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添加的图片和文字,注意版面素材的四周——边距、元素边缘以及各元素间的空隙。(即留白) 2.设计师面对空白页面的思考——决定页面规格、页面方向、设计空间、单页或 对页等。 3.“黄金矩形”最理想的比例,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家们将这比例定义为 1 : 1.618 。一般来说,最赏心悦目的矩形,其长是宽的两倍。 4.A系列纸张基于A0尺寸,一种841mm*1189mm的长方形纸张。将A0对半分就得到两张A1,将A1对半分得到两张A2,以此类推。这一系列纸张无论大小,每一张的比例都是相同的。 页面尺寸 5.页面方向,指的是页面的摆放方式。长而窄的页面更能引人入胜,因为读者能将视线集中起来。(即,可选择纵向页面) 与窄页面不同,拿到宽页面时,我们会下意识地将其拿远一些;以便我们的自然视域能覆盖住整个页面而无需扫视。 6.页面的视觉中心,也就是视线焦点,与读者的眼睛在一条水平线上或稍高一点,而并非在视域的中心。 7.按常规:页边占页面面积50%即可。 页边距:等距页边、 相框页边(两侧与顶页边等宽,底页边更宽一些)、 渐变页边(传统图书常用页边距,靠近书中缝的页边是最窄的,顶页边距是它的1.5倍,靠外的页边是它的2倍,底部页边则是3倍)、 比例页边(经典的页边类型。印刷区域的大小与纸页等比例); 8.通版是一个具有中页边距的整体。通版是将两个纵向页连成一个横向页面,两页视为一个整体。 通版示例图 9.色轮是由可见光范围内的色彩组成的圆环,也叫做色相环。 10.色轮由12种基本颜色组成,首先是红、黄、蓝三种颜色;三原色两两混合得到间色;间色再两两混合得到三级色。色轮内外还存在更多的环:外部较大的两个环由深色组成,内部较小的两个环由浅色组成。(无限色阶体现了在连续色阶上,白色到底是如何演变为黑色的。深色或浅色可位于连续色阶的任何一点)。 11.色彩关系: 单向色调:同种颜色的深、中、浅色组合; 近似色:相邻的颜色; 补色:色轮上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颜色; 分裂补色:组合中同时存在某种颜色补色及其补色的近似色; 原色色调:除了儿童用品,三原色很少一起出现; 间色色调:间色之间具有诸多共性,或皆含红色、或皆含黄色、或皆含蓝色; 12.整理图片中的色彩方法: 第一步,减少色彩的数量,是照片便于处理,以16、32、64位为上限在potoshop里,先复制照片图层以防丢失,然后选择滤镜——像素——马赛克,将单个的像素变大,则色彩数目就会变少。如果想要增添色彩,则只需缩小像素的尺寸。 第二步,使用吸管工具将色彩提取出来。顺序由大块色到小块色。为形成对比,每块颜色都要从像素中分别提取出深、中、浅三色。 13.将字母ABC看做图形,它们就像被人类赋予了音调与含义的直线、尖角和曲线。 14.字体间的对比有多种形式:大、小、大写、小写、罗马体、斜体、衬线体、无衬线体、粗体、细体,黑、白,普通字体、花式字体。当这些对比关系改变时,信息的基调也改变了。 15.如果你没有分式数字字体,那就自己制作。对分子和分母分别使用软件的上标和下标功能,然后设置整数部分字体尺寸为70%(根据实际字体来定),并使用分式斜线将分子和分母隔开,注意不要使用普通斜线。将上标的位置调至28%,或与整数部分数字的顶部对齐,下标位置为0。 16.字符的磅值与其本身的大小无关。磅值是用来表示包围字符的不可见方框的高度。 17.读者的视线在版面上依次从大元素移向小元素。在人的视域内,物体越远就显得越高。因此缩小照片的时候,应使人物视平线逐渐靠近页顶。 18.一个将文字与图片联系起来的方法就是:借用临近的形状。 19.对需要表达丰富内容的图片的最佳处理方式:将文字放到图片上层,而不是缩小图片为文字腾出空间。 20.舒服的阅读行宽:书籍中一行具有大约45到60个字。 21.页脚:网页页脚的信息是恒古不变的——关键链接、联系信息和LOGO等。 22.一般来说,当需要使某个对象显得柔和的时候,就会避免矩形元素的出现。 23.幻灯片凹包括公司Logo和标准色、标题、图片、视频片段和表格等。