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管理更需要“场”的力量

 青风明月夜 2019-03-30

 长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张洪波

教育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它不像管理工厂,对工人每天的工作能够量化,也不像部队,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教育是一项叩问良心的职业,很多地方制度无能为力,因此,这份事业更需要一种无形的力量,那就是“场”!


“场源 ”可以是学校校长。

在文艺作品中,老虎出场都要刮起一阵大风,百兽静默,这种渲染就是为了凸显兽中之王的“场”。其实在人的群体中这种“场”更是普遍存在,尤其在几千年来一直崇尚“皇权”的东方民族中更为突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认知更为成熟,但这种游离在法律、制度之外的管理力量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一样的工作,具有不同'场'的领导安排,结果各异!有的领导,只要点到,甚至不用布置工作,下属就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去完成;有的领导,甚至是反复强调,仍然无法落实!这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领导的“场”!这个“场”可能是“威”、是“信”、是“敬”、是“情”。这个场主要不是来自来权力,而是来自领导者的素养,即学识、性格、品德、气质以及领导者的业绩。 

 在学校的工作中,这种“场”会在制度管不到的地方发挥作用。制度可以检查老师是否守时、守纪,但是不能保证老师尚学、上进,制度可以控制教学进度,但是不能控制老师的讲课风格!领导者的“场”却可以影响这些制度之外的事物!

“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这句话用于现代集体管理有些偏激,但偏激有偏激的“深刻”;还如,一节课老师用多大心思备课、上课,班主任投入多大精力育人,这些都是学校制度无能为力的地方,但可能就是学校领导者的“威”让教师不敢怠慢,领导者的“信”让他羞于怠慢,对领导者的“情”不能怠慢,对领导者的“敬”不会怠慢。 


“场源”可以是学校文化

 学校的文化,一般包括教育的理想或追求,对学校功能及其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对学习、工作的态度,对集体的看法。正如全国著名校长卢志文曾说,文化,在制度管不着的地方起作用。目前,各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已经从过去浅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建设,发展到了摸索和实施深层的精神文化建设。 而形成“场”的更多的是精神文化。制度是团队坚韧的构架,但离开文化的润泽,却极易成为一口越补越漏的锅。

文化,在制度管不着的地方起作用,在制度止步的地方掘进,它会把“团队精神”渗透到管理者意想不到的每一个细节中。文化是柔性的,是无边界的,大多做“正面清单”,常常倡导哪些应该做。文化没有强制性,强调感染力,是内源性的,是“我要做”。这种“渗透性,柔性,感染性”就是学校文化的“场”,有了这样的“场”,教师有了精神的“家园”,有了无需督促的“自觉”,有了告慰良心的“努力”。


“场源”可以是教师

我国的教育古训就说“亲其师,效其行,听其言,信其道”,一个阳光向上的班主任,这个班级一定朝气蓬勃,一个自信有抱负的班主任,学生也会壮志凌云,一个拥有强大“威、信、敬、情”“场”力的老师,事业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老师的“场”不仅影响学生当下,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学生们一生去做什么,怎么做事,虽然老师已不在身边,但老师的“场”还会继续辐射能量。

当“场”在学校的管理中发挥作用时,教育就会变得有“温度”,教育就真正成为有“生命”的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