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河纤道

 吴越尽说 2020-04-15
作者:何笛



    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京杭大运河整体申遗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列入“大运河”文化遗产点的吴江古纤道,即通常所说的运河纤道,历史上称为至正石塘或叫九里石塘。石塘既是河岸又是纤道,还被充作驿道,历史上曾是水陆两用的交通要道之一。这段古纤道上曾建有九座三至七孔石桥,一度毁损得只剩三座,最南端的三山桥只剩下桥梁和青石桥板。

    《吴江县志》记载,吴江的运河纤道,始筑于唐代,唐代以前,太湖与吴淞江之间为广阔水面,湖尾江首浑然一体,古称“一片白”。由唐朝苏州刺史王仲舒于唐元和五年主持修筑,称“吴江岸”,也称“吴江塘路”。北宋时曾增石修治,直到元代至正年间,为抵御太湖风浪,才下决心将塘路筑得更加坚固,购置大批巨石,以长6尺、宽2.5尺、厚1.5尺的巨石,筑成高1丈、长1080丈、宽1丈4尺的驳岸。整条堤上开泄水涵洞136个,架桥梁5座,使太湖洪水顺利东泄,在澈浦桥附近的石塘圩,建南浦亭,立石门,竖碑标名至正石塘。石塘全长九里,所以又叫九里石塘。这是江南运河有史以来最坚固、最完整的一条临水道路,被喻为江南的“水上长城”。石塘如巨龙卧在运河西岸,并使运河与太湖彻底分开,捍卫了水道安全,也给纤夫和驿使提供了方便,太湖东岸、运河堤西的大片沼泽洼地逐渐变成肥沃的良田。

    明清两代又曾多次修葺,在大运河江南段400公里长的河道两侧,保存下来的古纤道只剩吴江的一段,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范例。

    运河纤道在那个水上交通的时代,“天下诸津,舟船所聚,糟粮北运,商贾往来,船工号子,不绝于耳”,是一条黄金水道,古代苏州以及江南的繁荣,运河纤道功不可没,是先民们在古老的纤道上一步一步背出来的,苏州的丝绸、稻米从这里大量运销外地,外地的铁器、陶瓷等物资也从这里运到了苏州,历代都对运河纤道给予了较多的重视与维护。当公路和汽车运输取代水路地位之后,纤道也渐渐被荒弃。

    1984年,吴江县有关部门组织了局部维修,以统一规格的旧青石,修复了其中的两段,此后,政府多次统一用石塘旧青石进行局部修复,还重建了纤道上的古桥,由南至北有南七星桥、三山桥、北七星桥等。现在吴江汽车站附近的北七星桥,修复时依照盛泽白龙桥改建为三孔石拱桥,并在桥的东西两侧镌刻了四副对联,其中一处为“轻拂水北三江薄雾,畅饮桥南四品甘泉”,上联中的“三江”,泛指吴江北面吴淞江、瓜泾港、大窑港等江河;下联中的“四品甘泉”,指的是北七星桥南面的“甘泉”,传说唐朝时,这里有一股泉水甘洌纯白,日夜喷涌。传说,“茶圣”陆羽慕名前来品尝,评之为“天下四品甘泉”,反映了吴江水好的事实,这也足以让吴江人骄傲和自豪了。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段弥足珍贵的运河纤道,2010年,苏南运河吴江段启动四级航道升三级航道的整治工程时,对这段古纤道进行了“特殊照顾”, 将航道中心线向东偏移,绕开古纤道。据说还计划建设一座从江陵大桥到云梨桥长达五千米左右的以运河纤道为内容的开放式主题公园,既可以完整地保护和呈现传承千年的运河纤道,又可以使海内外游人领略运河文化,为人们提供休闲观光场所的同时,再添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整修过后的运河纤道,显得更加清逸古朴,宛如串珠般闪烁在古运河畔,成为一处不褪色的历史景观,无论是坐车走马观花,还是乘船从运河上亲水欣赏,或者是闲庭信步式地细嚼慢品,在感受移步换景的美丽图画时,更感受的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传承始终向前、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

    2020-04-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