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隆化鸽子洞元代洞藏出土纺织品文物中,伴随着“褐色地鸾凤串枝牡丹莲纹织成锦被”、两件“半臂袄”等丝织珍品出土的还有一些日常小物,譬如下面这件丝织文物——发髻网罩(下文简称发网)。关于这批文物的历史来源可参见《洞藏锦绣六百年之—— 元代褐色地鸾凤串枝牡丹莲纹织成锦被的保护与研究》、《洞藏锦绣六百年之——两件元代对襟半臂短袄的保护与研究》。一 现状描述 发网整体呈圆形鱼网状,菱形网格。直径12.5厘米,重1.5克(图一)。原物有多处破损孔洞。中心圆内径0.8厘米,从顶端呈圆环环编而成,起始第一圈网孔内直径1.8厘米,共64个网孔。第二圈网孔加至128针。第二圈与第三圈组成一圈完整的网孔,单个网孔内直径0.5厘米。以下各圈层网孔系数与第二、三圈基本相同,只是各圈网孔不同程度有所加针。最外圈加针至147个网孔(残缺圈层除外)。整个发网大致有34圈。观察编织外观,网眼大小、形状十分齐整。是采用工具熟练编制完成。 发网使用黑色生桑蚕丝编制而成,丝线为双股合捻,单丝投影宽0.035厘米,S捻,捻度为每厘米24个捻回(最紧实处),大部分股线捻回较松散。外沿收口处根据留线痕迹看,应为一根较粗的黄色丝线穿编于内,活动自如的丝线可以因需放开或收紧,若套在发髻上可以起到收缩、约束发髻作用。丝线为双股合捻,单丝投影宽0.09厘米,Z捻,捻回松散。 修复前 二 发网的修复技术路线 (一)修复前的观察研究 1.形貌观察 此发网中心网圈丝线断裂,圈套有脱落,散乱现象。网面部分由于丝线断裂、脱落,多处造成破损孔洞,孔洞大小不等。由于发网采用纬编织技法,网套之间环环相扣,如不对破损处进行处理,孔洞将呈辐射状继续脱落、破损。根据观察发网丝线无酥脆、板结之状,并还存有一定韧性。 2.工艺研究 发网的编制工艺与传统手工编制渔网的工艺相近,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妇女仍沿袭这一古老的手工艺技法编制渔网、发网、袋子等日常用品。发网在不同地区采用的材料、工艺、佩戴形式会有一定的差别。例如贵州中西部的安顺屯堡地区妇女多采用马尾为编制材料,发网挺括、耐用。佩戴时会配以头绳、玉簪 、梅花管簪 、额帕、夹针、扶发针等发饰。具体内容可参见《屯堡已婚妇女头饰之韵(二)》。而黔东南地区的革家妇女则多采用强捻的丝线来制作发网。佩戴时配以头帕、发箍、发簪等发饰。根据观察比对,本次修复的元代发网与革家妇女佩戴的发网最为相近,只是在编制工艺上略有不同。均采用强捻丝线,借助不同规格的梭子(同网针功能)、模子,以渔网编织的方法手工编制而成。不同点是革家发网先编织成长方形平面网,然后将上边与下边以抽绳控制发网收紧程度,而鸽子洞出土发网编织工艺是以中心为起编点,环形纬向编织。 黔东南安顺屯堡妇女发网佩戴方式[1] 青色马尾编发网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竹制梭子[3] 黔东南革家妇女发网佩戴形式[4] ①选择和制备工具 现代编制网子的工具主要采用网针(梭子)及模子。网针有塑料、金属等材质一次成型的,主要用途是编织渔网。也可根据需要用竹子等削成,类似于织布用的梭子。不同大小的网针配置不同的模子,不同大小的模子决定了网眼的大小,网针上削有缠网线的线箍,把网线缠在上面,网针的前面是尖形,由于我们需修复的发网单圈网孔直径为0.5厘米,因此网针宽不超过0.5厘米。模子用竹片、木棍等做成。根据单圈网眼直径约为0.5厘米,模子的直径应为0.25厘米。固定第一圈网孔的工具可用竹子制作,依原物需要,削制成宽1.8厘米的扁竹片。 铜质及塑料网针 宽度1.8厘米的竹板 直径为0.25厘米的圆木棍 编织线缠绕在宽度为0.5厘米的网针上 ②模拟编制 编制步骤如下:
第二步:第一圈起,采用工具(应是扁竹、木、角片等)固定网孔,之后打单平结。 第三步:将线圈开口处并拢,绳结收紧,一个网孔编结完成。 第四步:以此类推,方法同第三步,最后一针在第一个网套的下部中间位置打结,完成第一圈层的编织。 第五步:第二圈为主要加针圈层,编织、打结方法同上,但在第一圈每针上编织两针,最后第二圈总针数是第一圈的两倍。采用工具控制网孔大小。 第六步:从第三圈开始编织方法同上,一针对一针的编织,也可根据需要在不同圈层适时加针扩展。 第七步:依发网需要的大小,编织到适合的圈层,最后收口处打结、完成。 模拟原物工艺复制件 (二)修复过程 根据以上的观察和研究,决定采取传统编制工艺进行补配修复。 具体操作如下: 1.选取与原物颜色、粗细接近的丝线,作旧、老化后,合股加捻备用。 合股捻线 2.丝线断裂处,先整理散乱丝线后,用备线相互连接。 