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是深受国人喜爱的智力运动项目,群众基础特别深厚。但是,这一具有中国底蕴的智力运动,却在现代众多的体育竞技领域中无法独树一帜。 广义而言,象棋有两大硬伤,一是互动困难,象棋对战需摒弃干扰,大型比赛都要闭门作赛,不利于吸引现场观众;二是阅读困难,棋手与观众的水平差异较大,即使引入电视直播,邀请专家讲评,普通棋迷大多还是看不懂高深的招法。 狭义而言,象棋也有两大硬伤:一是先后手优势难以均衡,二是象棋易守难攻的特质,使得象棋竞赛现在和棋较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比赛的观赏性。
作为一名象棋爱好者,我愿意冒昧提出三个改革设想,期待抛出板砖,可以引得璞玉,为象棋文化的传扬,贡献绵薄之力。不当之处,敬请文末处“留言”指正。
象棋对弈中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是先手优势偏大。也许有人会说,多轮次的比赛中,每个棋手的先后手次数基本保持一致,宏观上也是公平的。其实不然,对阵不同等级的棋手时,该赢的棋,后手还是能赢,该输的棋,先手还是会输,因此,谁在关键轮次上可以拿到先手,谁在比赛中就占据优势。数量上先后手盘数相若,只是理论上的公平,并非现实上的公平。在同等条件下,估计没有棋手愿意主动选择后手。显著的先手优势,使得象棋的对弈,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不公平的因素。因此,收窄先后手差距成为中国象棋改革必须优先研究的课题。 有人认为,贴时是均衡先后手差别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先手为后手贴多少时间算才合理呢?这可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技术难题。客观上,很难计算出一个让人信服的贴时比率。退一步说,即使专家们计算出理论上最合理的贴时比率为10%(当后手方用时60分钟,则先手方用时为54分钟)。但是,这个在慢棋上合理的贴时比率,机械地移植到快棋上就未必合理了。因为,60分钟的慢棋先手方愿意贴时6分钟,10分钟的快棋,先手方肯定不愿意贴时1分钟。显然,以贴时方式均衡先后手差异,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 那么,应该如何科学地均衡先后手的优势呢?笔者不期然想起了顺德市一次别出心裁的象棋赛。赛委会要求,所有棋手第一手棋必须走炮二平六。借鉴这次比赛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后手定招法”是均衡先后手差距的值得探讨的方案,具体设计如下:红方第一手棋,由黑方指定;若红方不接受黑方的指定招法,可申请“换位”,改执黑棋。
一是选择明显损招(兵五进一、帅五进一、炮二进一)和隐蔽损招(如相三进一、炮二退一)。由于规则设置上允许红方申请“换位”,一旦黑方指定上述损招,红方随时可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因此,出现损招的情况基本上可以排除。 二是选择传统布局(如兵三进一、相三进五、炮二平五)或者生僻的常规开局(如炮二平三、平四、平六)。在专业棋手的对弈中,大部分棋手都准备了很多战术飞刀,并利用执红先手的机会实施“飞刀伤人”;而“后手定招法”,可有效降低红方“飞刀伤人”的概率。退一步说,后手方虽然执黑后走,在盘面上吃点小亏,但是,将对局引向自己熟悉的布局体系,对黑方而言也是一种补偿;这是“后手定招法”的核心要旨。 三是选择缓招(如兵一进一、马二进一、炮二进二),以此限制红方的先手优势,适当弥补后走的损失。当然了,黑方也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红方有可能会申请“换位”。 笔者认为,如果实践中大部分棋手选择冷僻布局或者非常规传统布局,则说明后手方根本不忌惮先手方申请”换先”, “后手定招法”十分必要。如果实践中大部分棋手选择流行的传统布局,则说明后手方比较忌惮对手申请”换位”,“后手定招法”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总结后,才值得有序推进。 “后手定招法”有可能引致的不良后果是:一旦经常出现兵一进一、马二进一之类的冷僻开局,会令当前常规的布局逐步被打入冷宫,影响了象棋传统布局文化。对此,笔者认为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变化,如果兵一进一之类的冷僻开局流行起来,客观上拓宽了象棋的发展路径。也间接印证了传统的先手优势过大的论点。 综上,“后手定招法”可以有效収窄先后手之间的差距,提升对局公平度,拓宽布局理论的发展道路,这一改革建议利大于弊!(待续) 作者:黄亮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