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单介绍一下微观经济学十大原理

 打虎将 2019-03-28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的经济行为,比如一个人或者家庭或者企业在进行生产、交易等活动时的行为模式。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他提出那个经典的“看不见的手”),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和“马歇尔计划”的那位乔治·马歇尔没什么关系)。

后来,格里高利·曼昆,作为29岁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写出了好几本经济学方面的教材,影响力很大,在他的书中,他总结提出了“微观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作为微观经济学理论推导的基础,也是在学习微观经济学重要的基础。

十大原理列举如下:

个人选择行为:

人际交易行为:

整体运行原理:

下面我们假设有个人,叫老王。老王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地方,这地方就他一个人,他出生的时候爸妈就去世了(不要在意这些细节)。不过老王靠着父母留下来一间屋子和一个小院自己生活的也还不错。

这个春天,又到了交酉己播种的季节,老王以前每年都种大米,每年能收获4袋大米,今年,老王想吃点别的,于是决定在这片地上种小麦,估计能收获6袋小麦吧。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现在,老王面临一个选择:到底是接着种大米呢,还是换种小麦呢,这取决于老王想吃什么,因为这块地就这么大,只能种其中一种,这时候,土地作为稀缺资源,在两种作物之间配置就是老王需要取舍的。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老王吃了好久的大米了,所以这次决定种点小麦蒸馒头吃。这个时候,老王种小麦的成本,并不仅仅是投入的肥料,劳动什么的,因为他种大米也需要这些东西。老王种小麦的真正成本,其实是这块地本来可能出产的4袋大米。这种成本,在经济学上叫做机会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老王虽然一直是自己一个人辛苦生活,为了生活的好一点,需要尽自己可能的获得尽量多的食物,当发生损失时,也会尽自己最大可能减少自己的损失。这样来讲,老王就是一个理性人。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老王开开心心的种了小麦一段时间后(假设种植进度50%了,用时6个月),他发现今年雨水太大,小麦产量可能会减产,只能收获4袋小麦了。这个时候,老王面临一个选择,继续种植小麦还是改为种植大米?继续种植小麦,他将还需要再投入6个月的努力,收获4袋小麦;或者改为种植大米,投入12个月的努力,收获4袋大米。老王作为一个理性人,在已经投入了6个月努力的这个边际点上:

1)  继续种植小麦的边际成本为6个月的劳作,边际收益为4袋小麦;

2)  改种大米的边际成本为12个月的劳作,边际收益为4袋大米。

在此边际点上,平均相当于每6个月能够获得4袋小麦或2袋大米,按照一开始的预计,2袋大米和3袋小麦的价值相当。所以在这个边际点上,即使继续种植小麦的收益少于预期,但是仍然比改种大米收益更多。

原理四:人们对激励作出反应

激励(motivation),是指人们对于不同的激励会产生不同的决策,比如老王想换一种口味的出发点就属于激励的一种,别的方面包括天气变化等也都属于激励。有经济学家甚至提出:“整个经济学都可以概括为,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其余内容都是对它的解释”。

原理五:贸易使每个人变得更好

现在假设有一天,老王隔壁搬来一个妹子,叫她小美,小美不会种地,但是她会养牲口。每年能养4头羊或者2头牛。

老王和小美见面后,发现他们可以通过交换,每个人都能获得更丰富多样的食物,即使食物总量还没有变,但至少花样更多了。

在他们两个仅能生产对方不能生产的东西情况下,交易能让他们过得更好,当二者能够生产的东西相同但特长不同时,他们同样可以通过进行自己擅长的生产活动并交换,来获得更多的收益,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谈。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老王认识小美之后,终于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别人存在,而且就住在离得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子,那里有的人会种植蔬菜,有的人会制造工具。老王听了之后非常感兴趣,想用自己生产的粮食去换一点别的东西,小美告诉他,这个大家可以自由进行交易活动的地方就在村中心,大家都叫那里市场。老王也去那里摆了个摊位,把自己种的小麦,标价为每袋换10斤蔬菜。

