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老北京的东北角

 xhl笨鸟先飞 2019-03-28
老北京城的东北角就是北新桥、交道口往北一带。这里坐落着著名的雍和宫、国子监、孔庙、柏林寺等名胜古迹。
我在雍和宫大街出生、长大。具体位置是雍和宫大街方家胡同把口的143号。可以说,老北京东北角这片区域的每条胡同都有深深的历史。
先说雍和宫。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枢,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将其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俗称喇嘛庙。可以说,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雍和宫有木雕三绝。一是万福阁里有一尊非常高大的弥勒大佛,弥勒大佛的主体部分是由一棵完整的白檀木雕刻出来的,手臂及垂下的衣纹飘带,则是由其它木料辅助而成。这根完整的白檀木通高26米,有8米被埋入了地下,而我们所能见到的则是地面部分的18米。佛像精雕细琢,蔚为壮观。1990年8月,雍和宫弥勒大佛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独木雕刻佛像世界之最。1992年北京市政府又耗资50余万元,对大佛进行了修缮和重新贴金,1993年10月,再次举行了弥勒大佛重新开光庆典。
二是法轮殿中檀香木罗汉山,500罗汉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制作,形态不一,各具神采;三是金丝楠木雕的佛龛。神秘的宗教色彩加上奇特而具想象力的艺术,使雍和宫处处充满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每年3月这里举行“大愿祈祷法会”,响起宏亮的法号和悠扬的经声,跳起“布扎”,进行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教活动。
再说名气不太大,但历史比雍和宫还长的柏林寺。
柏林寺位于戏楼胡同1号。始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据说柏林寺有二,一在城内,一在城外,而且是在北京城未建之前,寺已修好,故老百姓有“先有柏林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寺内有银杏等珍贵古树23棵、面积约2万平方米。该寺后部在清代时曾做过佛学院,民国时又曾做过陆军医院。
雍和宫的对面就是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但同时,国子监与太学也可互称,经常用太学来指代国子监。
与国子监一墙之隔就是孔庙(其实也没隔,墙间有门,可以进出)为中国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1302年建成。孔庙从1928年起对外开放,供人游览。庙坐北朝南,大门称先师门,仍保持元代风格。前有琉璃壁及下马碑,进门东西有碑亭、神厨、神库等。门内院落共有三进,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有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198块,题刻历代进士5万多名,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进大成门至第二进院,正殿名大成殿,为孔庙主体建筑,面阔9间,进深5间,黄琉璃筒瓦重檐庑殿顶,殿前月台三出陛,殿内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殿前有600余年树龄的古柏一株,名'除奸柏',亦名'触奸柏',说的是明朝奸臣严嵩有一次从大殿下来,被古柏刮落·官帽,后人将此树称为'触奸柏'。另有古井一口,清高宗赐名'砚水湖'。大成殿后有崇圣祠,自成院落,为祭祀孔子先祖之地。
国子监南边是方家胡同。方家胡同是安定门、雍和宫一带很有名的胡同。此胡同为元建大都时所辟。方家为谁,已无从得知。仅知为明嘉靖初期以前人。胡同中13号、15号为循郡王府。循郡王名永璋,是乾隆皇帝第三子,未成年即夭亡,死后追封循郡王爵。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由贝勒追封循郡王。此府是按贝勒府规制修建的。有资料载,清末名妓赛金花与其夫,出使过德国的状元洪钧曾住过此府。民国年间,府主将王府售与大汉奸、北平沦陷时曾任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的王揖唐。
循郡王府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是正院,大门是三间一启的府门,门口有一对石狮,现已整修一新。原有正堂五间,已拆除,后院的正房和配房还在。东部原为花园和生活区。王揖唐购买后,重新营造,另开门户,改建为一宽敞的三进四合院。院内回廊环绕,雕花彩绘。王府西部以前是女二中,后一度作为东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现在门上挂着方家胡同小学的牌子,老舍先生曾经任过校长;东部为外交部宿舍。

方家胡同与大二条之间是大三条,原崇实中学后来的21中就在这里。同治四年(1865)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于在东总布胡同创立'崇实馆'。后几经变迁大三条5号(1965年后改为交道口北三条57号),改名'崇实书院'。民国时称崇实中学校。1935年,崇实中学建校70周年,学校曾编印《北平私立崇实中学校七十周年纪念刊》,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题写刊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清末状元刘春霖、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教育家陈垣、蒋梦麟等均题词祝贺。1952年崇实中学校改为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学。著名京剧艺术家奚啸伯先生、著名记者萧乾先生毕业于这所教会学校,最早的校名还是胡适先生题写的。

