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河人,运河情

 吴越尽说 2019-03-30

曹建红

   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距离最长的运河,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它一直是沟通南北物流和人流的水上重要通道。这条总长的“黄金水道”,自古以来,不但是南北重要的交通命脉,也是一条著名的文化交流之路。

 
 

大运河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追其历史,其实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

是隋炀帝,在他即位期间,就公元605年至公元610年5年的时间里,相继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江南运河。至此,隋炀帝完成了以首府长安、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达北京,南至杭州,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便贯穿南北,因此得名“南北大运河”。

那天,我们采风团一行在通州运河的游船上,导游向我们讲述了隋炀帝与大运河之间的故事,让人记忆深刻。一是说隋场帝开凿南北大运河是为了去扬州欣赏琼花美景,因为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谣“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陆地去行舟,到头来万里江山一旦丢”。说隋炀帝的行船到了没有水路的地方便让船夫在陆地上铺上一层粟米,然后徒步拉着船只往前行驶。二是说隋炀帝为了开凿大运河,当时,强制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都要服役,总共征集了360万人,因为劳动负担过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到一年时间原本征集的360万人死伤竟达250万,这劳民伤财的举措使当时百姓的生活更加陷于困顿之中,但历史证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公元1293年,元政府发现2700余公里的路程太长,于是,又对大运河进行截弯取直的工程;不再经过洛阳,直接由山东南下,至此南起杭州径直北上,直达通州的大运河全线完成,全长,名字也被更名为“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次吴江区文联组织我们行走大运河的采风途中,我们所到之处,看到的运河有的流段已经受到了很大破坏,在有的地方,河道已成为排污沟,近代工业与房地产等各种破坏性开发,也影响着沿河的一些历史文化遗迹。有的河段,污染、坍塌甚至干涸的状况较为普通。当采风团来到沧州东光县一个叫谢家坝的地方,一行人随之兴奋起来,因为那一段运河,河水还很清澈,岸上风光秀美,边上还有大幅标语,“保所运河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运河”。可见当地政府在着力保护运河和运河文化上所做的努力还是令人欣喜的,在北京通州运河广场,看到一条长,宽的“千年步道”,步道做得很考究,用厚的花岗岩雕刻铺成,年代数字用青铜镶刻,两边还用链条作了栏栅。步道选取了大运河14件大事,通过对运河历史大事件的刻画,直观形象地展示出运河的历史风貌它象一首史诗,让人观之叹之。可以说,这是整个行程让我印象最深的一道风景。

采风回来,再看大运河苏州段,心里就不再那么沉重。今日运河苏州段,起自西北与无锡交界的五七桥、东南止于与浙江交界的鸭子坝,全长,约占江南运河的40%。如今,苏州运河两岸还留有不少文章佳句的碑刻和沿岸的古遗迹,延绵成了运河边的文化胜景。像山塘古街流淌的运河水,能完整展示运河城市水系的平江河,都很好呈现了苏州这座运河古城的历史风貌在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由此可见,苏州段也是整个大运河中灿灿闪光的一段,从外因来讲,它是水利运输的动脉,是经济连接的纽带,据说,苏州是漕运与丝绸之路的出发地,其出发点就在间门与娄门。从内因来讲,运河的开通,调节了太湖之水,有利于水的供应与调节,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元明清时期,由于河道的没治、稻米品种的增多、棉花的引入,促成了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与纺织业的发展,可谓富甲一方。因此,苏州也因京杭运河而成为万商云集的江南繁华之地。吴地学术,一直领风骚之先,与大运河带来的南北学者频繁往来沟通,密不可分。

如今,大运河苏州段每天通过的船只有6000艘以上,约占运河全年通航总量的五分之一,苏州段运河是目前中国大运河货流强度最大的航段,是整个大运河最繁忙的河段之一,也是最具活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产生积极贡献的重要河段。

