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06,作湖

 史客郎骑行 2020-12-23

《越绝书.吴地记》:“作湖,周百八十顷,聚鱼多物,去县五十五里。”

作湖,很可能是吴江区(县)已经消失的一个大湖:庞山湖。在百度地图上还可以搜寻到庞山湖,是一个点,位于兴东路与东太湖大道的交汇处,只剩下一片草地,居然还有一个水潭,可能是梅雨季节多雨,刚刚积下的雨水。

从苏州葑门或者蛇门到这个点,是20公里左右,相当于去县五十里。东汉时期,此地河流众多,道路迂回曲折,多出来五里的路程,应该是可能的。

再过几年,这片草地也该被填为住宅区了,除了带庞字的地名,没有人会记起一个180顷的大湖

明人莫旦《吴江志》载:“庞山湖上游西出太湖,从甘泉桥出运河。下流由急水港出白蚬江入淀山湖而注入海。”

一百多年前,英国人葛骆来到吴江时,游览的是西太湖,他颇为困惑:太湖在苏州的西边,而西太湖则在这座重镇的东边,因此也在太湖的东面。这种情况下,西太湖其实应该叫作东太湖,可是中国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还是把它称之为西太湖。

其实西太湖是相对于吴江县城而言的,并不是相对于苏州市区,而且历史上太湖的东岸很可能在今天岸线以东数里,所以明代的莫旦记载“庞山湖上游西出太湖”,而不是像今天这样,由三船路港东行7.5公里,才汇入运河。

甘泉桥今天已经无存,在运河东有甘泉路,据说甘泉桥的南侧曾有一眼甘泉,陆羽慕名前来品尝,评为“天下四品甘泉”,所以叫甘泉桥,也叫四品桥。上海天马山也有一眼陆羽所评的天下第四泉,不知道哪一天又能在别处遇到另一眼第四泉。

东太湖大道的运河大桥,甘泉、古甘泉桥在这座大桥以南一二百米处

大运河岸边的纤道,据说是古纤道

纤道到此结束

在苏州的其他志书上,都提到“庞山湖在澹台湖以东,自分水墩南流,入甘水桥”。这是把太湖以东的整个水系混到一起了,如果以《禹贡》所记的三江水系来区分,澹台湖应当属于北片的娄江水系,分水墩属于中间的吴淞江水系,甘水桥属于南片的东江水系,大运河将这三个水系串到了一起,但毕竟是不同的水系。

庞山湖以西、松陵镇以南,曾经是一片水域,保证太湖往庞山湖的供水,这片水域淤为陆地后,上游来水锐减。吴淞江源头改道瓜泾后,庞山湖基本只能靠分水墩分流的一点水量,于是逐渐淤塞成湿地。

民国初期,流民在此私围荡田,屡禁屡围。民国十三年,吴江县政府筹集资金,围垦庞山湖,招苏北扬州一带农民前来种植。民国二十年,创办“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模范灌溉庞山实验场”,农场共有耕地8700余亩,其中300亩为试验田,其余均雇工包种,另有鱼荡400亩。作湖曾经有180顷的湖面面积,就是18000亩,到创办这个农场时,已经缩小了大半。现在是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心地带。

在创办庞山湖农场时,同时建了一座三层的瞭望楼,今天还在,是吴江区级文物,矗立在同里运河(或者叫大窑港)北岸,比前几年网上的照片显得完整,看来近年整修过。

瞭望楼每层都有几个射击孔,和王江泾苏嘉铁路展示的日军炮楼一样,射击孔都是外面小里面大,可以保证良好的射界,又能保护里面的射手。民国时期,太湖一带湖匪横行,双枪老太婆的原型,金山扶王埭的黄八妹,就投太湖盐霸李大汉子为门徒,武装贩运私盐。黄八妹自幼练习枪法,能双手发枪,据说打得很准。建这样攻守兼备的瞭望楼确实很有必要。

这个区文保牌也该描红了

流往同里方向的大窑港

当年的庞山湖盛产鸡头米、螃蟹、鲈鱼、莼莱与大米,大概是“聚鱼多物”的意思吧,可惜现在都没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