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 )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A.高于 B.不低于 C.同等于 D.不低于或高于 2.学生伤害事故应当遵循依法、客观公正、( )的原则,及时、妥善处理。 A.因地制宜 B.合理适当 C.科学合理 D.酌情适当 3.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苏联的教育学教材是( )。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冈察洛夫的《教育学》 C.巴拉诺夫的《教育学》 D.巴班斯基的《教育学》 4.(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5.( )是学校情境中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学生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环境中的经验。 A.隐性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性课程 C.活动课程 6.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需要,并考虑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问题。这表明该教师处于专业成长的( )。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发展阶段 7.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 )。 A.了解学生B.融洽的师生关系C.先进的教学设备D.备课 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9.教师面对的是不断随时代变化并且有着丰富个性差异的学生,这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效性 10.全班同学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突然有个同学不小心将书掉在地上,发出“啪”的一声响,这时同学们会不约而同地将视线转向发出声响的地方,这样的注意就是(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选择注意 11.有的人诚实、正直、善良,有的人虚伪、狡猾、恶毒;有的人勤劳俭朴,有的人懒惰奢侈。这是什么方面的差异?( ) A.性格 B.情绪 C.人格 D.气质 12.(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及其与学习者原有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A.加涅 B.布卢姆 C.桑代克 D.奥苏贝尔 13.以下属于元认知中的计划策略的是( )。 A.设置学习目标 B.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C.测验先做简单题目 D.考试时监视自己速度和时间 14.“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 )。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刻板效应 D.第一印象 15.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 A.公正评价权 B.隐私权 C.人格尊严权 D.名誉权 16.《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每年受理教师资格认定申请的次数是(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7.最早提出学习过程是“学—思—行”说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8.学制在大、中、小学阶段的入学年龄划分方面,很多国家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学制的建立主要受( )因素的影响。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和科技 C.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D.民族文化传统 19.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因此教育要( )。 A.因材施教 B.循序渐进 C.抓关键期 D.扬长避短 20.“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盛开的完善发展的人。其他目的如传递特定文明区域的文化遗产,为参与社会生活和成为优良的公民做好准备,以及履行整个社会的特定职能,完成家庭责任和谋生所需要的精神准备,乃是一些推论,它们是重要的,但属于第二位的目的。”这段话体现了( )的观点。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教师中心论 21.某堂课以传授系统知识和理论为主要目的,应选择的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 B.参观法 C.练习法 D.陶冶法 22.班主任赵老师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批评和处分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品德积极发展,这种方法属于(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品德评价法 23.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 )。 A.生活教师 B.任课教师 C.班主任 D.学校管理干部 24.两小无猜的时代,根据竹子、一张长凳就可以认为是一匹骏马,这是个体认知发展到( )能做到的事情。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5.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于1681年诞生于( )。 A.德意志魏玛邦 B.捷克 C.法国 D.中国 26.在张老师组织的百人大合唱中,如果増加一至两个人,小红感觉不到音量的变化,如果增加到十个人左右时,小红就能明显地感觉到音量的变化,这种刚刚能使小红感觉到的音量变化的最小差异量称为( )。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27.教师答疑时,能迅速灵活地提取脑中知识,以解决学生当前的问题,这体现了记忆品质的( )。 A.准确性 B.持久性 C.敏捷性 D.准备性 28.人们欣赏名画《蒙娜丽莎》时,陶醉在“永恒”的微笑中,感到非常愉悦。这种情感属于(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自豪感 29.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中,个体利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称为( )。 A.智力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30.( )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标志。 A.教师良心 B.教师公正 C.教师义务 D.教师荣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31.下列属于新课程结构特点的有( )。 A.均衡性 B.综合性 C.单一性 D.选择性 32.想象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形式有( )。 A.黏合 B.内化 C.典型化 D.夸张 33.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习俗水平的发展阶段包括( )。 A.好孩子定向 B.处罚与服从定向 C.社会契约定向 D.维持社会秩序定向 34.课外活动呈现出的特点有( )。 A.自愿性 B.广泛性 C.多样性 D.自主性 35.人口渴了要喝水体现的是( )。 A.生理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内部动机 D.外部动机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36.特殊儿童就是弱智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7.想象可以创造出现实中尚未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新形象,因此它是超现实的。 38.动机的强度越强,活动效率越高。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9.简述德育、智育、体育及其相互关系。 40.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意义。 41.简述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42.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4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我国学者通过调查,归纳出中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如下:
——摘自《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著 如果你是新任教师,请你从教师素养的角度,阐述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4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研究者设计了一个“两绳问题”的实验,在一个房间的天花板上悬挂两根相距较远的绳子。被试者无法同时抓住,这个房间里有一把椅子,一盒火柴,一把螺丝刀和一把钳子。要求被试者把两根绳子系住,问题解决的方法是:把钳子作为重物系在一根绳子上,从而把两根绳子系起来。结果发现只有39%的被试者能在10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被试者认为钳子只有剪短铁丝的功能,没有意识到还可以当作重物采用的问题。 (1)上述实验主要说明哪种因素影响问题的解决?该实验结果对教学工作有何启示? (2)请指出问题解决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4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70%的学生恐惧开家长会。据北京汇文中学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谢海涛介绍,从调查结果看,至少有70%的学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提心吊胆,剩下的30%是那些被公认的好学生。谢海涛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长期以来,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向家长揭孩子的短儿,甚至有些家长会遭到教师的严厉批评,以至于家长都不愿意开家长会,怕丢面子,而学生也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教师找爸爸”的想法。另一方面,即使教师在家长会上以表扬学生为主,但多数家长回家后只表扬孩子几句,剩下的又是一顿“臭批”。在学校进行的一次测试中,教师在家长会上表扬了全班学生,第二天教师问学生,谁在家长会后得到了家长的表扬,举手的只有两名学生。 问题:(1)你认为应该如何开家长会? (2)如何让家长会成为教育孩子的新契机? (3)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会后如何做好与孩子的沟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