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治疗痛经心得

 依兰第三 2019-03-28

经方治疗痛经心得

,也说明瘀血和肝癌发生密切相关。2畅2 癌毒内生 枟仁斋直指方枠言:“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里。”说明癌症的产生根于癌毒,癌毒藏于脏腑深处,具有转移性和穿透性。癌毒一经产生,又可引发更复杂的病理变化,成为新的致病因素。朱震亨枟丹溪心法・积聚痞块枠曰:“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就肝癌而言,人体正气虚弱导致痰浊瘀血的产生,日久合而化热,蕴结于肝脏,血败肉腐,形成肝癌之毒;癌毒同时又作为一种致病因素驻于肝内,导致气机升降失常,阴阳气血失调,各种毒物聚集于胁下,久而成肝癌,甚转移至其他脏腑。

2畅3 痰湿凝聚 痰湿多因津液代谢障碍产生。脾虚则生湿,湿聚则成痰。枟杂病源流犀烛枠曰:“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痰湿可随气升降流行,内至脏腑,外达筋骨皮毛,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枟丹溪心法枠说“凡人身上中下,有块物者,多属痰症。”进一步说明痰湿与肿块的形成密切相关。

痰湿之性重浊黏滞,若留于肝则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出现腹满疼痛、食欲不振等气机阻滞的表现;若日久化热,则出现身目俱黄等湿热之象。故痰湿之邪是疾病发生的主要邪气之一,脾虚失运酿生的内湿与外感湿邪一起,内外合邪导致肝癌发病

[3]

综上所述,肝癌的临床表现及证候虽多,但主要原因仍与正气不足、脏腑气血失调有关,同时受情志等因素的影响,正气亏虚是本,湿热痰瘀等是标,是一类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疾病。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具体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恰当选方,以求最佳治疗。

参考文献

[1] 马俊,李永健.原发性肝癌2492例中医证型文献统计分析[J ].中

医研究,2001,14(3):15-16.

[2] 杨晓静,展凤霞,王传新.肝癌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研究[J ].微

循环学杂志,2002,12(2):27-28.

[3] 吕书勤,凌昌全.浅析肝癌与“湿”[J ].天津中医药,2004,21(2):

134-136.

(本文校对:黄少慧 收稿日期:2013-06-03)

经方治疗痛经心得

潘晓丽1

 晁利芹2

 郭艳桦

  关键词:痛经;经方;医案

doi :10.3969/j .issn .1003-8914.2014.02.081  文章编号:1003-8914(2014)-02-0355-03

 作者单位:1畅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0);2畅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

研究生2012级(武汉430061)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及腰骶部疼痛,

严重者腹痛剧烈,面色苍白,手足冰冷,甚至昏厥,称为“痛经”,亦称“月水来腹痛”、“行经腹痛”、“经期腹

痛”、“经痛”等。痛经是妇女的常见病[1]

。现代医学[2]

根据临床情况将其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多发生于月经初

潮后几年内,占痛经的90%以上[3]

。1 痛经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痛经多因气血运行不畅或气血亏虚所致,即所谓的“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临床常见有气

滞血瘀,寒凝胞宫,气血虚弱,湿热下注等症[4]

。病机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气为血之帅,气行血

行。气血瘀滞可因情感不畅,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不能随气流通;或因久居潮湿之地,经期涉水淋雨,或恣食生冷,以致寒湿之邪客于胞宫,寒凝而痛。临床实践观察,痛经以寒凝血瘀型最为多见,因年轻女性多不注意自身保养,平时恣食饮冷,在月经来潮时也不能严格忌口,食用凉性的瓜果梨桃,寒易伤阳,过食寒凉之品易伤及阳气,阳气不足内寒则生,寒客胞宫,血为寒凝,瘀滞冲任,导致经期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胞脉气血壅滞,“不通则痛”,发为经行腹痛。

现代医学证实,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子宫合成与释放前列腺素增加有关,前列腺素诱发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产生下腹痉挛性绞痛,当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历时稍长时,可造成子宫供血不足,甚至引起子宫缺血,导致厌氧物积聚,刺激疼痛神经元而发生痛经。同时PG 的刺激还可以使子宫收缩强度及频率增加,收缩不协调或呈非节律性,而致子宫缺血缺氧,引起痛

553・光明中医2014年2月第29卷第2期  CJGMCM  February 2014畅Vol 29畅2

万方数据

经[5]。国内外有文献报道[6],痛经的发生与子宫循环障碍有关。

2 相关文献

最早记载于汉・张仲景枟金匮要略方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枠中“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隋枟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月水来腹痛候枠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明枟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枠指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揉可按为虚,拒按拒揉为实。”

