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人选唐诗与《唐诗三百首》的编选特色 | 长安诗学

 年华赠天下 2016-11-15

唐人选唐诗与《唐诗三百首》的编选特色 | 长安诗学

——「长安诗学」——



唐人选唐诗与《唐诗三百首》的编选特色

文 | 洛柏森

 洛 柏 森    天津塘沽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曾获北京市及华北五省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一等奖,现任人文知识竞赛北师大领队。



翼有诗云:“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似乎在大家的印象里,提到唐诗,无论作品选集,还是文学史论,李、杜、王、白,仙、圣、佛、魔的格局都是“自古以来”的。但是,如果大家把目光转移到唐朝,再沿着诗歌接受史的脉络往后看,就会发现,李杜也好,其他诗人也罢,他们的的文学地位除了取决于个人成就,也要考虑到历史进程,并不是一上来就“钦定”了的。


今天,咱们就从唐人编选的唐诗集子入手。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选本异常丰富,其选本作为文学总集的一种,保存了大量诗人诗作,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同时也能反映选家个人的诗学理论和审美取向。只是世殊事异,流传到今天的选本已经不多了。195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过一部《唐人选唐诗十种》,收有《唐写本唐人选唐诗》,《国秀集》,《河岳英灵集》,《箧中集》,《中兴间气集》,《御览诗》,《极玄集》,《又玄集》,《才调集》。其中《才调集》的编选时期已入五代十国了,其他的都是纯为唐人所编。1996年傅璇琮先生的《唐人选唐诗新编》又收录了一些像《翰林学士集》这样的残卷。下面咱们就大体按所收作品的时间顺序来简要看一下这些选本。


首先是《国秀集》。这是当时的国子生芮挺章编的,进士楼颖作的序。国子生的身份大致就和咱们一样,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那芮挺章闲来无事为什么要编这么一本诗集呢?由于在序言中谈到编选缘由的时候提到了秘书监陈公与国子司业苏公,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本诗集算是教授们留的“作业”。(也不知道有没有几百个教授一致通过)这里的苏公和陈公据傅璇琮先生考证,是苏源明和陈希烈。按序言中的记载,本书成于天宝三年。但据史料苏源明在天宝十二年才当上国子监司业,因此有人认为天宝三年是此书开始选编的年份。成书于何年就没有明确的依据了,但不会早于天宝十二年,也不会晚于安史之乱。



国秀集


此书选录的诗人从.李峤、宋之问到王湾、祖咏,共现存有八十五人,诗二百十八首。选诗的标准是“可被管弦者”,注重音律和谐,能谱曲唱出来,这也能从书名里的“秀”字略见一斑。像李白这种汪洋恣肆,不拘一格的诗人,就一首也没选。


接下来就是名声最盛的《河岳英灵集》了。这本是丹阳进士殷璠编的,殷璠是个选家,之前就编过《荆扬挺秀集》和《丹阳集》两部诗选,可惜大部分都亡佚了,《丹阳集》现存的部分也是从宋明笔记里辑录出来的。《河岳英灵集》的收录年代范围“起甲寅,终癸巳”,一般认为是开元二年到天宝十二年,和同时代的《国秀集》相比,本书的编选体例更精当,诗学理论也更完备。选诗的标准为兼顾“声律”与“风骨”,诗体以五言古风为主。大家看到诗集的年代和“古风”、“风骨”这样的关键词,很容易就会想到李白。本书也确实选了李白不少耳熟能详的作品。但作者最为推重的三个人却不包括李白。稍后我将以《河岳英灵集》作为唐人选诗的代表和《唐诗三百首》进行对比,关于入选诗人的部分也会再具体展开。



河岳英灵集


在这些选本的编者之中,元结的诗名仅次于韦庄。但他所编的《箧中集》却是最为另类的一部。其中收录了沈千运、孟云卿等七人共二十四首诗,作者大都名不见经传,诗则全部都是五言古风。通过“箧中”这个名称也能看出所选作品并非代表当时诗坛,而是作为编者的偏好。



箧中集


稍后的《中兴间气集》为渤海高仲武所编,选录了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唐代宗两朝 “中兴”时期的作品。录钱起、郎士元等二十六人共一百三十四首诗,入选体裁依然以五言为主,七言处于从属地位。



中兴间气集


《御览诗》顾名思义,是唐宪宗在元和年间命翰林学士令狐楚编录名家作品进呈,以供御览。其中收录了大历至元和诗人.三十家,诗二百八十九首。所选之诗,皆近体五、七言诗及歌行,没有典型的古体诗,在体裁选择上与前述几个选本恰巧相反。


御览诗


姚合也是著名诗人.,其《极玄集》收录了中唐以前从王维至戴叔伦共二十一人,一百首诗。极玄就是极为高妙的意思。所选作品都是五言律诗及绝句,没有一首七言诗。这一点和姚合自己工于五律的诗风也有关系。


