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河吴江古纤道

 苏迷 2021-06-01
《姑苏晚报》2021年05月31日 B06版

  何笛

  一

  2014年,京杭大运河整体申遗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文化遗产申请项目由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元明清时期以北京、杭州为起止的京杭大运河,从宁波入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浙东运河三条河流组成,全长1011千米,涉及沿线8个省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58个遗产点。

  通常所说的运河是特指贯通中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其作用和价值无须赘述,其自北而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之间的水上大通道。在公路、铁路和航空、海上运输发达之前,是南北之间最繁忙的“黄金水道”。

  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由河道和7个遗产点组成。其中,河道包括城区故道(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和现京杭大运河苏州至吴江段等河道,遗产点包括山塘历史文化街区、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全晋会馆4个运河相关遗产和盘门、宝带桥、吴江古纤道3个运河水工遗存。

  遗产区内保存良好的河道和遗产点都证明了大运河注入苏州城,以三横四直作为主要水网,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生活水源,苏州是运河沿线唯一全城受运河水滋养的城市,苏州城与大运河是紧密相连的共同体。

  吴江古纤道与宝带桥一起,都属于运河堤岸的一部分。

  纤道,是供拉纤人走的路。吴江古纤道共有三条,第一条从平望至南浔,长五十华里,称为頔塘。第二条自县城西南太湖之滨练聚桥至湖州,八十余里,称湖塘。

  第三条就是本文要叙述的,历史上称为至正石塘或叫九里石塘。

  二

  对运河的了解,最初来自书本,只有一个概念、只见过乡村小河的我,以为是一条笔直的不知有多宽的河流,那只是对其中有个“大”字的望文生义,是一个小孩子天真的想法,更不知道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真正感知它,要从上高中开始,它就在我们学校(吴江中学)东边,不过百米的距离,我们还曾去游泳洗衣服,直到地理老师在课堂上跟我们讲了,才如梦方醒,原来伟大的大运河日夜在身边流淌,我们真是有眼无珠。可是感觉上一点都不大(宽),远不及吴江另一条东西向的运河太浦河(从太湖到黄浦江)。即使如此,在江南,在水乡,在开门见水的古吴大地上,运河依然有着独特的地位和魅力。

  那时的交通和现在真有天壤之别,我们这些农村孩子,不放假的周末,常常到公路(227省道)上去看南来北往的汽车,像看西洋镜似的兴奋不已,向它们挥手致意。大多时候,沿着运河边的石堤,踩在石块上,一路走一路看,一边看一边点,看一路上有多少汽车经过,兴致高时可以走到八坼再返回。这样的时候,也会有问题产生,为什么河边上的石堤只有一段,或者说,只修了其中一段,且河的东岸都没有,为什么不把它整个儿的修起来呢?

  运河中各种船只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多的是满载货物的拖轮组成的船队,十来条船一列,船舷两侧浪花飞溅,也有农民的小船或渡船穿梭。偶尔也能看到一些比较大的单只船,扯起高高的风帆,岸边三五个人,有时更多,或赤足淌在岸边的水中,或踏着河岸的石堤,背着纤绳,弓着背,驼着腰,吃力地拉着船只,一步一步慢慢地向前,这让我联想到电影画面中长江、黄河上的纤夫,而我们看到的更真实。

  走进文史写作的领域后,我才知道,这一段石块修筑的堤岸,是特意提供给纤夫行走的纤道,是历史上有名的至正石塘或叫九里石塘。石塘既是河岸又是纤道,还被充作驿道,历史上曾是水陆两用的交通要道之一。这段古纤道曾有九座三至七孔石桥,一度毁损得只剩三座,最南端的三山桥已破败得只剩下桥梁和青石桥板,就连当地人都已不知晓桥梁的名称。

  在主要依靠水路运输的时代,运河吴江段,曾经相当繁忙。往来船只,除了顺流而下及借助风力外,靠的就是人力。水面较宽、流速较快的河道上,由纤夫拉纤助船行驶是极正常极常见的,一般的河道,纤夫们赤脚走在河边的水中,相当艰苦,假若能够修一条纤道,纤夫在河岸上拉纤,其劳累和身体可能受的伤害要减轻许多。

