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水至清则无鱼”这句俗语,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很浅显易懂,但它想要告诉我们的远远不是表面上那层意思。如果渗透到为人交友上,意义可以说是更加深刻,那么,对于这句老话的下半句你们知道吗?其实它才是精髓,也是老祖宗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水至清则无鱼”理解起来很简单,如果水太过清澈,鱼儿是很难在水中存活的,众所周知,水面太过清澈就没有鱼儿的容身之处了。因为这样很容易被岸上的人发现,也比喻现实生活中如果人太过精明和苛察,不管在哪里很难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正是因为这层意思就有了下面那一句。 这半句就是“人至察则无徒”,其实早在《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中就有它的记录,和上半句引申的意思很相近。“察”指代为人精明,亦或者是太过斤斤计较,对待任何人和任何事都要求都很苛刻,而“徒”则是朋友的意思。 如果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太过精明,不能容忍他人出现任何一点差错,是很难交到朋友的。试想凡事都要求他人依照自己的标准而行事,一旦有一点不如愿就急的跳脚,从而不考虑每个人的处事能力和性格特点,说白了,就是不为他人考虑,把自己的想法强行加到别人的身上,这样与人相处难免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 人太过于“察”了,任何事都会变得计较,不但自己会心累,就连身边人都会感到有压力,有时候做人要留有余地,有所保留而不是一下子都展示出来。就像现实中凡事不要做太绝的道理,不管是朋友还是合作伙伴,都要人情留一线,不要让自己在他人眼中显得太鸡贼,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程度。 这句话最在可以追溯于班固的《汉书》,里面就有对它的详细记录,原文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而上面提到的是另一种出处,有待考证,其实不管哪一种,告诉我们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对于这两句,不知道大家有怎样的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