 姚合编《极玄集》以后七十年,韦庄在光化三年续了一部《又玄集》,自序称选“才子一百五十人,名诗三百首。”所选体裁兼收并蓄,五、七言古律及歌行均有,所选诗人也不拘一格,在唐人选本中是唯一收录了僧人诗、妇女诗以及杜甫诗的,也为后世诗选开了先河。这本书自明清本已亡佚,直到一九五七年,日本京都大学清水茂教授赠与夏承焘先生一份书影照片,今天我们才能见到此书全貌。


极玄集


综观以上几种选本,可以看出唐人选诗在初唐仍承袭齐梁旧体,天宝之后则推崇五七言古风,《河岳》、《箧中》、《中兴间气》均以古体为尊。盛唐风范的代表——李白也是在此时确立的地位。中唐之后,《御览》、《极玄》中近体的地位逐步提高,晚唐的选诗走向多元化,日后被尊为诗圣的杜甫正是自此开始逐渐为世人所重视。


至于这些已经残损的选本,虽然不能直接拿来论证时代风格和诗人地位,但也有其独特的文献价值。就以《唐写本唐人选唐诗》为例,这个选本是近代在敦煌发现的,收录王昌龄、李白、高适等6人诗71首,残2首。其中有20多首是《全唐诗》未收的,关键是所收作品字句和作者署名与今本也多有不同,在辑补和校刊唐诗的时候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有的选本之中,最能代表唐人选诗成就的当属《河岳英灵集》。一是其编选时期恰逢盛唐,更能体现唐诗风骨;二是其编选体例和诗学理念较为完备;三是其流传比较广,名声比较大,甚至在金庸群侠传里都客串出场。下面咱们用《河岳英灵集》和后世影响最大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在编选特色上进行对比,以便从后世的角度来看《河岳英灵集》以及唐人选唐诗的特点。



唐诗三百首


首先从创作目的来看。


在《河岳英灵集》的序言中,殷璠对于其名称有所解释:“粤若王维、王昌龄、储光羲等三十五人,皆河岳英灵也,此集即以‘河岳英灵’为称。”其中“河岳”泛指名山大川,此处作为华夏的代称;“英灵”是“英明灵秀”之意,此处指杰出的人才。“河岳英灵”之名,即是华夏英才的意思。 殷璠创作目的一方面如其所言“常愿删略群才,赞圣朝之美”,对盛唐以来诗坛繁荣的局面作一总结,另一方面在于对当世诗篇选择性的收录与评述,从而彰显其所倡导的诗学理论。


而《唐诗三百首》的书名以及选诗数目据蘅塘退士在序中所言,源自当时的俗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另据朱自清先生分析,书名中的“三百首”还有作者志在上继《诗经》,向“三百篇”致敬的隐微之意。“《诗经》三百零五篇,连那有目无诗的六篇算上,共三百一十一篇;本书三百一十首,决不是偶然巧合。”  其编选目的在序中也有所阐释,即因当时《千家诗》等蒙学读本“随手掇拾、工拙莫辨”,故蘅塘退士于唐诗名作之中“择其尤要”,为家塾课本,供蒙童学习之用。


然后,比较一下入选的诗人。《河岳英灵集》入选的这些诗人可以大致分成两派。


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健、祖咏、綦毋潜、刘昚虚等人皆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属于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中王维“名盛于开元、天宝间”,为当时诗坛宗主,在《河岳英灵集》序言 “粤若王维……皆河岳英灵也”中也被列在了首位。孟浩然在诸人之中年齿最高,辈分最长,其作品对时人和后世都颇有影响。储光羲则独擅田园题材,“源出陶潜,质朴之中,有古雅之味,位置于王维、孟浩然间,殆无愧色。” 其余诸人也各擅胜场,并称于世。


此派的特色不仅在于通过描绘清幽静雅的自然风物来反映其冲淡的心境或玄妙的哲思,也在于其笔力雄浑壮阔,境界开朗高远,“冲澹中有壮逸之气” 。如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又如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在美景与玄思之外更含气魄与风骨。这正符合殷璠语出自然、“诗多直致”与兼备风骨、“逸价终存”的观点。


王昌龄、高适、岑参、李颀、崔颢、张谓等擅长描写边塞战争、风土和家国之思的诗人则属于盛唐的另外一个主要诗派——边塞诗派。其中高适、岑参为此派领袖,其诗风慷慨悲壮,为世所称。而王昌龄则独为殷璠所激赏。不仅入选作品名列全集第一,而且在评语中有“王公”之称以及“两贤气同体别,而王稍声峻”的美誉。这一方面是由于“顷有太原王昌龄……颇从厥游”的私交,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王昌龄诗作中奇特的想象力和高昂豪放、“惊耳骇目”的风格与殷璠提倡“兴象”、“风骨”的诗学理论若合符契。


