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治未病”

 麒麟雅舍 2019-03-29

医师的天职是什么?卫生机构的宗旨是什么?可以仿照孔子对《诗》三百评价的用语:一言以蔽之,治未病也。

话说“治未病”

“治未病”理念虽然包含未病防发、已病防变、病愈防复等内容,但是推究其本旨,洵为其字面所示:“治未病”者,治“未病”也。

“治未病”一语出诸《素问》《灵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治未病”是“圣人”对待病的准则:“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强调“圣人”“治未病”,莫等疾病形成而治之。《灵枢·逆顺》则将“治未病”与上工联系在一起:“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认为“刺未盛”“刺已衰”属于上工“其次”而又“其次”的作为,唯有“刺未生”,亦即“治未病”,乃是上工所能达到的医学尽境。这是就语典的源头说明“治未病”的本旨宜为未病先防。

话说“治未病”

有关上工治“未病”的说法,在历史典籍中多有书证可寻。《鹖冠子·世贤》载魏文侯问扁鹊兄弟三人谁医技最高,扁鹊回答说“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间,而名出闻于诸侯。”长兄治无形之疴,人皆不晓,故名不出于家门;中兄愈初起之疾,人皆为常,故名不出于乡里;扁鹊疗深危之病,人皆称奇,故名闻于诸侯。声名传播之远近,与医疗水平之高下适成反比。而扁鹊此语的本意则是:除病于无形、毫毛、血脉的不同阶段,乃判断医工水平高下的准绳。此评既反映扁鹊大有水准的谦逊态度,也可视作对“治未病”论的恰当解说。

话说“治未病”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也有类似的评价:“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未病”即“未有形”,“欲病”即“在毫毛”,“已病”即必须刺血脉、投峻药、剖肌肤的危重疾病。发现与治疗处于不同阶段的疾病,是区分医生水平高下的重要尺度。此与扁鹊之论,正属英雄所见略同。

话说“治未病”

我们还可以用人所熟知的成语“曲突徙薪”来旁证这一看法。《汉书·霍光传》记载一则寓言,说有个宾客发现主人家中的烟囱笔直,炉灶旁又堆着干柴,就向主人建议,把烟囱弯曲,搬走干柴,否则容易导致火灾。主人没有理睬,不久家中果然失火,幸亏邻居们把火扑灭,主人于是设宴慰劳救火的邻居。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座,其余按照救火的功劳大小依次入座,却不邀请建议他把烟囱弯曲、搬走干柴的人。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采纳宾客“曲突徙薪”的建议,就不会发生火灾,也不会出现“焦头烂额”之人,自然也就不用破费设宴。主人于是醒悟,把宾客请来。此故事移用到“治未病”上来,不就是要强调预防吗?

话说“治未病”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未病”的理想呢?这就是《素问》开宗明义的《上古天真论》所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邪风,内养正气,心境清静自适而无所营求,精气神三宝固守体内,疾病便不可侵犯。又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遵奉四时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过度消耗体力,形神相合,就可能享有自然的寿数

本文选自《中医药文化》2010年第1期8-10页

段逸山《“治未病”的本旨及其文化内涵》

话说“治未病”

(桃仁 半夏 忘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