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拿毛筆?這似乎是一個簡單不過的問題,可又並非那樣簡單。 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學習過一種拿毛筆的方法,這種流傳很久的方法叫做「五字執筆法」,前人用「擫、壓、鈎、格、抵」五個字分別形容五個手指的動作。要領是,食指和無名指鈎在筆管外,和拇指相對捏住筆管,無名指貼在筆管內,小指抵在無名指後面。這種執筆法,由於食指和無名指苞在管外,所以屬於「雙苞」或「雙鈎」。我們拿硬筆書寫,只有食指苞在管外,所以稱作「單苞」或「單鈎」。 除了手指的分布,執筆法還包括執筆的高低、鬆緊等因素。另外,廣義的執筆法還包括肘、腕和桌案的相對位置,腕有枕腕、懸腕之分,同樣,肘既可以放在桌案上,也可以懸起來。 「五字執筆法」自有其方便之處,尤其是坐在桌案前寫字的時候,通過手指的配合以及腕的轉動就可以寫出舒展的筆畫。比如,要想寫出長長的豎畫,只需用中指鈎筆管就可以了,無名指和小指在相反的方向抵住筆管,可以很好地控制用力的大小。 可是,切莫以為「五字執筆法」是唯一正確的執筆法。 通過古人的書跡,結合傳世的文本文獻與圖像文獻,可以研究古人是怎樣執筆的。事實上,執筆法並非一種不可動搖的律則,而是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變化的。從簡牘時代到紙張時代,從低矮的幾案到高桌子的普及,歷史上的書寫環境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人們執筆寫字的姿勢也相應地有所改變。 即使在同一個時代,書法家的執筆法也不盡相同。北宋書法大家蘇軾、黃庭堅是好朋友,他們的執筆法就很不相同。蘇軾執筆「不善雙鈎懸腕」,「腕着而筆卧」,大概和我們今天拿鋼筆、鉛筆的姿勢差不多。黃庭堅則是雙鈎執筆,並且執筆的位置很高,也就是手指離筆管頂端的位置很近。 再者,即使是同一個書法家,也未必在所有的時候都使用同一種執筆法。坐在桌前寫小字與站起來寫大字,甚至向壁而書,似乎不必強求一律。 dengbaojian@126.com |
|
来自: youxianlaozhe > 《名家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