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金铸史》展里 有很多精美的青铜器 你可知道 怎样鉴别青铜器吗? 前几期我们介绍了几种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 如何从铸造痕迹来鉴别青铜器 还在等什么 快来get下面这些鉴别要点 去展览里探索青铜器的小秘密吧! 夏代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青铜范铸工艺,制作的青铜器也比较规范。至商代早期,虽然青铜器类别与形制都有变化,但范铸工艺及特征却是一致的。 01 整器铸造 此时期的圆形青铜容器,腹部的陶范由等分的三块组成,这种分范方式一直沿用至战国时期。方形青铜器的腹范,则至少需要四块。 此时的范铸工艺尚未使用顶范,三块腹范顺着足部往上把底部包裹,这种“过足包底”的方式直接导致青铜容器的底部形成Y形范线。直至商代中期还可见到这种Y形范线。 02 足部的铸造 湖北盘龙城出土商代早期 青铜鼎(左)、斝(右)的空心足 这一时期鼎、斝等器物的足部,皆是空心足。 为什么不做成实心的呢?除了小型青铜器的足、耳可以是铜质的实芯外,大型青铜器若浇铸粗大的铜质实芯,则有可能在冷却时产生铸造缺陷。 商代早期及之前,泥质足芯是与腹芯整体塑造的。因此在青铜容器铸造完成并清理掉泥芯后,足部与腹部相通,形成了空心足。 铜斝模拟范铸试验中的腹芯与足芯 商代中期开始,为了封闭足部、又要避免因浇铸铜质实芯而造成的铸造缺陷,出现了“盲芯”技术,即将泥质足芯包裹在铜足之内,成为永久性的泥芯。这就需要利用芯撑,将泥质足芯悬空固定在范与范之间。 03 器耳的铸造 也是为了避免铸造缺陷,这时期一些较大器物的器耳做成槽形。 河南郑州出土商代早期青铜方鼎的槽形耳 以鄂州市博物馆的铜鼎铸造试验为例:鼎的腹芯下面(即器物口沿以上的部位)一般会有一个芯头,与芯和外范拼合后会有空腔不同,芯头与外范的拼合没有空隙,因此芯头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固定芯与范的位置。耳模就是设置在芯头上。 铜鼎模拟范铸试验中的芯与模 耳模需设计成外面宽里面窄,即外孔小内孔大的形制,这样的斜度才能把耳模从芯头上顺利拔出。这种方式沿用到西周。因此,商至西周的鼎耳有相当一部分为外面宽里面窄、外孔小内孔大这种造型。 04 器鋬的铸造 爵、斝的鋬,大致有两种整铸方式。一种为鋬的空腔内自带鋬芯,一种为 “活块造型”工艺。 第一种方式,两块外范的鋬腔内,均有形制、大小相同的一个鋬芯,每个鋬芯的厚度为一个铜鋬厚度的一半。合范后,两个鋬芯的中部会有细缝,因此在浇铸后,鋬对应器腹外壁的位置中间有一条芯痕。 自带鋬芯的外范 1 商代早期青铜斝 位于器壁中间的芯痕 2 第二种方式,在两块外范之间夹了一个鋬芯,因此青铜器成型后,鋬对应器腹外壁的位置两侧各形成了一条芯痕。 活块造型技术 所使用的鋬芯 1 ![]() 商代中期青铜爵 位于器壁两侧的芯痕 2 正因如此,从商晚期开始,爵的两条芯痕之间出现了铭文,因为这个鋬芯充当了铭文范的作用。 ![]() 05 足、耳的配置 只要器足是与器身一起整体铸造的,范线均是从口沿通过足底并直达器底,说明这是以足部为中线进行分范。 ![]() 商代晚期铜甗的从口沿至足部的范线 即便是设置顶范后,亦未改变这种模式,变化的仅是底部范线的形状。直至春秋时期器身与器足分开铸造,这种范线的现象才有所改变。 有意思的是,爵、斝、盉的鋬与一足在同一直线上,这种设置似乎也影响了商代早期鼎和鬲的型制,亦为一耳与一足在同一直线上。 ![]() 商代早期铜鼎耳部与足部的配置,一耳与一足位于同一直线上,该直线与腹范的范线相重合 俯视铜鼎和铜鬲,共两耳三足,一耳与一足却处于同一点,形成了四点式的配置模式。这一现象,可能是当时匠人习惯将足、耳、镂孔等置于合范处,但四点配置使三足与双耳在视觉上不平衡,因此从商代中期开始,逐渐转向五点式的配置模式。 ![]() 鼎足与鼎耳的位置关系(仰视) 左:商代早期;右:商代中期 (注意足部已为实足) 参考文献与图片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