可使用动画溶解、涂抹等效果来完成各个元素间的过渡。 24.制作PPT应使用简单的深色或柔和的中性色背景,避免使用纯白色,在幻灯片上它会显得太扎眼。 25.大标题:字体最大、最粗。横跨两栏的大标题理应只有一排,如果使用彩色,那么在所有的页面上都保持同一种颜色; 副标题:详细阐述大标题。字体的尺寸介于大标题和正文之间,并使用斜体以形成对比; 小标题:与正文字体的尺寸一样,但设成粗体,变得引人注目。小标题上边留出一整行的空白。不要缩进排版; 正文主体:字号一般设置为9或10pt,始终保持对齐一致,第一段不要缩进排版; 图片说明:字体一般比正文字体小1点或2点,而且通常选用斜体或粗体,图片说明上边留出两行的空白。 一个通版、一个故事。 第一章 从基本构成元素中获取灵感 1.点是版式构成中最小的设计要素,它不仅能构成平面化的线元素,同时还能组建成立体化的面元素。 2.点的形态是不固定的,可以将版面中拥有小体积的要素称为点,如一个字母、一个标点符号等,也可以将物象进行交错排列是形成的交叉部分称为点。 3.在进行平面创作时,常将主体以点的形式摆放在版面中,利用点在视觉上的注目性来提升主题信息的传播效力。 4.多个点元素朝统一方向进行排列,可以在版面中形成强烈的视觉牵引力。 5.隐性点,在版式设计中它有聚焦的作用,即使是排列杂乱的版式结构,物象间交叉形成的点也能有效地引起观赏者的注意。 6.点常使用的几种表现法则:单纯的点排列、点的线化排列和点的面化组合。 7.点的分散式是指将多个点元素以散构的形式分布在版面的各个角落,以使画面呈现出扩散、饱满的视觉效果。在进行点的分散式排列时,要注意保持点元素间的关联性。 8.根据使用对象不同,线的使用法则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版面的布局与规划为对象,另一种是以版面的视觉信息为作用目标,版面中的图形、图像,甚至是整个图片,都可以作为切割对象。 9.根据构成原理的不同,可以将面划分为以下4中类型:几何体的面、有机形体的面、偶然形体的面和自由形体的面。 10.有机形体的面时指生活中那些自然形成或人工合成的物象形态,如植物、动物、机械和建筑等,因此也称它为自然形体的面。 11.在平面构成中,将那些利用点或线元素的移动或放大所形成的面定义为积极的面,也称为实面。 12.在平面构成中,将那些由点或线元素聚集而形成的面定义为面的消极性,也称为虚面。 第二章 留心版式设计中的视觉法则 1.单向视觉流程决定版面的具体走向,根据编排方式的不同可将单向视觉流程分为两类:一种是横向视觉流程,另一种是竖向视觉流程。 2.当视觉流程朝向右时,与人的阅读习惯相符,因此会带给人舒适、平缓的感觉;当视觉流程朝向左时,就会打破编排规则而使画面充满奇特感。 3.根据引导方式与版式结构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以下5种:向心型、离心型、发射型、十字型和引导型。 4.人的阅读习惯:在同一水平线上,左边的事物总比右边的事物先进入人的视线。 第三章 网格在版式设计中的技术法则 1.经典网格版式,整张纸的长宽比为2:3(设计师简安·特科尔德)。 2.运用单元格创建网格是指在分割页面时采用8:13的黄金比例,即斐波那契数列比例关系。 3.单栏式对称网格,是指将连续页面中左右两部分的印刷文字进行一栏式的排放,多被用于说明性文字书籍的编排。而双栏式对称网格多被用于杂志页面中,适合信息文字较多的版面。 4.非对称式栏状网格通常是指在版式设计的编排中,左右页面有着相同的网格栏数,但页面中的信息安排却呈现出非对称的状态,相关各元素的编排更为灵活多变。 第四章 构成简洁版面的形式法则 1.在编排设计中,为达到简化版式的目的,可以删除版面中多余的视觉要素(包括图形、色彩和文字等),或直接采用既具备多重含义又富有简约感的几何图形组合。 2.所谓版面的单纯性,是指版式中的编排结构要做到简明扼要。 3.图形主要由点、线、面组成,在视觉传达上具有直观性与针对性。在版式设计中,常运用规则的 图形样式来表述主题思想,比如几何图形,或者带有简笔画色彩的图形样式等,通过简单明了的图形语言来强调画面的重点信息。 4.在空白空间中插入简短的文字段落,利用周围干净的环境来突出该段文字,以此构成版面的视觉重心,同时引起观赏者的注意,通过这种编排手法,能有效地加强文字信息的表现力。 