3 治法方药

“女子经血易行,一毫不可壅滞”、“寒者热之”、“结者散之”治以温经散寒,祛瘀养血,以温经汤加减治疗。温经汤乃枟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枠方“妇人之病,因虚、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是言妇人杂病之各种病因,导致多种经水之病,其中寒凝瘀滞又最为常见。是调经的主要方剂,方中以温、养为主,兼以祛瘀,如叶天士所言“此温字乃温养之意。非温热竟进之谓”。认为“桂枝入心经走血分,暖营血化寒凝;吴茱萸入肝肾脾胃经,温脾胃降逆止呕,暖厥阴温经散寒,二药于人参、甘草、半夏、生姜等健脾补气之中,缓温助土,凝化脉通,阴霾自散。”

4 经典医案

随王付教授抄方时遇经典医案三则如下。

张某,女,23岁,2009年9月7日初诊。经来腹痛3年,每次经前腰痛,经后少腹坠胀,食则呕吐,经色黑,有少量血块,量时多时少,喜温喜按,得热则舒。手足发凉,平时白带质多稀,面色黄,苔薄白,脉弦紧。特在月经即将来潮时调理。治宜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处方:当归15g,芍药12g,川芎12g,桂枝9g,红参10g,吴茱萸15g,麦冬20g,牡丹皮12g,阿胶15g,姜半夏10g,生姜2片,大枣5枚,炙草10g,6剂,水煎早晚温服。二诊:月经来潮,血量不多,色黑无块,腹痛减轻,效不更方继服6剂。三诊:手足已不凉,食欲增加,白带显著减少。电话随访1年未发病。

“寒则温之、通则不痛”,温经暖宫汤具有明显的温经止痛以及活血散瘀的作用,对于原发性痛经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刘某,女,20岁,2010年2月8日初诊。主诉:自13岁初潮至今,每次月经来潮之时均有小腹疼痛,大约2~4天,屡屡经中西医治疗,可均未收到远期治疗效果。刻诊:经期小腹疼痛,经量少而色深红,经期延后,喜温怕冷,手足不温,时有头晕目眩、面色不荣,舌淡,苔白,脉沉。辨证:寒凝血虚,胞脉不通。治当温经散寒,养血活血。处方以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12g,桂枝9g,白芍9g,细辛6g,通草6g,大枣25枚,乌药10g,小茴香10g,甘草6g。5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中晚温服。药用1剂,少腹怕冷缓解,继服2剂,手足转温,5剂服完,经至一切正常。女子血虚寒凝痛经,其治疗应在经来之前7天左右服药,连服5剂为1个疗程,大约用药3至5个疗程,即可达到远期治疗目的。追访一年,未再痛经。

按:痛经多见于未婚女子,若因其素体阴血未盛,复加喜食生冷或衣着单薄,寒邪乘机客于女子胞中,血虚寒客,血行不畅,阻滞不通,则易变生寒凝血虚痛经证。方中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白芍补血养血,缓急止痛;桂枝温经散寒,通脉散瘀;细辛温经散寒,并长于止痛;通草通利血脉,通达经气;大枣益气而生化阴血,加乌药、小茴香温暖胞宫,散寒止痛,甘草调和药性以奏其效。

李某,女,38岁,工人,2010年6月9日诊。主诉:经妇科检查确诊为慢性盆腔炎,尤其经期时少腹疼痛甚为明显,也多次服用中西药,但效果不够理想,近日带下量多,经期少腹痛胀明显而来就诊。刻诊:小腹少腹恶寒明显,遇冷则胀痛更甚,带下量多色白,时有色黄,阴部潮湿,心烦,急躁,口舌经常溃烂,咽干欲饮水且不多,胸中烦热,舌略红,苔薄,脉沉。辨证:下焦有寒,上焦有热。治疗当清上温下,处方以乌梅丸加味:乌梅12g,黄连10g,黄柏9g,当归12g,人参9g,附子6g,桂枝6g,细辛4g,蜀椒4g,干姜3g,桃仁9g,车前子12g,牡丹皮12g。6剂,每日1剂,水煎分二次合并分三服。二诊:诸证均有明显减轻,又以前方5剂。之后,以该方加减续服15剂,诸证悉除。

按:女子患慢性盆腔炎,其治疗时大多认为是炎症,以此而经常使患者服用消炎类药以及中药清热利湿药等,导致寒邪留居于下,阳气被寒邪格拒而郁于上,以此形成上热下寒。对此若能果断采取既用清热药,又用温阳药,其治疗效果非凡。笔者根据患者表现而辨证为上热下寒,故治以乌梅丸变汤清上温下,使热从上而清,寒从下而散,加桃仁以活血化瘀,因病久易致瘀,牡丹皮凉血散瘀,车前子渗湿于下。诸药合用,以疗上热下寒证。

参考文献

[1] 雷丽.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120例[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3):57-58.

