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明,难得有“设计”

 昆明房地产档案 2019-03-28

导语:

在楼市中,昆明难得有“设计感”。

丹尼尔 平克(DanielPink)在《全新思维》中提到,未来人才最需要的六大能力,叫三感三力,三种感觉,三种力量。

三感,指的是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

并不是简单粗暴的“好看/颜值/美感”,更要实用、有内涵,并且可持续。

小区的建筑本身和景观,是构成楼市中“设计感”的要素。

1

滇池、西山,往往是昆明中高端楼盘的景观标配。

在此之前,我不敢拿“树”、“石头”之类做“文章”,毕竟,绿化率都还没搞上去,真的不敢奢求“一棵漂亮的树”。

(绿地滇池国际健康城·山重院:景观示意)

这里,一进山门,转折约30米的距离,两端丰富的植物围合道路。

430米的导入路径,前段百米樱花道,中段是香樟,缓解视觉疲劳,这是实用美学。

樱花道其中,还有夹竹桃、红枫、滇朴,哦,怎么能少了金桂。

朴,仆往后,桂,贵在前。

中式园林布景的“后有仆人相随,前有贵人相助”,又将“美”融入到“美好愿景”中,拨云见日,柳暗花明。

幽隐山水,禅居别业。

(山重院实景:“画屏入府”景)

(山重院实景)

向往这样的人大多“挑剔”到极致,小到一棵树、一块石头,都是细心挑选,但绝不会破坏树和石头最真的姿态。

松树,都来自泰山脚下泰安镇。

以苍劲的树身体现松树的躯干美,树的高度和胸径都需要达到一定标准,但造型却灵动优美。

设计匠人从上千棵树中海选,淘了十三棵“骨骼清奇”款,从2000多公里运来昆明,造价不菲。

“优质的造型松讲究高度和胸径都应达到一定标准,显示出风度和美感。我们对树,有感情。园林是活的,山重院的树、花、植物都会随着岁月生根长大。这个园林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跋涉千里,难免损伤。绿化维护的人员同样前去山东参与了“选树”工作,向种植农户请教,这才有了十三棵松树安然无恙来到春城。

造景的石头,也一样。这些石头来自大理、红河、哈尼、曲靖等,几乎是拿最严苛的标准在挑石头。

(山重院实景:框景中藏着一棵松)

内有深意!

返璞归真,本来就是是未来人居的质感方向。

2

(山重院实景:入山门,画屏入府,旁边部分枯山水元素)

进入其中,发现别有洞天。

结合地形,山重院景观“幽转八折”。(分别按照“画屏入府”——“叠水迎归”——“酌水溯源”——“高台闲庭”——“屋山望远”——“清禅雅舍”六景,依次从山脚向山顶处展开来。)

利用“框景”形成六隐六现,把这里当做一处名胜古迹吧。

“画屏入府”处,有一座充满禅意的“月动风来亭”。这也是整个山重院示范区的第一座建筑。

(山重院实景:山重院能够看到的第一座建筑:月动风来亭)

(山重院实景:亭内的屏风,遮挡住远处的景观,讲究'先藏后漏')

 

(山重院实景:亭上的瓦片,采用日式禅院设计,源起中国,一脉相承的东方韵味)

从月动风来亭“入府”,我们来空中俯瞰一下全景。

第二景“叠水迎归”:

(山重院实景:“叠水迎归”景)

第三景“酌水溯源”:

(山重院实景)

东方园林追求“疏园之去由,察水之来历”(此处特指中国园林),曲折有致,讲究聚散,所谓“聚则通阔,散则潆洄”,适合漫步其中近近观赏,赏的是动态美。

略有不同的日式园林则注重平静水面,小溪平桥,则适合推窗远观,观的是静态美。

其中,日式园林又衍生出一种“枯山水”风格,以砂、石当做水面(必有白砂石铺地),期间以小巧的绿植作为主景观,“水面”又像“沙田”,适合冥想,更显禅意。

高低流水,弥补了枯山水淡淡的清冷气质,添一分曲径通幽和灵动。

水边观赏石,精巧布局,与流水一刚一柔,别具韵味。

(图:叶锦添东方美学分享会,中为叶锦添,3月9日,昆明绿地滇池国际健康城)

远近都是风景,东方美学大师叶锦添认为“艺术家要做的东西,应该在时间的前面”。

这样的景观才拥有生命力。

3

昆明的楼盘最爱“借景”,靠天吃饭,确实是最省事又管用的“借景”手法,更是中高端楼层的溢价法宝。

睡美人,几乎成了昆明一大半楼盘的“囊中物”。

可惜,建筑和美景无法融入在同一张山水画中,最后不免流俗。

山重院后三景,则把整个区域景观纳入在自家天地中,并紧扣“日式禅意”的设计风格。

山重院,沿可眺望滇池的关坡山打造,与滇池水面的相对高度为56米,伴山面水,滇池、西山、夕阳、山谷和大渔村落,巧妙融合,被东方园林来体现“借景”。

(山重院,地势与周边景观示意)

第四景“高台闲庭”: 结合有利的地形条件,才能感受到“日暮西山,浩荡滇池”美景。

(山重院实景)

第五景:“屋山望远”:

(山重院实景:谁与同坐轩内景)

第六景净禅雅舍:

(山重院实景:与谁同坐轩)

(山重院实景:谁与同坐轩内景。谁与同坐?明月清风我)

不求浓墨重彩,略带着一点禅意。

(山重院实景:从入口区“月到风来”,可以看到山上的“与谁同坐”)

原诗: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苏州网师园内,月到风来亭踞西岸水涯而建,三面环水,最宜金秋赏月。亭中,好像会藏着一股“我料你们都不能体会这种意境”的清高。

苏州拙政园中,与谁同坐轩依水而筑,构作扇形,小巧精雅。山重院中复刻版,也留下了老苏“只与明月清风为伍”的孤傲。

漫步在园林里,一步一景。东方美学的禅风院落,推窗是仙境,出门是红尘,“大隐隐于市”的情怀不言自明。

(山重院实景)

从此,人生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

(昆明绿地滇池国际健康城·山重院,东方美学样板园区将于近期开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