5.对称与均衡:对称法则要求设计对象在形态与结构上保持完全一致,均衡法则只要求设计对象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6.对比与调和:对比法则强调视觉冲击力,调和法则则是以寻求和谐共生为主。 第五章 注意文字在版式中的编排法则 1.文字应当遵循以下3项基本原则:准确性、识别性、易读性。 2.在文字的意象化处理中,“意”与“象”分别担当这不同的角色,前者强调的是主观意愿,而后者讲究的是客观事实。 3.大部分刊物设计中版式内容主要包括标题】正文、引文、说明标题和编注等,这些要素都被配以不同的字号与字体。而文字的跳跃率急事指以正文为参照物,通过对最大标题的字幅及字高计算后的大小比率。 第六章 图片的运用法则革新版面风格 1.图版率,版面中图片与文字在面积上的比例。 2.角版图片又被称为方形图片,这些图片在外形上呈现出正方形或矩形的样子,这类图片大多由摄影器材拍摄所得。 3.出血线即印刷术语中的“出血位”,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在进行成品裁剪时,通过将版面中的有效信息安排在出血线内,以确保色彩覆盖了版面中所有要表达的区域。 4.去背图片又称为褪底图片,是指将图片中的某个视觉要素沿着边缘进行剪裁,以此将该要素从图片中“抠”出来,从而形成去背图片的样式。 5通过剪裁方式使图片呈现不同的表现力,.最常见的剪裁对象有人物、动物和建筑等元素,结合特定的剪裁与排列方式,该类图片还能在视觉上形成切入式的构图样式。 6.散状排列是指将图片要素以散构的形式排列在版面中,以此形成自由的版式结构。 7.块状排列是指将版面中的图片要素以规整的方式进行排列,使图片整体表现出强烈的秩序性与简洁性。 8.根据图片内容的不同,将图片的类型划分为一下几种:夸张性图片、抽象性图片、文字图片、拼贴图片、具象性图片和符号性图片。 9.抽象是指我们对某类事物共性的主观描述,抽象与具象的区别在于,后者能使人联想到具体的某个事物,而抽象则是完全抽离了该事物原有的形态,并呈现出无意识的形态,从而在视觉上带给人们回味无穷的视觉感受。 10.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务必要以设计对象的主题要求为中心,并围绕着该中心展开理性的创作,从而打造出具有针对意义的平面作品。 第七章 巧用色彩配置法则创造最美版式 1.明度,是指色彩的深浅与明暗系数。 2.纯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 3.最常见的搭配有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对比色和互补色。 4.调和,就是降低同类色间的对比性。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明度值相近的同类色来进行版式搭配,利用色彩间微弱的明度变化来打造和谐、统一的视觉氛围。 5.类似色,是指色相环上相连的两种色彩,如黄与黄绿色。 6.近似色,是指将色相环上60度至90度之间的色彩,如橙黄与黄绿色。 7.对比色,是指色相环上间隔120度左右的两种色彩,如蓝绿色与红色。 8.互补色,是指在色相环上间隔夹角为180度左右的一对色彩,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 第八章 不同的版面构成法则决定不同的版式形式 1.满版型构图的侧重点在于,以传递图片信息为主,且主要图形的排列位置已被确立,所以可以通过改变文字的摆放位置来改变版式的布局与结构,并根据文字排列方式来打造不同的版面氛围。 2.常规的分割方式有5种,分别是等形分割、比例分割、自由分割、纵向分割和横向分割。 3.所谓聚散型构图,是指通过对视觉要素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组合,使其在布局结构上呈现疏密有致的视觉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