[2] 王艳霞.少腹逐瘀汤配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70例[J].中国中医,2011,20(7):1143-1144.

・653

・光明中医2014年2月第29卷第2期  CJGMCM February2014畅Vol29畅2万方数据

[3] 张贵珍.当归芍药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50例观察[J ].中国社

区医生,2010,12(233):117.

[4] 孔令娟,李兰珍.中医经方治疗痛经体会[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1,23(5):142-145.

[5] 郭景贤.针药并治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36例临床观察[J ].中

国社区医生,2010,12(236):126.

[6] 黄昀.有氧体育锻炼对不同程度青春期原发性痛经症状及子宫血

流的影响[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2(5):714-716.

(本文校对:庞春渝 收稿日期:2013-05-14)

从胆郁论中心肥胖型胰岛素抵抗初探

苏小芳1

 刘爱华

  关键词:胆郁论;胰岛素抵抗;肥胖;痰饮;湿阻

doi :10.3969/j .issn .1003-8914.2014.02.082  文章编号:1003-8914(2014)-02-0357-02

 作者单位:1畅河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2011级(郑州450000);2畅

河南省中医院(郑州450000)

1 对中心型肥胖的认识

中心型肥胖是胰岛素抵抗发病基础,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现代医学概念,中医学中尚没有相对应的病名,但中医学中很早就有与之相关症状的文献记载。早在枟黄帝内经枠中,就有肥、有膏、有脂、脾瘅、消渴、消瘅等名称。根据辨证可归属于中医学“肥胖”“消渴”“湿阻”“痰饮”等范畴。人们对“消渴”的认识历史久远的“阴虚燥热”说,近年来新的观点如“湿热说”,“痰瘀说”也广泛应用于临床,而“胆郁说”尚未有人提及。

导师刘爱华教授首次提出“胆郁致病说”,并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以下三点所致:①膳食摄取失衡,嗜食肥甘厚味;②紧张易怒伤肝、思虑劳累伤脾;起居作息失常,经久子时不眠;③久卧、久坐又可伤气。早期导致胆气不升,肝气不疏,肝胆气滞,脾失健运,湿炼液成痰,痰瘀互结,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痰湿蕴积化热较多见。立法以和胃利胆、升清降浊,运用黄连温胆汤和升降散加减,对中心肥胖型IR 患者进行干预治疗,用现代科技手段在临床中加以验证。

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如下,枟黄帝内径枠谓:“五脏六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李东垣加以解释道:“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华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清张志聪在枟素问集注・六节藏象论枠注释曰:“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故取决于胆。”枟成方便读枠云:“夫人之六腑,皆泻而不藏,惟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寄附于肝,又与肝相为表里。肝藏魂,夜卧则魂归于肝,胆有邪,岂有不波及肝哉。且胆为甲木,其象应春,今胆虚则不能遂其生长发陈之令,于是土不能得木而达也,土不达则痰涎易生。”可见胆在脏

腑之中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

胆主疏泄是指胆气生发、发达,具有运转枢机,通畅三焦,升降水火,特别是流通气血之功。胆居于少阳,可以启运全身阳气。少阳为一阳出生,在天有如冬去春来,旭日东升,意蕴阳气生发、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势,在人体则寓少火之象,游行上下,以成温煦长养

之功[1]

。从其功能来看,影响主要体现脾胃运化方面,胆气不得疏,加之恣食肥甘厚味导致脾失健运,湿炼液成痰,痰瘀互结,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痰湿蕴积化热,故发为“消渴”。子午流注记载,子时胆经最旺,长期子时不眠胆气不疏,未能及时消化体内脂质,长时期导致脂质过多堆积于体内发而肥胖。可见,胆在人体中的作用是极为关键的,胆的功能失调可导致多脏腑功能失调而脾不运化,痰湿瘀阻,郁久化热。而中医学认为痰湿体质是发生肥胖的重要病理基础,对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发展及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