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大娘

 城北十五里666 2019-03-28

作者:溪水边 诵读:吴昆

抗日战争时期,在平原县坊子乡刘家庄,有一家刘氏母子俩,刘大娘很早就失去了丈夫,自已一个人含辛茹苦的拉扯儿子长大,儿子叫栓柱。

刘大娘虽然日子清苦,可总是很乐观,清瘦的面容总是从容淡定,她有一个口头语,就是“好,好”,不管发生了什么变故,她总是微微一笑,连说:“好,好”。打个碗,她说声“好”,跌个跟斗她也要说声“好”,黄鼠狼子偷只鸡去她还说声“好”,这好也“好”,不好也“好”,并且刘大娘还乐善好施,左邻右舍相处融洽,因此庄上人都很喜欢她,孩子们都管她叫好大娘。

这天,刘大娘正跟邻家王大婶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剥玉米,儿子栓柱捂着血淋淋的脑门子从厕所跑出来,原来,栓柱上厕所时突然从棚上掉下一块碎瓦片把脑门子扎破了,两位长辈赶紧上前查看,口子还真不小,鲜血直流。刘太娘一边麻利的顺手拽过白粗布的洗脸手巾给儿子捂住伤口,一边口头语又来了:“好,好。没事,赶紧去县城医院包扎了吧,这血口子不小,在家包不好。”说完拿了钱就打发儿子去了。

儿子刚一出门,这王婶开始埋怨刘大娘了:“我说嫂子,当孩子面也不好说你,你心也忒宽了,孩子的头破什么样了,你怎么还说好啊。”

刘大娘放下手中的活计,抬头仰望天空,意味深长地说:“他婶子,没有什么不好的,这儿只要装着点什么,什么难事也会过去的,再不好的,也会变成最好的。”说着,刘大娘拍拍胸口。

王婶也下意识的摸摸胸口,不解的问:“这儿装着什么呢?”

刘大娘笑笑说:“小花小草,枯了来春又长出来。小鸟不种也不收,天天也是有吃食,这些都谁来管了?何况咱这人呢?总会有最好的给咱们的。”

“哦——可这——”王婶长吁一声,似懂非懂,正要再说什么,突然听到外面一阵鸡犬不宁,人声马声嘈杂,有人大声的吆喝,原来,是日子鬼子进村了,是来抓壮丁的。刘大娘和王婶赶紧进屋关紧门,刘大娘开始闭目默念,这时,王婶突然醒悟了什么,说:“我知道了,柱子的头破的好,好,这就是把最好的给了咱们。”

那天,鬼子在村子里闹腾了一天,在刘大娘家门口转来转去,是否知道这里有个壮小伙子不清楚,刘大娘一直默叼着:“柱子,可千万别回家!”

柱子回来的时候天已黑透,鬼子也早已离开了。刘大娘见儿子安全的回来,高兴地连说“好,好”,又问:“你怎么现在才回来?也多亏回来的晚,早着就被鬼子抓去了。”

柱子说:“医生给我缝了针,当时不让动,我躺在那床上就睡着了,起来后回家,这三十里的路,也就回晚了。”

“好,好”刘大娘接着说:“看来家里你是呆不住了,我怕小鬼子再来抓壮丁,你还是走吧,听说邻县有个卜庄,那里有县大队,你去参加队伍,打鬼子。”

栓柱很听娘的话,背上干粮,连夜就离开家去找县大队了。

作 者 简 介

溪水边,女,汉族,文字工作者,乐观好静,喜欢阅读,喜欢诗歌、散文,工作之余善于采撷几粒诗文点缀自已的灵宫。

诵 读 简 介

吴 昆 禹城润禹水务有限公司员工,喜爱朗读、唱歌,愿意用声音带给大家快乐,用音色穿越时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