2019年。反观那些质疑、诋毁量子鉴宝的是什么人呢?多数是未知真相或没有见过体验量子检测的,其中有两件古书画鉴定消息的发布,招惹了某些人非议。

一件是在2018年12月,量子鉴定对一位藏家送检的晋代王羲之《丝布帖》书卷,检测断代符合王羲之生卒晚年时期,科检数据支持确定为真迹,引来社会一片质疑。有位香港古董商对此不淡定了,写篇文章称检测出王羲之真迹,让全世界中国古书画权威的面子往哪里搁,改写了全世界王羲之传世摹本仅有二十件这一事实。此人担任多家博物馆机构与私人收藏顾问,话说口气很大,不容别人置疑。笔者虽然不知道所谓全世界古书画权威是那些人,全世界仅存二十件是哪来的依据。但这话语式听起来耳熟,国内有的专家早说过全世界元青花仅有几百件,宋汝瓷仅有几十件,明代鸡缸杯仅有十几件等等。事实上无论元青花,还是宋汝瓷、鸡缸杯,存世量都达到万件以上。当年那些把话说满的专家却丢人大了,说什么存世多少件不但没人相信,反而坏了自己名声。原谅那位香港古董商吧,不了解内陆国情,捡起“存世数量说”这一过去打击民间收藏的利器,结果是打自己的脸。

另一件是近期检测史称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检测数据支持认定是真迹,有人估值达5个亿。量子检测数据纸张是364年产的,笔迹是367年写的,题跋者褚遂良、柳公权、怀素、米芾、洪迈、张縯、迺贤等唐、宋、元代著名书法家均题字留名,盖有46方皇家与民间收藏鉴赏印迹,量子检测对题跋人物题字与皇家印迹逐一查验,得出笔迹与印迹的年代数据全部符合史籍记载。另需说明关于王羲之生卒史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303-361年,一说是321-379年,参照量子检测数据,王羲之生卒321-379年比较确切可信,并有其他王羲之作品量子检测数据支持此定论。有人引用王羲之生卒是303-361年之说,诋毁这件王羲之真迹哪能是故去写出来,这不是不懂常识,就是心怀故意。

王羲之《兰亭序》真迹消息发布后,数日内吸引了数十万人关注,同时出现一些不同意见,在收藏界掀起一场口水波澜,粗略梳理提出异见者多与书画有关,或是自诩为书画大师者。

收藏江湖有说书画是顶端收藏,且不说是不是顶端,但确有人似站顶端充装大师,说话口气指点别人如何鉴赏,量子鉴定古书画哪儿有什么不对,归纳起来观点是书画鉴定的内容博大精深,专业艺术性很强,文学美学都要懂,古今历史都要知,一般人根本不懂什么书画艺术的章法布局与写字运笔神韵之妙,不懂辨识书画艺术作品的优劣之分,这些装在大师肚子里的书画鉴赏秘籍,量子鉴定仪器完全无知不可测,仅凭量子鉴定书画是一条自我毁灭之路,有人干脆直白说量子鉴定书画仅测年代数据,破坏了所谓书画鉴定业内规矩,书画收藏失去了文化情趣,甚至是毁了中华文化的文脉。

真是一堆知识乱用的奇谈怪论,有意混淆古书画鉴真与艺术鉴赏是两码事情。没有量子鉴定以前,古书画凭眼鉴,眼鉴功夫需要博学功底,眼鉴水平再高的专家也有走眼或没有见过的书画难免误断。眼学鉴定不仅在书画鉴真方面存在失准,而且在青铜、玉器、瓷器等古玩鉴真都有类似情况。眼鉴的简单与神秘,利益驱使市场出现许多冒充专家、大师的,无需什么知识积累与投资,仅凭一双眼一张嘴就在古玩界混饭吃,故在鉴定市场鱼龙混杂,既破坏了真正专家的名声,又毁掉许多鉴定机构的信誉,对于眼鉴诟病收藏人士期望有科技鉴定、有据鉴定,打破人为操控鉴定结果的局面,这是所有良心藏家的共同心愿。

古书画鉴真与艺术鉴赏两者都很重要,但两者具有条件关系,首先是鉴真才有艺术鉴赏的意义。怎样鉴真呢?难道是听听大师们说说这件画、那个人故事背景,这一笔、那个字硬软神韵,这包浆、那印章颜色区分就得出鉴真结论了,奉劝这些大师到幼儿园去扯淡吧,在收藏圈差不多都略知这些常识,人类天生就有审美意识,分辨美丑,鉴赏古书画虽然不会说什么书法、作画、审美专业术语,但对艺术作品一眼望去就会感知那件好看、那件不好看,不需要大师在收藏圈内装腔作势传道。