3.针对破损处,取深褐色强捻生丝线,采用本发网的编织方法以纬向环编法进行织补,考虑到文物丝线已老化、脆弱,因此用绗缝针代替网针引线。 绗缝针织补 4.回潮整形 修复后 (三)预防性保护处理 此发网由于当年使用及保存不当等历史原因致使网面松散、变形,并非一平整圆形,有多处褶皱。如平面保存,褶皱处丝线极易断裂。因此回潮整形后使其充分展开,采用随形立体支撑的方法保存,使文物在舒展状态下静置存放。选取脱酸纸板、丝绵、真丝面料等根据文物尺寸、形状制作随形支撑衬垫。最后置于定制的囊匣内,保证文物在存放、运输过程中稳定、安全。 平面放置出现多处褶皱 根据文物尺寸制作立体衬垫 随形立体支持存放 三 结语 中国古代称罩于头部的帽巾类为“头衣”,或“首服”[5]。网巾是一种约束发髻的网罩,广义上说,类似网状的裹头纱都可以叫网巾或者网子。网状头饰起源很早,有学者认为至晚始于唐代。“网巾”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元末的诗歌中,元代谢宗可的《咏物诗》中有一首咏“网巾”的诗:“乌纱未解滌尘烦,一网清风兩鬓寒。筛影细分云缕滑,棋纹斜界雪丝干。不须渔父灯前结,且向诗翁镜里看。头上任渠笼络尽,有時怒发亦冲冠。”这里描述的网巾是男子用来束发的网状头饰。网巾盛行于明代,明代男子不论贵贱均制网巾包裹发髻。这种网巾通常以黑色的丝线、马尾或头发编织而成,也有用绢布做成的。平常家居可以露在外面,外出时却必须戴上帽子,否则被认为失礼。网巾之制产生在洪武初年。《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帝微行至神乐观,见有结网巾者。翼日,命取网巾,颁示十三布政使司,人无贵贱,皆裹网巾,于是天子亦常服网巾。”明代网巾的造型比现在女性戴的发网要复杂,它形如鱼网,网口用布帛作边,俗谓“边子”。边子旁缀有金属制成的小圈称为“网巾圈”,圈内贯以绳带,绳带收紧,即可束发。在网巾的上口,也开有圆孔,并缀以绳带,使用时将发髻穿过圆孔,用绳带系栓。天启年间,形制变异,一般多省去上口绳带,只束下口[6]。明代李介《天香阁随笔》介绍道: 网巾之初兴也,以发结就,上有总绳拴紧,名曰“一统山河”,或名“一统天和”,至末年,皆以结鬃,浅不过二寸,名曰“懒收网”[7]。至清代,废除网巾之制,改剃头辫发。 鸽子洞出土的这件发网从形制、大小等方面判断应为女子使用之物。中国妇女的发式五花八门,历代妇女皆喜盘发成髻。明代把女子束发用的网状头饰称为网子、网儿,不叫网巾[8]。而女性佩戴的网状头饰除唐代出现的透额罗在佩戴形式上较为特殊外,发网形制简单且变化不大,均是捆扎、约束发髻之用,一直沿用至今,材质多为丝线、马尾、头发、金属丝等。 头戴网状透额罗的女子 唐敦煌壁画 局部 注:感谢民族服饰博物馆刘育红老师在发网的工艺研究上给予的大力帮助! [1]图片取自:民族服饰博物馆赴屯堡田野考察,摄于2013年6月 [2]图片取自:鸟丸贞惠织就岁月的人们,西日本新闻社,2006年5月30日,P27. [3]图片取自:鸟丸贞惠 织就岁月的人们,西日本新闻社,2006年5月30日,P26. [4]图片取自:鸟丸贞惠 织就岁月的人们,西日本新闻社,2006年5月30日,P27. [5]孙机. 从幞头到头巾, 中国古舆服论丛,文物出版社,2001年. [6]林丽月. 网巾与明代社会文化的几个面向,台大史学报第33期,2004年6月,P133-160. [7](明)李介. 天香阁随笔,南京: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8]陆锡兴. 明代巾、簪之琐,《南方文物》,2009年,第2期.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民族服饰文化方向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族服饰素材库网址: http://www./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A座3层 电 话:010-64288067/010-64288216 邮 件:bwg@bift.edu.cn 邮 编:100029 微信号:biftbwg 开放时间: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闭馆前30分钟停止入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闭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