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入浅出!十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咖观点汇总(1)

 老王abcd 2019-03-28

保罗·克鲁格曼,因其在“国际贸易理论及经济活动区位”上的开拓性贡献被授予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主要研究成果诞生于1990年-1994年。

浅入浅出!十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咖观点汇总(1)


要说明克鲁格曼的观点前,我们先普及下和本文相关的一些经济学以及经济学以外的一些概念供读者吹牛使用:

-1-

比较优势原理:小王和小李是两个学霸,小王数学常年排名班级第一,语文班级前五;小李数学班级前十,语文班级稳定第六;两人成绩都不差,于是两人商量,组团参加学校期末考试,这个学校考试有个特点,就是给学生2个小时的时间,语文数学同时考,于是小王的绝对优势学科是数学,小王就给小李讲,我做数学,虽然我语文也比你好,但是毕竟时间只有2小时,你语文比我差一点,但也不会差太多,所以你专心做语文,做完后,我们相互抄袭。虽然小王数学、语文都比小李厉害,但更有比较优势的,其实是数学,而小李呢,在二者具有比较优势的就是语文了(虽然没有绝对优势,但在同样的时间里,为了考试高分,为了追求效率,小李的语文有相对优势)。比较优势原理是国与国之间会有贸易发生的理论基础,大家都做自己相对擅长的活路,能赚得更多的钱(或资源)。

-2-

地理环境决定论:大致意思是,一个人的性格或者民族的特性往往取决于养活他的水土,例如:非洲人懒惰与贫困是因为当地土地太肥沃了,随处可见的野果、动物都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他不需要进行开拓与创新也能满足温饱;相比而言,中国正是因为广大土地算不上过于肥沃,对耕种有一定技术要求,因此对于古人而言,是可以进行改造和创造的土地,才有了“农耕文明”,而农耕文明的特点就是集聚效应,随着人越来越多,中国古人面对的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所以诞生了孔孟,诞生了“儒家文化”,而当今西方文化主要演化于“古希腊文明”,而古希腊多山靠海,粮食不够,因此只能靠商业通过交换获得自身的生产物资,所以商业文明才得以诞生。真正将地理环境决定论发扬光大的则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他在《论法的精神》当中,详细阐述了上述观点。

-3-

“边际”的概念:经常听专家吹牛,说到边际成本、边际收益,似懂非懂,其实一句话概括,边际就是“新增带来的新增”,例如,边际成本就是新增一个单位的产出,带来的单位成本的提升(新增)量;边际收益就是新增一个单位的卖出,带来的单位收益的提升(新增)量;边际xx,往往隐含了一个对应的新增量,这个对应量要通过上下文自己去了解了。经济学流派中的“奥利地学派”是边际概念的始作俑者,而现代经济学中,在边际概念之上已经累积起了相当多的学说,“规模经济”就是其中一个。

-4-

“规模经济”:指那些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来提升经济效益的行业,这些行业往往具备随着产量的提升,其边际成本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由此带来的收益不断提升。例如那些需要投入大量生产线、生产设备的制造企业,他们多生产一个产品的边际成本往往是相当低的。

-5-

“外部性”:又称溢出效应,即某些行为,做了以后,会对社会造成的额外的影响,有些影响是正面的,有些则是负面的,例如:学校虽然收了学费,培养出了一个杰出的学生,这个学生日后为社会做出了极大贡献,然而学校并不会因培养出该名学生而获得额外的全部收益,这就是所谓的“正外部性”;而“负的外部性”则例如,企业生产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或因“三鹿奶粉”事件带来的对国内奶粉产业的影响。而正是因为拥有“外部性”,也会存在不少“搭便车”的行为,例如,某中学培养出了一名知名学生,而整个学校的学生也会因此受益,在招聘时会多了一些竞争力,又比如,阿里巴巴变成了互联网创业者的学校,不论这名创业者本身如何,他也有更高概率受到投资人的追捧。


