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

 句点360 2019-06-13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如果但凭这两句诗,你大概会以为作者是一位隐者:他抛弃了俗世的一切,选择归隐山林,以松竹为友,与花鸟相亲,没有烦恼,无牵无挂,日子过得好不自在。

但若告诉你,这是辛弃疾写的,你会作何感想。

其实也不奇怪,辛弃疾的词有激烈壮怀,有婉约柔情,也有可爱滑稽的一面,特别是当他对朝廷一失望,就会起田园之兴,抒隐逸之怀。

比如以下这首词作:

鹧鸪天·博山寺作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宋·辛弃疾

解析

“博山”这个地名,在辛弃疾词中反复出现,不可轻易放过。与之联系密切的还有一个“带湖”,这是辛弃疾闲居20年的地方。二十年间,他多次来到博山,欣赏美景的同时,借以排遣失意落寞的情怀。

博山有王氏庵、博山寺,都是与繁华城市相对立的处所,而那时的辛弃疾就喜欢去这些僻静的地方,或许他在努力忘记朝廷,督促自己与官场决裂。他说“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自己不去京城求取功名,偏爱去博山寺转悠,如果山寺有情,一定会因此而厌烦,不愿再去逢迎自己了。这是作者的调侃之语,带有典型的“辛弃疾式”的幽默。

“长安”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都城之一,也是热闹繁华都市的代名词,后人常以此指代首都所在之地,这里指南宋都城临安。“长安路”、“长安道”,由于其车马如龙的特点,而成为追逐功名利禄的意象。所以,词一开始就传达出作者对仕途的厌倦之情。

接着两句写隐居之乐。“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上句出自《老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意是 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行事,把无味当作有味,讲究顺应自然;下句出自《庄子》“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强调不偏执,能随机应变,进退自如,不为外物所羁绊。老庄思想中有辛弃疾最缺乏的处世哲学,他在官场中处处碰壁,遭人中伤,正是因为少了一份圆滑与变通。可话又说回来,若多了这些,那就不是辛弃疾了。

所以,下片立即表明自己的立场——“宁作我,岂其卿”,“我”就是“我”,永远不会改变本性去迁就别人,更不会失了本心去趋炎附势谋求名利。“人间走遍却归耕”句则流露出无奈之情,辛弃疾自南归以来,在官场上转徙奔波个不停,担任一些不痛不痒的官职,每当他有所作为时,总会遭受打压与谗毁,到头来只能闲居田园,做一个农人。显然,这完全不是辛弃疾想要的,可他却改变不了现实,“人间走遍却归耕”,一个“却”字,蕴含多少激愤与不满!

怨愤终究是徒劳的,不如自我开解——“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松竹是最真诚的,花鸟是最友好的,不如跟它们做朋友。这里说明人世间没有君子可交,流露出对仕途人情的戒备与畏惧。

畏归畏,并不代表他完全放弃了朝廷,一旦机会到来,辛弃疾还是愿意回到“吹角连营”,骑“的卢马”,拉“霹雳弓”,为君王“了却天下事”。

多年之后,68岁的辛弃疾又一次被起用,只是英雄老矣!那年九月,辛弃疾在“杀贼!杀贼!杀贼”的大呼中病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