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宝舌头像地图,是怎么回事?试试这个疗法!

 hbq清 2019-03-28

你家宝宝的舌头是这样的吗?

  许多细心的家长就会发现,家里的宝宝舌头总是出现这样的情况。那究竟什么是回事?需要治疗吗?严重吗?这些家长都需要了解了解的哦。

图为孙继娜为患儿检查

  我院儿科医生孙继娜介绍,图中宝宝的舌头在医学上称为花剥苔,也称“地图舌”。舌苔剥脱,舌面光红,围以灰白色隆起,大小形状不一,可互相融合成地图状。这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舌象,是由于舌粘膜上皮(丝状乳头)剥脱,多见于6个月以上婴幼儿。该症状无疼痛,流涎及其他口炎症状,在临床上多反复发作,病程常可达数年之久,亦可完全复常。常伴随在反复呼吸道感染、佝偻病、贫血、肠寄生虫病、微量元素缺乏等疾病过程中。

  孙继娜还介绍,中医认为舌与内脏关系密切,舌为心之首,又为脾胃之外候,脾的经络从胃上行至咽部,系于舌体,又属胃气熏蒸所生。若素体虚弱,先后天不足,脾气虚亏,胃之气阴不足舌苔生成有碍。“内蕴湿浊不化,脾气受阻,生‘火’之力不足,无以充养胃之气阴,而胃之气阴不盛,无力上熏舌面生苔,则得见地图舌(花剥苔)”。也就是说,孩子脾胃之气一弱,舌头就会出现剥苔舌象。其症状表现有舌质淡、舌苔白厚、口气重、手指蜕皮、小便频等,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生长发育缓慢。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固脾胃在儿童生长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而积食是脾胃功能差的常态表现,所以在积滞初期,治疗方法的重点是“消”。因此,孙继娜建议可根据米面谷类、肉类不同的实积选用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等温和药物进行煲水口服,或者进行饮食结构,品种的调节,进行食疗。湿郁阻脾,在“消”的基础上助脾运化,可加去湿健脾的陈皮、炒扁豆,同时加上一些白术、太子参来补脾气助运化。

  孙继娜称,孩子的脾胃长期受损,重点在“补”,儿童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气清灵,易于康复,所以不能乱投补益剂,冬虫夏草及燕窝不适合儿童“补”,补脾气可用太子参,白术等。可参考以下食疗:

  材料:

  羊肉50克,山药50克,粳米100克,盐、葱花、姜末少量。

  用法:

  1.羊肉洗净,切碎,入油锅煸炒,加入盐、葱花、姜末继续煸炒至熟透;

  2.山药去皮洗净,切小块,粳米淘洗干净,放锅中加适量水煮沸,放入山药块小火煮成粥,再加入炒熟的羊肉煮沸即可。

  适用于1岁以上,脾肾虚的孩子、形体瘦,面色白或黄,食欲不振,乏力,畏寒肢冷,腹痛喜揉按等。

  补是要辩证的,如果不清楚孩子的症状,建议还是给专科医生辨证为佳,切勿自行处理!

 大岭山医院订阅号 

 您身边的健康管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