克鲁格曼观点

传统来讲,人们都认为贸易由于国与国之间存在“比较优势”原理,于是各方彼此协作,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效率,然而二战后,很多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发现,很多资源禀赋类似的欧洲国家内部却拥有更多的贸易往来,而不是欧洲与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欧洲与非洲,甚至很多同类但有微小差异的商品也在欧洲国家间进行贸易,这样的现象由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1-

产业内贸易是彼此扩大市场份额,寻求规模效应的有效手段

很多行业是拥有规模效应或存在规模经济优势的,在国内市场竞争环境中胜出的一家或几家,为了继续扩大市场份额(一国的市场毕竟有限),则势必会转向出口(或本来就发现了出口市场),而市场中其它国家则可能因为历史原因或偶然因素,生产出的产品总是会与该国产品有一些差异化(例如巴洛克皮鞋和一字头皮鞋、又如布艺沙发和皮艺沙发、又比如酸奶味冰淇淋和牛乳味冰淇淋),而彼此为了寻找这种更大的市场,就诞生了国与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这种现象传统的“比较优势原理”则无法很好的解释和说明。

-2-

战略性的贸易保护和补贴政策是必要的

假设在一个体量大小固定的市场里,拥有两家企业竞争,一家国内企业a,一家国外企业b,而这个市场是拥有规模效应的,所以两家企业都知道其市场占的越大,边际成本则越低。因此通过阶段性的贸易保护,可以使得a企业占领国内市场,提升其规模效应,从而使得其具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尤其是在一些具有“网络效应和路径依赖”领域的行业,例如腾讯qq、滴滴打车等,他们都是规模越大,人们对其的依赖性才能越强,估值才会越高的企业,而这种行业也往往只有头部玩家可以存活。

其次,某些行业存在搭便车的行为,例如高科技行业中,彼此对研发投入的重要性心知肚明,然而研发者也有顾虑,即该技术研发风险如此之高,一旦失败,几年光景付之东流,即使拥有专利著作权的保护,自己也并不能获得全部的市场收益,即市场的激励机制并不能鼓励这些创新者进行大胆的创新,特别是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那可真是10年不开张啊,因此政府对该领域进行一定程度的补贴则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外部经济论对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

-3-

地理经济学:产业集聚效应的一种理论观点

假设一个封闭场景,该场景有两个部门,农业部门和制造业部门,农业部因为初级农产品不具备规模效应,大家都靠人种植,所以所有工人的工资水平都一样;制造业部门则因为其生产的产品具有一定规模效应,所以工人工资可以不断上涨,因此,逐渐的,人口会从农业部门流向制造业部门,低工资工人的制造业部门又会往高工资制造业部门流动。

在上个基础之上,加入物流成本的变量后,则产业的集聚效应发生了变化,当运输成本很高时,老板一算账,某区市场体量较大,更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因此老板要贴近武侯区建设加工厂,这个时候高的物流成本和微弱的规模效应就体现在制造型企业会更加贴近市场所在地,而其上游则会在原料采购地和各类中间商之间寻找最佳地理位置,整个产业会倾向于均匀分布,没有明显的集聚效应。而物流成本下降至中等条件时,贴近市场的企业会更多受到规模效应的刺激和影响,从而降低产品的价格,提高产品的性能,反之更有能力给工人支付较高的工资水平,从而吸引更多工人的加入,而其上游人员,也会因运输成本的降低,从而选择更加贴近这家制造业企业,于是出现了产业带动效应,加速了产业上下游的集聚。而随着物流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则上下游的分布则取决于谁的力量更强了,假如上游的力量更强,则可能产业会从集聚走向分散,部分上游厂家会选择搬离原本靠近这家制造业企业的地方。

在中等条件下的物流成本,“核心”区域所占的市场份额要大于其占“生产要素(劳动力、设备、原材料)”的份额,由于制造业报酬递增的缘故,它将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


启示: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投入,核心城市地价的不断攀升,以及物流企业的不断涌现,物流效率不断提高,国内商品成本构成中,物流成本将持续下降,部分产业的集聚效应将发生变化;此外,随着十余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因制造业报酬等因素涌入城市,造成农村空心化的现象越发严重,推动“供给侧”改革,进行产业发展的“增速换挡”,已经是近些年来的必然趋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