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三百首新解】78 王维 入山寄城中故人

 江山携手 2019-03-28

入山寄城中故人

王维【盛唐】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本诗版本出自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


【几点注解】

1,本诗诗题一作“初至山中”,一作“终南别业”。

2,中岁颇好道:中年时颇为喜好道家风骨。

3,晚家南山陲:晚年时安家于南山边陲。

4,胜事:美好的事情。

5,值:遇见。

6,林叟:山林中居住的老人。

【内容提要】

1,全诗写得很轻,很淡,却恰到好处。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以极平凡的语言道出极悠然的哲理。

3,“谈笑无还期”,一语双关。

【可抒评诗】

王维久有隐居之心,此时终于达成所愿,不必再“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了,也不必再发出“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嵩山作》)的感慨,更不必写一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的描写,显得自己像一个观察者一样置身事外,毕竟“胜事空自知”,一切美好的景物只要自己知道便好,而且在此时,我便是山水,山水便是我,王维任意地抒写自己,不必刻画景物,反而成就了一首最好的山水诗。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轻松的状态,兼之天人合一的感觉,王维此诗写得很轻巧,很淡然,却又恰到好处。全诗只是写自己,很口语,却很优雅,落笔是小我,却写出了大我、甚至是无我之境。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中写“水”,不写青溪、春流,写“云”,不写白云、细雾,光从语言上讲,是很平实的,却道出了极为悠然的哲理。陆游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实是一样的涵义,但还是太“闹”了些,远没有这般恬淡、自然。将诗句写得淡而又美,很难,再有理趣,就更难,而王维做到了,写出了浑然天成的句子。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是诗中味道较淡的一联,不如“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行》)有趣,但却更为欢愉、自在,也甚为可取。此诗是王维向“城中故人”表明心迹之作,“谈笑无还期”一语双关,既表明王维忘情而不欲还家,同时又宣告着:城中生活是永无还期的了。

这首诗很像是王维仕宦失败之后的作品,不过,它被成书于天宝三载(744年)的《国秀集》所收录,由此推断,至晚也是四十多岁的诗作。而王维在乾元元年(758年)还在朝廷任职,写出了《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王维此诗自称“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隐居之心志甚明,只是后来出于种种原因,再一次被卷入官场。

天宝三载(744年)《国秀集》中,此诗题录为“初至山中”,天宝十二载(753年)《河岳英灵集》中,此诗题录为“入山寄城中故人”,至宋代《王摩诘文集》才有“终南别业”的题目。考虑到《河岳英灵集》成书较《国秀集》要晚,且两书均在王维生前(761年),《河岳英灵集》中诗题很可能是王维亲自修改而成的。但无论是“初至山中”,还是“入山寄城中故人”,都表明了王维写此诗时正是刚刚隐居的状态,此中亦有王维告别城中生活的决心。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垂。

兴来每独往,胜事只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见林叟,谈笑滞还期。

——《国秀集》版本,诗题为“初至山中”

《河岳英灵集》所录版本有几处极微小的改动,如将“谈笑滞还期”改为“谈笑无还期”等,在字词上显得更加空灵。

【诗人简介】

王维(701-761),一说(694-761),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玄宗开元九年(721年)状元,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四十岁隐居蓝田辋川,妻亡,无子,笃信佛,精诗词,善书画,通音律。

陈可抒新解·唐诗三百首

所有诗歌——按照年代重新排序。

通读一遍——掌握唐诗发展脉络。

解读清晰——知识贵于精准通透。

二零一九——全年抄读唐诗三百。

欢迎加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