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诗词】鹧鸪天·博山寺作

 江山携手 2019-03-28

鹧鸪天·博山寺作

辛弃疾(宋)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

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辛弃疾词作中与博山有关的有很多首,他长居带湖期间,常往来于博山,博山在他的生活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记,所以才会屡有题记,反复吟咏。这首《鹧鸪天·博山寺作》写于他四十多岁的壮年时期。博山寺,本名能仁寺,在永丰县博山下。作者和博山寺关系密切,曾为绍兴的悟本禅师开堂作记文,又在寺中辟有专门为自己用的读书堂。所以,此词第二句应当是实写。作者在博山地区写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词,是抒发用世之情,也就是作者那永远不能熄灭的忧世爱国之情的。而这首《鹧鸪天》,却是抒发与山林为友、与花鸟为伴的出世之情的。两首不同的词出现在同一时期,正反映了作者用弃世观念相互冲击的矛盾心理。

按理说四十多岁正是人生建功立业之心最盛,最能奋发作为之时,然而词的开首两句却说;“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大意是说,他已经不再心向国都,不再在意天下国家之事了,只流连于博山寺和它周围的山水,使得它都厌于逢迎我了。辛弃疾果真是如此想的么?难道他真的已经忘情于山水游乐,把北复中原的大志抛诸脑后了么?


下边两句“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典出《庄子》,貌似超脱,要安于归隐平淡的生活,自得其乐,做不材之材以终其年。事实上,上片四句是怨辞反说,辛弃疾并非真正能安于闲适平淡的生活,置国家天下于不顾,只是当权者对他始终若即若离,不能真正信任,而主和派又百般猜忌,以致他在几乎二十年的时间里被闲置不用,素志不展。于是在这首词中,他字面上超然闲逸之词,实则包含着对当权者的激愤与积怨,只是不易察觉罢了。


下片起句表明心志:保持完我,不屈附公卿而求取声名。下一句说人生历尽世事,到头来还是要归于田园,躬耕田亩。最后两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辛弃疾意托于松竹花鸟,守君子之志的意向自不待言,其中或许也包含着对仕途人情的戒畏。松竹真朋友,花鸟好弟兄,只有他们不会让辛弃疾伤心失望。


摘自百度百科

觉得不错,请在页尾点赞哦......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

我们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美图均来自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敬意与感谢!

【每日诗词】感谢您的关注!

点击右上角:可分享朋友圈&收藏

点击正文上面蓝色文字“每日诗词”:关注微信号

徘徊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于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