  《吴江县志》记载,吴江的运河纤道,始筑于唐代,唐代以前,太湖与吴淞江之间为广阔水面,湖尾江首浑然一体,古称“一片白”。纤道由唐朝苏州刺史王仲舒于唐元和五年主持修筑,称吴江岸,也称“吴江塘路”,从松陵镇南的三江桥到澈浦桥,是土筑的堤岸,因为太湖洪水的侵害,土堤屡筑屡毁,修筑堤岸成为地方上的重要工程。北宋时曾增石修治,直到元代至正年间,当时的吴江知县,为抵御太湖风浪,下决心将塘路筑得更加坚固,购置大批巨石,筑成高1丈,长1080丈,宽1丈4尺的驳岸,整条堤上开泄水涵洞136个,架桥梁5座,使太湖洪水顺利东泄。在澈浦桥附近的石塘圩,建南浦亭,立石门,竖碑标名至正石塘。并建一座小庙,供维护石塘的僧人居住。石塘全长九里,所以又叫九里石塘。形成了江南运河有史以来最坚固、最完整的一条临水道路,被喻为江南的“水上长城”。石塘如巨龙卧在运河西岸,终于使运河与太湖彻底分开,捍卫了水道安全,也给纤夫和驿使提供了方便,使太湖东岸、运河堤西的大片沼泽洼地逐渐变成肥沃的良田。

  应该说,运河上的古纤道并非吴江一处,但如此之好却是独家,因而,石塘建成后,名声很快传遍天下,为江南古塘路中的佼佼者,其构筑的讲究和科学,成了后来许多塘路效仿的典范。随之而来的,是日常的维护工作,小修小补是经常性的,明清两朝,曾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治。

  许多资料上说,大运河江南段400公里长的河道两侧,保存下来的古纤道只剩吴江的一段,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范例。2013年8月,我参加行走大运河山东段的采风考察活动,从最北的德州到最南的枣庄,在聊城的大运河博物馆(国内第一家专门的运河博物馆)参观时,特意关注了有关纤道的内容,没有看到其他地方有古纤道保留的记载。

  明万历三十三年起,用了两年时间,对包括至正石塘在内的69里塘路,全面整修,使之焕然一新。

  清同治十三年(1874),时任吴江知县万青选,将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修筑了从松陵三里桥到大浦桥的塘岸,其中包括至正石塘在内,共3110丈,比最初的九里石塘长了三倍。

  对我来说,这里有两段新鲜的史料。

  一是这位捐资修塘岸的吴江知县万青选,是周恩来的外公。如果不是研读相关的史料,恐怕就不可能知道周恩来和吴江还有这样一层渊源。史书记载万青选的资料不是很多,网上能搜到的也极其有限,但管中窥豹,可以想见他造福一方、兼济天下的古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和作为。尽管周恩来出生的第二年,万青选就已过世,但家族的遗传因子早已种下。

  二是修塘岸时,三里桥底下的东桥台上特意修了供纤夫行走的纤道,纤道台前宽1.15米,南北侧宽0.80米,背纤人可沿着纤道直接从桥下通过。三里桥,历史上也是古纤道的组成部分,这座桥总长50.4米,净跨16米,矢高达12.5米,比吴门桥还高2.65米,为苏州地区古石桥之最。我曾细细研读有关资料,还曾专门去实地观察,尽管看到了纤道,却想当然地以为是早就考虑设计进去的,没想到是那一次才修的,确是细心、有心,体现了一种本质上的人文关怀,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三

  运河纤道在那个水上交通的时代,天下诸津,舟船所聚,糟粮北运,“商贾往来,船工号子,不绝于耳”,是一条黄金水道,古代苏州以及江南的繁荣,运河纤道功不可没,是先民们在古老的纤道上一步一步背出来的。苏州的丝绸、稻米从这里大量运销外地,外地的铁器、陶瓷等物资也从这里运到了苏州,历代都对运河纤道给予了较多的重视与维护。当公路和汽车运输取代其地位之后,水路的式微,使纤道也渐渐荒弃。读书时,我们走在纤道上,不少石块已不知去向,断断续续的一段一段,有的斑驳陆离,看上去快要同堤岸脱离,踩上去需要小心翼翼,一不小心,说不定连人带石掉到河里,真的很危险。