滚滚大运河一路南下,经苏州进入吴江段。大运河吴江段也是一段古河道,是秦汉时期开挖的苏嘉运河。在吴江松陵镇南的运河边,至今仍保留着一段久经岁月侵蚀的古纤道,也是江南古运河仅存的一条古纤道。《吴江县志》记载,自唐宋起,吴江境内的塘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平望至浙江南浔,叫获塘;另一条是县南太湖滨至浙江湖州,叫湖塘;还有一条是县北至浙江嘉兴,全塘分为五段,自观澜桥至彻浦桥桥北三里处这一段名为石塘,全长约为九里,故又名“九里石塘”。

我们吴江人常以“运河人”自居,并对运河怀有很深的感情,常常把运河挂在嘴边,在吴江境内还能随处找到以运河命名的各种建筑,比如:运河大桥、运河路、运河公园等。在解放前,对于吴江人来说,最能傲视他人的,除了吴江的鱼米外,就是吴江发达的蚕桑养殖业了,这应归功于濒临运河的独特地理位置。绵延数千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开凿以来,催生了无数绚丽多彩的运河文化。而对于吴江人来说,其蚕桑文化就是得益于运河而繁荣昌盛,使之成为无数优秀运河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我在想,我们吴江的旅游业能不能在运河上做点文章,一是它本身就是一道景观,二是它可以把沿线的岸上的景点串连起来,开发一条集水上、陆地相结合的旅游路线,以让更多地人来亲近运河,了解运河,从而保护我们的运河,让运河更具活力。

作为长在运河边的我,每天能看到頔塘河水缓缓从眼前流过,就犹感自豪。有时,陪客人泊车在新申农庄,下车,看到河道宽阔,船来船往,客人会不由问是京杭大运河?此刻,我便会脆响应道:是京杭运河的支流頔塘河。

开凿于晋代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的頔塘河,现名长湖申线航道,与京杭大运河浙江段相通,是京杭大运河有机的一部分。申湖线吴江段东起青浦县马斜湖,西至浙江南得,流经我居住地震泽。那时,震泽的丝经业兴旺发达,“辑里丝”远销海外,一批批丝经由申湖线运往上海后出口。20世纪70年代起,吴江段航道大力整治,至1990年,申湖线为5级航道,吴江境内长,可通150吨级船舶,是联接浙北、上海的主要航道。

唐宋以后,吴江境内主要航道是江南运河及頔塘,頔塘最早称作“获塘”,因两岸多长芦荻得名。頔塘古运河,不仅是震泽发迹的生命线,同时也是古镇的母亲河。但流经震泽的一段由于河道狭浅,船泊又多,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对河段进行过疏浚,于民国十三年(1924),在镇北开辟转道河,致使頔塘运河笔直向西。而原来流通的那段便被称为市河,那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江南风情,传说乾隆皇帝坐船经过时都忍不住多看几眼呢。

说到頔塘古运河,不得不提到震泽施氏望族,施氏家族以书香门第、积学好德、急公好义而闻名于天下,施氏籍贯为浙江泾溪,清初迁至吴江震泽镇,此后世代经营丝业,并施善举。1918年,施氏家族捐资对頔塘运河南浔至震泽段12里石塘整修加固,并接筑平望梅堰,首尾五载得以竣工,修建后水漱不淫,桑土为安,这也是起今为止,唯一一宗由私人集资修建运河的记载。

清未民初,开始有轮船过境。70-80年代,客班轮船有震泽到杭州对开的杭震班,兴旺期,震泽轮埠客年流量在3万人次以上。记得小时候,坐杭震班,就意味着大人要带我们出远门去了,那时,运河两岸的风光于儿时的我来说一切是那样的新奇,伴随着轮船呜呜的叫声,心里便巴望着这个船最好没有终点,要是能一直坐下去多好。相信,那个年代的人对“杭震班”3个字是怀有很多温情记忆的。

今天,当我们重新检视先辈留下的这项伟大工程时,不能不让我们感慨万千。我们为曾经拥有的辉煌感到欣慰,同时也为传承未来而感到责任在肩。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保护好大运河,既是我们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可喜的是,近年来,有关部门已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大运河存在的伟大意义。随着大运河申遗的推进,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关注大运河的今天和明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