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谁把《五千言》篡改为《道德经》的?

 达坂城大豆 2019-03-29

是谁把《五千言》篡改为《道德经》的?

亦文[yi.wen@163.com]

2017.04.16

对比帛书老子《五千言》,竹简本系列的楚简本、上下经的北大汉简以及后来的河上公、王弼本与所有通行本道德经,一个简单的事实摆在所有人面前,即版本之间的文字内容差别巨大,道德经相对于帛甲本《五千言》,不仅文字内容出入很大,增删文字众多,甚至可以说,两者已经是不同的两本书了。因为其中很多章节,不仅是文字差别巨大,甚至章节论题论点背道而驰,牛头不对马嘴。而这就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事实:从五千言到道德经,不仅仅是手抄本所存在的错漏别串等通病了,许多足以改变章节论题论点的文字增删修订,完全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擅改。不是擅改者看不懂原文,而是有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那么,是谁在作这些擅改呢?他的擅改目的又是什么呢?

一、所有竹简本道德经皆出同源

就现有的竹简本道德经而言,楚简、汉简、王弼以及所有通行本,都具有相同的版式,即不管之乎者也等文字多么不同,在几个关键点上,却都是相同的。即全部都是分章结构、割裂“绝学无忧”到下一章首、删去“失道矣”、“恒也”、“一者”等关键词,从而导致其对应章文义大变,甚至改变了相应章节的论题论点等等。

由楚简存世于公元前400年左右的时间段可知,这种擅改字词的祖本的问世时间更早,很有可能是老子在世时前470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如此才会有足够的时间传抄传遍天下。

这种相同的分章结构与版式,就充分证明所有竹简本皆出于同源!期间各传抄本因抄文的错漏别串等,虽有个别字词差异,但基本格式却都保持不变。

王弼本把“绝学无忧”四字割裂到毫不相关的下一章首,产生的问题困扰了学者上千年。直到楚简、汉简出土,才知道此事与王弼根本无关,乃是早有历史传承。始作俑者应当与老子同时,也许就是孔老二干的好事,或者是他的弟子?因为孔老二虽曾求学于老子,却对老子很不理解乃至反对。比如老子说“以德报怨”,孔老二马上质疑:“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抱怨。”

实际上,孔老二根本就不懂老子所说的“以德报怨”是何含义,而是按照自己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概念的内涵反驳老子,根本牛头不对马嘴。实际上,老子说的德,乃是“有德司介,无德司勶”之德,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素质与能力。

从时间最早的楚简本来看,与帛书不分章的版式不同,竹简本包括传世的所有抄本,都是分章的。不过,楚简是节选本,不知分章总数,而较晚的汉高祖时期的北大汉简则分77章,且名上下经,上经是德篇。到了河上公、王弼本,则已经彻底改成了道前德后的“道德经”,分81章,与现在的通行本已经基本一致了。这说明在河上公时,对于《五千言》的改编已基本完成定型。

二、帛书与竹简属于不同版本

帛书本的不分章与竹简本的分章,证明两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版本的流传系列:帛版与简版。所以,楚简虽然入土时间早于帛书100多年,却不能证明楚简所属的简版早于帛版,因为它们流传的方式不同:帛书以其高昂的成本决定了它只能流传于社会上层王公大臣之间,而能够民间普遍流传的版本,当然唯有成本低廉的竹简本。出土帛书的拥有者乃长沙国丞相府就是典型的实证。所以,作为教授学生的教学版本,当然也只能用成本低廉的竹简本,而不可能用帛书。这就决定了成本低廉的竹简本的普及程度,远非帛书可比。

由于上层圈子中的人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可能并不觉得不分章阅读《五千言》是什么难事,所以,帛书就保留了《五千言》原本不分章的原始形态流传了下来。而教授学生的话,这不分章的五千言,要学习理解起来就很不方便、不好用、不容易了吧?因而,就像我们今天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不分章的帛书本,依然把它分章编次便于学研一样,为了更方便于教学,成本低廉又分章的竹简本就成了满足教学所需的不二选择!而这应当就是分章的竹简本问世的原动力与历史原因吧。因此,把原本不分章的五千言由某个教学权威——最大可能是孔门传人来分章排版,产生成本低廉的分章竹简版以满足教学需要,就成了必然。而以当时孔门所处的民间教学地位,分章竹简本的祖本出自儒家孔门,这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吧?