其他入选的诗人虽并未归于两派,但其风格也多为高蹈昂扬的浪漫主义。如唐诗的代表人物,“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的李白;盛唐诗坛名宿,“赋诗宾客间,挥洒动八垠” 的薛据。而时代相近的大诗人杜甫则未能入选。这固然有杜甫彼时创作未多,名声不显以及杜甫与殷璠相隔万里,诗作传播受限等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应是杜诗多系于自身经历的题材取向和沉郁顿挫的风格取向与殷璠提倡兴象、重视风骨的诗学观念有所差异。


《唐诗三百首》总体来看,蘅塘退士在收录时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入选作者包括“三教九流”,皇帝、鄙人、诗僧、歌女均有出现。如唐玄宗有《经鲁祭孔子而叹之》入选,西鄙人有《哥舒歌》入选,诗僧皎然有《寻陆鸿渐不遇》入选,杜秋娘有《金缕衣》入选。入选作者不同风格诗作的选录也能体现兼收并蓄的原则。如王维以山水诗著称,却有慷慨豪放的《老将行》入选,李商隐独擅艳丽朦胧的七律、七绝,却也有雄浑的古体《韩碑》和深邃的五言的《登乐游原》入选。


同时,入选诗人的诗作数目与其艺术成就与后世评价相关。“诗圣”杜甫名列榜首,“诗仙”李白与“诗佛”王维紧随其后。这与后世将此三人并称“天才、地才、人才”的评价完全相符。白居易所选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是字数多啊,正好又是是仙、圣、佛、魔的格局。而那些存世诗作数目较少、地位较低的诗人也有作品被选录。如金昌绪在《全唐诗》中仅存《闺怨》一首,即入此选。这也符合兼收并蓄的标准。


接下来是作品体裁。

《河岳英灵集》中收录的五古、七古、杂言、乐府诗歌的数目远超近体诗。而古体诗中123首五言古诗又占了绝大多数,也较七言及杂言为多。这种对古体诗尤其是五言古体的推崇可以反映殷璠关于“声律”的选诗理论。


殷璠一方面不拘泥当时方兴未艾的近体诗平仄律,批判了“责古人不辨宫商”的态度,提出了“或五字并侧 或十字俱平,而逸价终存”的观点。而不拘格律,自由发挥恰是古体诗的特征。其中五言句尤以句式短小灵活,便于表情达意;产生时代又较早,更贴近“言气骨则建安为情”的“翕然遵古”之意而备受殷璠青睐。如所选的李白“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上句五仄声,下句五平声,却并不违反殷璠的声律观,反而因其更能体现高昂蹈厉的气势与风骨。


另一方面,殷璠也持“字有刚柔”的观点,对诗歌字音的平仄、轻重、清浊同样有所要求。而盛唐时期,近体诗中的排律尚未形成,古体诗也不必像后世一样故意多用拗句以示区别,而是声律上往往符合某种规律。这种现象又多见于五言诗,如李颀《题綦母校书田居》,虽为五言古体,但全诗第二字完全符合“黏”、“对”的原则。这类诗对平仄律灵活的选择运用完美符合了殷璠“文质半取、风骚两挟”、“声律风骨兼备”的理论。


《唐诗三百首》中五律占总体的24.9%,为诸体之冠。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本书为童蒙读本,编选内容需适合初学者。而五律正是初学者的一种基本功,“学诗需从五律起,进之可为七古,充之可为七律,截之可为五绝,充而截之可为七绝。”另一方面在于清代科举考试的试帖诗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本书多选五律或有为童生科举应试打基础的考虑。


同时,与《河岳英灵集》相比,本书所选体裁数目差距并不显著,作者的评价也没有明确的尊崇与贬抑。而是在考虑初学者需求的前提下采取兼收并蓄原则,力求完整的呈现唐诗概貌。


在以上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河岳英灵集》和《唐诗三百首》在编选标准上遵循着不同的理念:殷璠提出了重视“兴象”、“风骨”的诗学理论,并以此作为标准进行选录。蘅塘退士则并不持特定的理论与标准,而是对各种体裁与风格兼收并蓄。


这种区别主要取决于两者的编选目的以及受众层次。殷璠编选《河岳英灵集》是在其《丹阳集》、《荆扬挺秀集》的基础上扩大范围,对当世诗作进行全面的评述,以对主流诗学观念进行扬弃。其受众主要为诗人群体。因而,在选诗中自然有自身观念标准的体现。而蘅塘退士编选《唐诗三百首》则是为了纠正《千家诗》等读物的粗疏错乱之弊,为私塾教育提供优秀的童蒙教材。其受众主要为蒙童群体。因而,在选诗中对各类作品都有所收录,以便初学者对唐诗有全面的了解。


同时,两者的区别还体现了选本所处时代的特点。盛唐时社会崇尚浪漫主义,文坛总体风格偏向高昂。殷璠受此浸染,故有“兴象”、“风骨”的标准。而清代乾嘉时期学术风气浓厚,讲求朴学,主张探求原貌。蘅塘退士受此影响,故采取兼收并蓄、持中公论的态度。


以上是笔者在唐人选唐诗文本的阅读与归纳方面所做的一点微小的工作,谢谢大家。

(本文系作者在长安诗社公开课的讲座录音整理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