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故乡,听母亲讲那些家长里短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晁永德

图:红艳

参加工作后,难得在故乡逗留。

每次回去,最喜欢静静的坐在母亲身边,听她讲些家长里短,安享天伦之乐。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往事,想起童年时代那些形形色色的故事,止不住地问母亲“***家跟***家还打架不?”“***跟***关系如何了?”母亲笑笑,“这些事儿很少发生了,大家都懒得吵了?”我听了有些失望又有些感慨。

童年时代的记忆总是伴随着一些不和谐的影子,总是掺杂着热闹的吵闹声与打斗声。最精彩的一次吵架是我小学四年级时,刚放学回家,村里两个媳妇不知为什么吵上了,一个站在自家的房顶上,一个站在自家的大门口,争得脸红脖子粗。

站在房顶上的居高临下,口齿伶俐,把站在大门口的祖宗十八代骂了个底朝天。骂得有声有色,声如铜锣,方圆一里都听得清清楚楚;色入三分,黄的让所有村里大人都绕着走。我们这些不晓事的孩子听着格外过瘾,站在路中间不住地哈哈大笑。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些脏话,那几乎是天下脏话之大全,有些语言精辟至极,即使鲁迅再世,也要为之汗颜。而我从中知晓了什么叫泼妇骂街,以后每当与女人发生冲突,自觉退辟三舍,拱手认输。

那时村里村外故事多,兄弟之间有恩怨,左邻右舍有过节,甚至于家族之间有仇恨。现在想起来其实也没有多大的事,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张三的娃娃偷了李四家的两个鸡蛋,李四媳妇看见了,打了娃娃两巴掌。张三媳妇一见不干了,打狗还要看主人,更何况你打的是我的宝贝儿子!于是两个媳妇扭在一块了。到后来,张三、李四对上了,两家男男女女混战在一块儿。

最后,村里选几个老人去主持公道,相互指责一番又劝慰一番,大事化了,小无化无了。而彼此两家就结下“梁子”了,你见我瞪一眼,我见你唾一口,稍有不慎又是一场混战。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了,为了一点闲话、两根玉米、一条地埂,闹得不可开交,以至于打得头破血流,大家都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不知是法律意识欠缺还是传统观念太强,那时邻里打架有一条潜规则,打赢了以后没人敢欺负,打输了见人矮三分,打官司告状似乎很丢人,没人去理会。于是乎,人多力量大,生儿就是顶门柱,生女就会受人欺,家家盼儿郎,户户求多子,计划生育工作开展难。

于是乎,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记得那时我们邻家老哥身高马大,年轻气盛,穷的丁当响,跟村里另一户人家发生冲突,手提九节鞭,独斗五六人,小小巷子里骂声不绝,土块乱飞,鸡也叫、狗也跳,两只老牛吓得在圈里乱蹦乱跳,脱缰而出,一脚踩在我脚上疼了整整三天。尔后他也出名了,村人虽瞧不起他,但也没人敢得罪他了。

慢慢地,不知是我离家时间太久还是人们素质提高了,这类故事越来越少了。

有一次回家,看见村里两个女人又吵起来了,结果一方男的出来扇了自己老婆一巴掌后拉走了,说是屁大点事吵什么吵,丢死人了。

每个人都忙着为自己的生活而奔波,没有闲心去争你长我短了,邻里之间关系也越来越和睦了,那些以前最爱说闲话、斗嘴的女人们兴趣也变了。

那位一打一家子的老哥也没了当年的气势,有次我问他:“现在为啥不打架了?”他回答得很干脆:“打啥哩!现在人人忙着挣钱,那还有心思争过来、斗过去!”现在孩子结婚代价那么大,谁还敢生几个儿子?如今再也没有谁家儿人多势大的说法了。

有个生了两个女孩的媳妇一语道破玄机:“生了闺女又咋了,现在又不是靠拳头吃饭,谁敢欺负我,有公安局作主呢!?”当然,村里也不是天天风平浪静,打架斗殴的事依然在发生,但那似乎是毛小伙子们的事情了,而且概率越来越小,牵扯面越来越小,没有演变成家族复仇之类的现象。事大了都会打110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警笛响后,小村又归于平静。

提起这些鸡飞狗跳的往事,老妈说的很好:怪只怪那时人太穷,两个鸡蛋都要攒下来给你们当学费,不斤斤计较能行吗?现在家家都不缺这两个钱了,谁还为这些蝇头小利去呕气呢?

是呀,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素质自然也提高了。突然想起《田寡妇看瓜》来:南坡庄上穷人多,地里的南瓜、豆荚常常有人偷……

往事如云,转瞬即成历史,人变了,鸡也安静了,狗也安心了,那些不知深浅的孩子,在麦苗间往返奔跑,笑成一朵桃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