对于古书画收藏者最重要是如何鉴真,鉴真判断最重要条件是探明作品创作年代数据,如果量子鉴定年代数据不能作为古书画鉴定识别标准,请问大师还有什么鉴定识别秘籍比鉴定年代数据更重要呢?假如不用量子鉴定,大师还有什么好方法获知古书画年代信息呢?大师不能回答以上问题,不就是在误导社会与收藏人士吗?当然,量子鉴定仅是提供古书画创作年代数据,不排斥、不反对别人进行古书画艺术鉴赏评价,大师们依然可以办艺术品鉴赏的沙龙、讲座,至于古书画收藏爱好者愿意去听你们忽悠还是愿意提交量子检测,这一切与量子鉴定技术无关,那些诋毁量子鉴定应用于古书画不合规矩,破坏收藏情趣与文脉的言论,不难分辨其包藏有利益目的?

一些对书法有研究的认为,《丝布帖》、《兰亭序》真迹书法水平一般,缺乏大师神韵,像是伪作或仿品。这是从书法艺术水准方面,对量子鉴定提出质疑。

王羲之是历史少有获得书法艺术成就与极高艺术评价的一位大师,有说王羲之是把写字提升到艺术创作高度,开创书法竞技时代。古人许多书法家是诗、书、画合一大师,王羲之是在前人基础上把毛笔字写的更完美,更有名气,王羲之不是只写一种书体,善写行、楷、草多种书体及变体,还有认真写与随意写的字迹差别,对于单从字迹方面评价像不像是王羲之所书,根本没有鉴别标准,假如请质疑者指出哪些字像是王羲之写的,哪些不像是王羲之写的,像与不像的区别在哪里?恐怕是说不出所以然来。

客观评价这两幅书卷字写的相当好,是当代所谓书法大师无法企及的水平,无怪国内一些称大师的人物,行楷正书写不好,那就创作怪体,甚至脚夹笔、口插笔甩头晃脑写字作画,不乏有追随叫好者捧场。笔者无意贬低写不好正体字的书法大师,只是说明书画艺术感受作品美不美仅是个人认知,不以个人感觉作为鉴赏评价标准。评价古人书法这笔写的对,那笔写的不像,或以什么气势神韵之类用语评价书法,完全是无据可考、无从捉摸的评价意见。

还有对题跋者笔迹与语句提出质疑,不客气的说是质疑者对古书画见识不多,对于字迹像不像的问题不再赘述,关于题跋语句与其它书贴题跋雷同不足奇怪。古代皇家收藏的古书画,都经过皇帝身边学识渊博的重臣、御用书法家鉴定题字,史上留名的书法大家都有担任过官职经历,所以在古书画作题跋者多是数十位大师经常出手题字,其中常见宋代酷爱艺术的皇帝赵佶在许多书卷上作题跋,出现题跋语句书写相同内容,这在许多博物馆藏书画题跋可找出印证,而不是什么移花接木抄袭作伪。且不说题跋,出现相同书贴都不足奇怪,许多古书法作品并非孤品,书者对得意作品重复书写是常事,后人有在题跋注明存世几件,不论什么古书画,渲染孤品都是现代炒作的题材。

据笔者所知民间收藏的王羲之作品至少有两位数,有的通过了量子检测未公开,更多的秘藏不露。中国历史悠久,遗存丰富,几千年以来先祖制造了多少皇家与民用器物,有多少种类及记载或无记载,有多少埋藏或传世及藏匿等永远是迷,谁敢说存世多少必是无知或忽悠。古字画当然存在真假,存在历朝描摹或仿作,历史名字画出现多幅相同,未经科学检测不可断然说都是假的,民间收藏的古字画必然全面超越博物馆藏,民间有古字画重器不值得大惊小怪。

有的对量子鉴定存在不完善方面提出一些看法,对于这些善意提议,相信天鉴量子科技公司会采纳改进工作。对于认为量子鉴定证书是一张纸手写内容不规范问题,在此解释那不是鉴定证书,是为免费检测客户提供的检测数据表,正式出具的检测证书是数据表1/2大小的塑封打印件。

有人说量子鉴定古字画是个笑话,拭目以待看看最后笑的是谁。

免责声明及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