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家的误区,乙肝也不是顺便传染,轻平等对待乙肝携带者 我国在现阶段,可以说是肝病大国,患上肝病的人群非常多,据相关统计可知,从我国开始注射乙肝疫苗起,虽然小孩儿乙肝的感染率和患病率得到了有效的降低,我国的整体发病率也从10%下降到了7%左右,但是在生活中,还是会出现10%的人感染上乙肝病毒。还有数据显示,在我国现阶段,还有大约1亿人感染了乙肝,80%的人是乙肝病毒的携带者,我们都知道乙肝具有传染性,因此人们对这些携带者很容易产生误解。 今天就给大家分析一下,人们对于乙肝携带者的误区都有哪些,提高大家对他们的理解和认知,在生活中平等对待这类人群。病毒性肝炎的种类都有哪些:甲肝、乙肝、丙肝、丁肝和戊肝,在传播的方式上,对于甲肝和戊肝而言,主要是通过胃肠道进行传播的,而对于乙肝、丙肝和丁肝,则是通过血液传播。 人们对于乙肝携带者的误区之一,日常交往就会传染乙肝 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虽然乙肝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但只会在特殊的传染渠道上传播:例如输入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短暂的血液交换,是存在的,像是剃须刀、纹眉针、纹身等;还有就是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这是对于乙肝来说,人们并没有把它和甲肝于戊肝之间相互区分,甲肝和戊肝如果不注意自身的卫生习惯,在日常化的肢体接触, 是可以传染甲肝和戊肝的,而乙肝是不会通过日常身体接触传播。其实,我们在和人正常相处的时候,基本上是不会有血液传递的,因此正在正常情况下,也没有那么感染上乙肝病毒。虽然如此,即便是我国在04年的时候,就已经出台了规定,各个用人单位与个人,不得歧视乙肝携带者,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做到的人非常少。例如前一段在新闻中提到的,外卖在招收快递员的时候,明确表示不招收乙肝携带者,对此还引起了一阵儿舆论的风暴。 人们对于乙肝携带者的误区之二,乙肝带有遗传性 很多人了解到生活中有孕妇感染上乙肝后,孩子也容易感染上乙肝病毒,因此就会认为乙肝还具备遗传性,其实这点是不对的。孩子会感染上乙肝病毒,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母亲作为乙肝携带者,在怀孕期间,并没有做好一定的防护措施,孩子在出生后,也没有及时的注射乙肝疫苗或者是免疫球蛋白,这才引起了孩子感染上乙肝病毒。此外,就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接触,也会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 但很多人却把这一点,当成了遗传。那什么是遗传呢?遗传是病毒通过精子和卵子后,发育成胚胎,这样在新生婴儿的身体中就会先天性的带有病毒。如果说这一点很难懂的话,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如果乙肝是通过遗传因子进行传播,那么后期的乙肝以免注射,为什么还能发挥出作用,可见乙肝病毒并不会通过遗传的方式传播。之前也说过,乙肝疫苗注射开始到现在,我国的乙肝人数已经大幅度降低,如果是遗传,那还会出现这样的成绩吗? 因此,请大家平等对待乙肝携带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