  这种状况得到了政府的重视,1984年,吴江县有关部门组织了局部维修,以统一规格的旧青石,修复了其中的两段,此后,政府多次统一用石塘旧青石进行局部修复,还重建了纤道上的古桥,由南至北有南七星桥、三山桥、北七星桥等。像现在吴江新汽车站附近的北七星桥,原为一般平桥,修复时依照盛泽白龙桥改建为三孔石拱桥,并在桥的东西两侧镌刻了四副对联,其中一处为“轻拂水北三江薄雾,畅饮桥南四品甘泉”,上联中的“三江”,一是指北七星桥北面的三江桥,该桥也是运河古纤道的一座纤桥,现今在它的西侧尚有一座同名的公路桥;二是泛指吴江北面吴淞江、瓜泾港、大窑港等江河。下联中的“四品甘泉”,指的是北七星桥南面的“甘泉”,唐朝时,这里有一股泉水甘洌纯白,日夜喷涌,传说茶圣陆羽慕名前来品尝,评之为“天下四品甘泉”,不管这个传说是否真实,却反映了吴江水好的事实,这也足以让吴江人骄傲和自豪了。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段弥足珍贵的运河纤道,2010年,苏南运河吴江段启动四级航道升三级航道的整治工程时,对这段古纤道进行了特殊照顾,将航道中心线向东偏移,绕开了古纤道。政府还计划建设一座从江陵大桥到云梨桥长达五千米左右的以运河纤道为内容的开放式主题公园,既可以完整地保护和呈现传承千年的运河纤道,又可以使海内外游人领略运河文化,为人们提供休闲观光场所的同时,再添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新世纪初,在疏浚和开发运河航道时,为此做了规划的调整。调整的还不止于此,跨运河的吴江最大桥,也是吴江区第一座斜拉桥——学院路大桥三易建造方案,既保证船只能顺利通行,又不影响这段苏南运河上唯一的古驳岸和古纤道。

  整修过后的运河古纤道,显得更加清逸古朴,宛如串珠般闪烁在古运河畔,成为一处不褪色的历史景观。无论是坐车走马观花,还是乘船从运河上亲水欣赏,或者是闲庭信步式的细嚼慢品,在感受移步换景的美丽图画时,更能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传承始终向前、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

  周末的下午,沿着运河边的省道骑车去看整修后的纤道,远远就能看到纤道如一条晶莹的玉带,伸向运河的远处。到得近旁,纤道与横跨运河的学院路大桥一高一低、一横一纵交相辉映,与汤汤流动的运河构成一幅绝妙的图画。

  信步走上纤道,作为运河公园风光的有机组成部分,近2000米长、一米多宽的纤道全是用石块修葺而成,虽是新的却不失古朴,虽然只有一小段了,却能回想当初的风采。纤道旁的运河堤岸上,绿树成荫的风光带,从地面的绿色草坪到近一米高的灌木丛再到高大的树木呈立体的景观。里面杂花生树,五彩缤纷,好一派舒适的景观,阻隔了公路上的喧嚣,给人闹中取静的幽静,可以笃定地在纤道漫步休闲。河中,南来北往的船只依然繁忙,那些船可能要有上百吨吧,比起几十年前的小船已不可同日而语,它们冲开水浪忙碌地运输着建设与生活的物资,在现在的环境下,已听不到声声汽笛,这同样也是时代的进步。

  慢慢地走,纤道的构筑颇具匠心,有的直接成了运河的驳岸,有的则成了隔水的长廊,看一看脚下的石块,看一看姿态不一的小桥,真的既能让人静下心来产生许多感悟,又能从眼前景中激起奋斗情怀,也是一个散步的好场所。尽管它不再承载原有的功能,却是曾经历史的最好见证。凉风吹拂,河中水浪拍打,一伸手,掬起一捧运河的水,拥抱了千年的历史;一扬臂,迎接了时代的风云,在大变革的大时代,去开拓新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