但是由于《五千言》自身严重的绌儒色彩,如司马迁所言“道不同不相为谋”:德仁义礼忠信皆”失道“,”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绝圣弃智,……绝学无忧“等等,分章排版的始作俑者,作为儒家弟子,利用自己的分章排版机会,减轻甚至去除《五千言》的绌儒特色,尽心尽力为儒家办点儿实事,应当说是应理应份的内心冲动与责任感吧?所以,删除”失道矣“等词句,割裂”绝学无忧“到不相关的下一章首等一系列篡改行为与小手脚,用以阉割、曲解《五千言》相关章节的绌儒特色论题论点,也就最终变成了现实而毫不奇怪了吧?所以,绌儒色彩大幅减少的儒改分章竹简本《五千言》祖本,也就终于这样出世而摆在了世人面前。并最终喧宾夺主,利用自身低廉成本等优势,逐步淘汰了造价昂贵的原版帛书《五千言》,成了传世的唯一版本。所以,要不是马王堆的出土让帛书版重现天日,原本不分章的《五千言》原版,恐怕永远也不可能为世人所知了。

按照儒家当时所处的社会教学地位与自身利益,分章竹简《道德经》祖本的问世,只能是儒家的功劳。因为如此大幅篡改与阉割原版的绌儒特色的实际受益人,只有儒家。其他学派利益则根本与此无关,估计也缺少如此大面积教学流传乃至以假乱真的能力,毕竟民间教学一直是儒家的强项。

所以,《五千言》从不分章演化到分章,逻辑上可以肯定分章的版本是后来者,从而原版是不分章的帛书版。

虽然这一切结论都只是逻辑推论,并没有实物证据,但联系今天的教学实际来看,这是唯一合理的结论。所以,楚简本作为分章的竹简版《老子》祖本的再抄本之一,虽然只是残简,但形制依然与后来的汉简、河上公、王弼等一样,依然保留了分章祖本的篡改割裂基因。只不过,它只是一个为教学而选编出来的节选本而已。节选证据就是:1、楚简本存在重复章节,且此章内容还有差异,证明其内容源于不同底本,2、同时期的屈原《楚辞·远游》中引用的“载营魄”文字在楚简本之外,证明另有传世本在屈原之手。

由于在马王堆帛书未出土之前,帛版《五千言》实际上早已失传,传世的版本只有简版。因而从历史上首次文献解老的韩非开始的所有历史注解,基本上都是以简版为底本完成的。比如韩非对于帛甲第一章的解读就是证据,证明他的底本已经删去了“失道矣”三字,从而是与北大汉简差不多的竹简版:“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见韩非”解老“)。虽然韩非去世时间公元前233早于马王堆帛书入土前168大约65年,但他的“解老”文字证明他已经看不到帛甲本的《五千言》了。这就更加证明了至今唯一保留”失道矣"三字的帛甲本《五千言》的珍贵与原始,证明帛甲本的存世,远早于韩非去世的前233年,已经是生于前280年的韩非所见不到的版本了。所以,在入土马王堆之前,它早已是历史文物了。这才能既不避讳汉朝的刘邦,也不避讳秦朝的赵正(秦始皇)及其父嬴楚。

帛甲还有一个古本的铁证,就是它的“友”字,竟然是甲骨文。而甲骨文,在金文已流行以后的前1100年左右就已经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再加上帛甲中那些到帛乙本时都已过时或失传不用的几十个古字,这足以证明帛甲本的原始,极有可能就是五千言祖本的抄本。有人认为帛甲就是祖本,虽然证据不足,但帛甲乃是最接近祖本从而最原始、最权威的抄本,这一点却是毫无疑义的结论。