大三条胡同南边是大二条,这里有我上过六年学的大二条小学,它的前身好像叫崇实小学。我上一年级的时候还是很大的院子,横贯大二条与大三条胡同,建筑是民国风格,灰色砖瓦,大院套小院,记得冬天上课的时候时不时有工友进来给大洋铁炉子添煤,教室很暖和。后来到了上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就盖起了四层楼,冬天有暖气就不再烧炉子了。那片民国建筑不知改作何用,现在的大二条小学成了22中一部分。
与我们学校毗邻的第六医院虽然名气不太大,但它的历史不可小觑。它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于1885年创办的“妇婴专科医院”,1917年更名为“道济医院”,1952年被命名为“北京市第六医院”至今,已有133年的历史(比协和医院早30年)。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曾在此院任职,如:协和医院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曾在此工作并任董事会成员,原中国医科院院长、协和医院大内科主任邓家栋曾任内科主任,中国泌尿外科奠基人、友谊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于惠元曾任外科主任。
雍和宫往南不远就是王大人胡同。之所以叫王大人胡同,是因为明朝太监王承恩的宅院在这里。王承恩为明朝末年司礼秉笔太监,崇祯十五年(1642)十一月,督察城守。十六年,监督京营。十七年三月,提督京营,又受命整顿内官备亲征。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人北京城后,王公大臣都躲藏起来,崇祯皇帝四处找不到人,身边只有一个王承恩,只好跑到景山上自缢。王承恩跟着崇祯跑到景山上,并随崇祯自缢。对于王承恩以死效主,不仅南明为之立祠,清朝也为之建祠立碑,将他陪葬崇祯陵侧。1949年后,王的宅院改作中侨委的办公地,记得有一个大院是中侨委主任廖承志的住地。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了。王大人胡同小学就在侨委斜对过,著名作家史铁生此校毕业上了清华附中。
王大人胡同往东过了北小街就是俄罗斯使馆,其面积之大,超越其他任何国家的使馆。过去,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苏联老大哥和新中国的特殊关系,所以弄到了这片最大的使馆区。其实,这里从清初起,就是俄国在京据点,当初是北京第一座东正教堂。那时,清朝采取闭关锁国,西方各国都被排斥,唯有俄国,自从康熙年间的雅克萨战争后,不打不成交,成为了唯一有权和清朝进行合法贸易、经济交往的西方国家。远在英美等国还没有叩开天朝大门,无权来华传教的时候,北京就有了第一座东正教堂。
康熙亲征俄罗斯的雅克萨战争,和后来的尼布楚条约,是写在中学历史课本里面的重要历史事件。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在驻守北京的满族镶黄旗中,还有一支特殊的人群,那就是来自俄罗斯的旗人。他们是清代最早在北京定居的俄罗斯人。康熙皇帝给予了他们上三旗与满洲嫡系同等的待遇,并按照民族习惯和信仰修建了北京东正教教堂(现俄罗斯大使馆位置),享受旗人待遇,按八旗编制进行管理。新中国建立后,这批俄罗斯人全部被识别为满族。
俄罗斯使馆旁边有一个通教寺,文革时曾经是东直门派出所,我和几个同学去北大荒之前在那里帮助整理老户口档案。好像在80年代落实政策,通教寺回归原主了。
传说明朝建都北京后,曾被燕王赶出苦海幽州的龙王回到京城,企图发大水淹没北京城以解旧恨。为了镇水,刘伯温、姚广孝两位军师经过一场搏斗,抓住了龙王,并把龙王锁在北新桥的海眼里,海眼上修一个深深的井筒子,拴上长长的大锁链,井上再修一座三间大殿的庙宇。龙王在被锁进海眼之前问道:“姚军师,什么时候我才能出来呀?”姚广孝说:“等这座桥旧了,修起桥翅儿来,就是你的出头之日。”从此这里就叫了北新桥,桥总是新的,龙王也就别想出来了,这里的庙宇和井也就永久地保留了下来。经常在井边玩儿的人,每次向里面扔石头以后,很长时间都听不到回声,没有人知道古井到底有多深。那口井和庙宇我小时候见过,庙后来改作花店,再后来建地铁连同北新桥商场一起拆了。
北新桥也是城东北的文化中心,路口西是上世纪60年代名扬海内外的世界乒乓球冠军庄则栋的母校北京二十二中。建于50年代初的交道口电影院位于路口西22中旁边,电影院有1200个座位,是北新桥地区一处重要文化场所,我和同学在这里经常逃票看电影。电影院在北新桥地区整体改造中被拆除改建,东城区文化馆和图书馆都新建在这里,又有了一家东图影剧院,更增强了北新桥的文化氛围。
最后就要说与雍和宫一河之隔的地坛了。
地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袛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在古代中国,“天圆地方”的观念源远流长,因此,作为祭祀地祇场所的地坛建筑,最突出的一点,即是以象征大地的正方形为几何母题而重复运用。从地坛平面的构成到墙圈、拜台的建造,一系列大小平立面上方向不同的正方形的反复出现,与天坛以象征苍天的圆形为母题而不断重复的情形构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些重复的方形,不仅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而且还创造了构图上平稳、协调、安定的建筑形象,而这又与大地平实的本色十分一致。按照古代天阳地阴的说法,方泽坛坛面的石块均为阴数即双数:中心是36块较大的方石,纵横各6块;围绕着中心点,上台砌有8圈石块,最内者36块,最外者92块,每圈递增8块;下台同样砌有8圈石块,最内者200块,最外者156块,亦是每圈递增8块;上层共有548个石块,下层共有1024块,两层平台用8级台阶相连。凡此种种,皆是“地方”学说的象征。
从小在北京东北角这片区域长大,直到16岁离开去北大荒。以前在这里生活的时候,并未觉得有什么特别可爱之处,近年通过看书查资料才了解到我原来曾经生活在这么一个有着厚重历史的文化环境!只可惜,仅仅在这里读了正儿八经的小学六年级,就作为“知识青年”到北大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及至在拍摄《皇城民情》专题时感觉现在的雍和宫大街已经变得嘈杂、拥挤,让人喘不过气来,让我怎么也找不到小时候的静谧、从容、祥和。

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的骨子里,家乡就是北京东北角的雍和宫大街,虽然她面容已变,不是以前的她了,但我还是深深地眷恋着她,接长补短骑车去那转上一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