市场就是是指一个自由的,随便交易的平台,任何交易活动的发生地都可以看作是市场。这一点主要是指:市场上谁来生产什么东西,定价多少等因素完全由交易的各方自行决定,政府完全不干预。按照西方的经济学原理,市场应当完全自由,由一个“看不见的手”来自行调节。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的结果

在这样的生活过了一段时间过后,老王发现旁边小河里的水变得越来越浑浊,水质越来越差,导致他在种地时候不得不上远一点的地方打水,这样下去一年,老王今年种的大米只能收获2袋,能换到的东西少了很多。老王感到很困惑,于是去找村里面管事的人。

原来,村里打铁的每天都把生产用的废水排到河里,下游的人都受到了影响。村长告诉老王,这叫做外部性影响,就是指一个人对不相关的旁观者的影响。村里决定出台政策,不允许铁匠在河里倒废水。

另外,因为村里就两家打铁的,这两家人暗地里联合起来,把工具的价格定的特别高,形成了垄断,这两家铁匠形成了市场势力。政府决定设定一个工具的价格上限。

政府对市场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市场失灵(包括外部性和市场势力)的时候对市场进行调节,并且保障每个人生产的东西受到保护,保护每个人的产权。

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原理八:一国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老王所在的A村,村里有一个铁匠专门负责研究新的工具和打铁技巧,让村里铁匠产出的工具越来越好用,越来越坚固,老王在换上了新的工具之后,因为工作效率增加了,又开拓一片新的土地,每年能收获8袋大米或12袋小麦了,每年生产率大幅的增加。

后来,老王得知隔壁B村,因为用的工具还是老式的,虽然村里人数和A村差不多,但是每年生产的食物什么的比A村少很多,人们付出相同的时间和劳动,但是生产率较低,B村的人们生活水平比A村差不少。

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生产的物品或劳务数量。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量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后来,村里的人认识到了以物换物的不方便,于是由村长做担保,制作了很多特殊的纸片,他们管这种纸片叫做货币,一开始的时候每人分到10张,大家根据自己生产东西的稀缺性和投入自行定价,随着时间的推移,市面上每种货物都有了各自的价格,买卖双方都按照价格来生产和交易。

有一天,村长发现上次发完纸片后,自己箱子底下还剩下了好多,于是他拿着这些纸片出去买东西去了,因为市场上价格还是按照现有的平衡点制定的,村长于是买下来好多东西。卖东西的人一看,原来自己的东西这么抢手,村长花这么多钱来买,于是把原价可能10元一个的东西涨到了12块,结果导致每个人赚的钱虽然多了,但是因为村里所有的货物都涨价了,最终导致每个人能买到的东西还和原来差不多,每张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了,也叫做货币贬值了。

老王因为这几天在和小美谈恋爱,没有去市场买卖东西,后来再去的时候,发现自己存下来的20块钱原来能买20斤蔬菜,现在只能买到15斤了,也就是说,因为村长超发了货币,导致老王的存款缩水了。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事业之间的短期权衡选择

刚刚我们谈到的村长拿出来了更多的货币,导致市场上货币超发,这就叫做通货膨胀,而铁匠发现现在他的工具能卖的更贵了,他决定扩大生产,多赚一点钱,于是决定多雇佣几个学徒来帮忙干活,而别人家也都是这么考虑的,所以村里一些没什么事做的年轻人(失业人口)就有了去处。

不过长期来看,货币超发的主要影响还是物价的上涨。

以上就是曼昆总结的微观经济学的十大原理,虽然听起来比较简单,但是我在学习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很多情况和变化还需要多想一下才能真正体悟到,特别是机会成本,边际收益这些东西,以往可能在做选择的时候会有一些类似这样的考虑,但是毕竟不成系统,学习了这些原理之后,的确给我很大启发,与大家分享一下,至于那几幅小画,大家看看就好,不要笑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