三、竹简版源于帛书版

一篇文章从浑然一体的不分章,再到依文理与内容而划分章节,目的当然只有一个,那就是更清晰更好的学研或教学。这是分章的唯一作用,当然也是再普通正常不过的道理与逻辑了。所以,分章的竹简版源于不分章的帛书版,这是唯一符合逻辑的结论。那种把简版的分章除去,再合成为不分章的帛版的荒唐想法做法,恐怕除了精神病人,是个作者都不会干的蠢事吧?所以,源于帛版的竹简版的内容必须以帛书版为标准厘正而不是反之。这是一个版本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基本原则。那种由于楚简本入土时间最早而大加吹捧,甚至认为楚简本是最原始形态的《五千言》的观点,乃是纯属浅薄无知的无凭无证猜测与幻想。

不过,为了更进一步证实简版源于帛版的结论,我们现在不妨再对两种版本的内容做进一步的对比,来分析判断两者的孰先孰后。我们先来看通行本的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而帛甲本此章为第45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以帛书甲本为准,那么对比清楚可见,通行本属于帛甲本的增减字修改本。首先,所有的8个“也”字全简掉了,还有一个“所”字,共减掉9字。但又在最后一句增添了“此而之玄”四个字。

由此证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通行本实际上就是有人对帛书甲本增减字修改后的一个本子。比较合理的推论,此人应是个教师,删去了原文的所有虚字,却又为了增强原文的可理解性而增添了一些虚字。对比增减内容可见,如此增减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尽量简化,最后又为了简化难点而增添了四个字。从中不难看出,修改者在这里确实一点儿恶意都没有,其目的完全是为了更好的教学甚至是更便于推广。所以,删改者只能是一个教师,因为只有教师才会为了教学而如此修改他的教材。而此修订结果却被其学生广泛流传开来,反而喧宾夺主,成为传世的通行本。所以,帛书甲本的出土,为我们厘定原本、正本清源提供了坚不可摧的证据基础!是到了恢复《五千言》本来面目、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而通过对此章的断句分析,不难看到非常重要的一个结论就是:

只需在帛书甲本的“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的基础上,添加“此而也”三个虚字,就变成了通行本中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这充分证明了分章的通行本其实就是在帛书甲本原文的基础上添加了三个虚字:“此而之”之后的产物。而之所以会产生此种结果,按行文逻辑分析,应是当时的增减字教师认为这样一来更便于理解而补进三字的结果。相应地,通行本后面的“玄之又玄”,则应是此教师觉得“之有玄”似乎理解有碍,就又添加了个玄字:玄,之有玄。但由于古文没有标点,结果就变成了传世本中令人难以理解的“玄之又玄”。

所以,参照帛书甲本,通行本只需正确断句,也能够与帛书甲本取得完全一致的翻译效果: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前面都一样,只有最后一句,通行本原有的玄之又玄,要断作:“玄,之又玄(又在这里通有)”。翻译过来就是:“玄,正是由于玄的存在,才给我们打开了世界奥妙的大门”。在这里反而是更进一步强调了玄的关键作用,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玄概念的重要性。所以,这更加证明它是一个老师的改文。为了加深学生对于玄的关键性作用的认识,特意增一玄字,以把玄字单列,予以强调。

这就告诉我们,通行本只需正确断句,与帛书甲本是完全一致的,甚至教学效果更好。因为它实际上就是为了更好的教学而对原帛版进一步修订而形成的教学竹简版而已。这样,我们就有了更进一步的具体文字证据:不分章的帛版是原版,而分章的简版是帛版的修订版!

到这里为止,可以说本文题目的答案已经昭然若揭了。原不分章的帛书原版《五千言》,为适应教学的需要而被分成了若干章节,形成了分章的竹简本《五千言》。所以,不分章的帛版是原版,分章的竹简版则是改编版。同时,在分章教改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儒生又按照自己的儒家权益需要,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而对原文做了大量删改,从而造成了简版与帛版之间的巨大差异,导致简本难以读通理解,甚至不堪卒读。因为我们读简版,其实已经不是在学研真正的道学《五千言》原作了,而是在阅读擅改者自我意淫与故意篡改的假冒伪劣产品了,上当受骗必不可免。

所以,随着原版帛书《五千言》的出土,我们在被儒家的篡改所欺骗愚弄两千多年之后,终于有机会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看到道学原本的真面目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希望过去被骗的老子爱好者都能够认清真相,弃劣取优,千万不要再执迷不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