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底子步行去吴江县城

 金秋十月ng1lf9 2020-06-14
在1980年2月以前,若要从同里镇区出发到吴江县城松陵去,没有公路,只能选择乘船走水路或步行走乡间旱路。
有两条可以作为航道的主要河流东西贯穿整个同里镇区,一条东接同里湖向西流经小东溪桥(即普安桥)、富观桥等镇北区域,当地人称其为“后港”;另一条直通东南方向的南星湖,由东南向西穿过镇南地区,当时途径同里的苏州轮船客运航班“芦墟班”、“莘塔班”就是走的这条河流。两条河流出镇西后在乡下七石港处十字交叉汇合,然后再分两路,一路向西经庞山湖地区汇入京杭大运河,另一路折向西北直通吴淞江。
在相对闭塞的同里,经常会向往外面的世界,哪怕距同里仅12华里的县城,尤其在五六十年代受交通不便以及经济条件所限,坐轮船不仅要花钱还得赶时间,抑或找机会搭乘农家船,不是随便能实现的。虽有旱路但多是沟沟坎坎的土路,即使有自行车也无可奈何,更别提当年镇内拥有自行车的人家极为罕见。对于当时的人来一次说走就走,最方便的就是迈开双脚,沿着旱路步行去县城。这个对于成年人来说花一个半小时左右是很稀松平常的事,但对于一个十岁不到的孩子来说并非易事,何况走的并不是平坦的大道,前方既有迷路的风险还有掉入沟渠的意外和野狗挡道的威胁。
但是挡不住外面的世界实在诱人,记得在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相约几个小伙伴在星期天或者假期尝试去“跑吴江”(同里话常用“跑”来代替“走”)。为了保险起见,还特地邀请个把比我们年龄略大且有走过县城经验的大孩子结伴而行。

走旱路大体都是沿以上所说的两条河流的河岸而行,起点一是后港河富观桥北,下桥即沿后港河的北岸向西行,起点二是汤家桥南牛头湾处沿客运航线河的南岸西行,这条路线也就是1980年2月首条由吴江自行建设开通的吴江至同里公路(老吴同公路)的差不多相同的走向。

我们一般选择从起点一出发,在途经同里中学、公社窑厂后,迈过一座小桥就已然走到了彼时镇乡结合部的大庙,当时这里被用作粮管所的屯粮仓库。除了农村缴公粮的时节,这里平时只有路过的行人。“大庙”是俗称,孤零零矗立在野外早已没了烟火。借用一句“孤庙、老树、昏鸦”形容恰如其分。其实它的真名叫玉清洞真观,乃史上同里著名的“后八景”之一“洞真灵迹”,故此地非庙是观,创建于南宋嘉定十三年,据传当初观里塑有十殿阎王像,也曾是个香火鼎盛之处。后来一次偶然机会我曾进去过一次,现在只记得进大门一条石板路可直通后面一座尚存的大殿,里边空空荡荡,有些阴森的感觉,悄无声息,见有梯可到上面的阁楼,好奇心驱使壮着胆子刚上去忽然惊起一群野鸽子扑喇喇乱飞,吓得我魂飞魄散赶紧逃了出来。
玉清洞真观(大庙)

以后大庙由于年久失修,逐渐衰败,直至2003年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佛教寺庙背景的“安养院”即佛教敬老院,院里设置床位100多张,以佛教信徒住养、托养为主。
安养院

过了大庙向西一路蜿蜒,周围尽是农田,奇怪的是其中还有零星路面是石子路,这肯定也有一番历史故事,只是暂无暇查证。
再行百米,一座高高的石拱桥出现在面前,渡船桥(又名西津桥)横跨东西,桥身南北两侧各有桥联一对,南侧:一线晴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带吴歌。北侧:春入船唇流水绿,人归渡口夕阳红。
渡船桥

   渡船庵

这里也是古代史书上一处有记载的同里名胜景点“同里前八景”之一的“西津晚渡”。位于多路水道交汇之地,遥想当初这个景点由渡船桥、渡船庵、渡船亭等组成,在桥建成之前,往来的人全靠船摆渡。霞光暮色中渡船穿梭往返,渡船亭的倒影在水中若隐若现,渡船庵内暮鼓晨钟声声,寒来暑往,晨昏交替,赶路人来去匆匆,既有游子思归的心绪,也有落魄还乡的伤怀。这就是“西津晚渡”带给我们的情怀.
相传古习俗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火德星君诞辰时,同里各街坊分别募资唱堂名、戏,斋供火神菩萨,祈求降福消灾。同时,集合各行业救火会的水龙,进行喷射竞赛。首站即在渡船庵前举行。是时,庵前人山人海,十多支龙头交相喷射,各显神通。观众偶遭水淋,也不嗔不怪,反谓“有进水”,讨个好彩头。“试龙”结束,即转移至玉清洞真观前驳岸,再次竞射,然后结束。
但这处胜景剩下的唯一遗迹渡船桥如今也了无踪影,据闻是被整体另移往它乡别处去了,在距原址百多米处新建了一座公路水泥桥也把它命名为“渡船桥”。

顺这条路往吴江城去,渡船桥是必经之地,因为它处于水路航运的重要位置,为了不影响往来大船过往,所以桥身造得极高,单孔石拱,在同里所见过的桥中它是最高的一座,曾记得因为没见过世面加上人小胆也小,首次过桥时不免有些战战兢兢,尤其是到了桥顶腿都发软腰也直不起来,紧张得要命,好不容易才过了桥,想想回来时还要过一遍,越发心惊。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可笑,哪里知道等在前面的还有一座比渡船桥高得多的桥要过呢。
越过渡船桥后是一条长长的灌溉渠道,农田用水季节渠里水流哗哗不断,浇灌着河堤下的大片农田,水源自于建立在前方河道旁的一座中型抽水机泵站,功率巨大的抽水机从河道里把水抽到机房后的总水渠中激起飞沫浪花阵阵,沿着渠道走到这里就会好奇地玩一会,甚至脱掉鞋子坐在水边让走累了的双脚尽情在湍急的水流中冲刷一阵,走路的疲惫感顿时一扫而光。当再往前赶路的时候,就进入了位于同里与吴江松陵中间的庞山湖地界。历史上的庞山湖其实是个颇具规模和景色的湖泊,有着绮旎的风光,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湖区也不乏名胜古迹,也曾引得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吟诗作赋,借景抒情,思古怀今。但自从太湖泄水主通道移至瓜泾港后,庞山湖逐渐淤塞成茭芦丛生的湿地,人文景观亦湮没荒废,到了清末民初,外地客民与本地豪強一起,私自围圩造地,官府屡禁不止,后民国政府创办了庞山湖农场直至解放后改为国营庞山湖农场,至此庞山湖水面已基本消失,只通过筑高围堤留下一条东接同里西通运河的灌溉兼航运的水道,其水面有的地方还是很开阔的,有诗曰:笠泽之滨多沼地,农田万亩现平湖。沧桑巨变无踪迹,唯有高楼忆荻芦。
一踏入庞山湖,走在高高的河堤上,给我的第一印象这片土地与同里乡下截然不同,比较贫瘠荒凉,缺少生机,大堤下种植着成片的桑树,农人都操着外地口音,路堤不远处零星散布着为数不多的农舍,尽是低矮的泥打墙草房,见我们走过不时会有恶犬窜出来冲我们狂吠不止,要不是仗着我们人多否则真难以继续行进。
沿着河岸走到庞山湖地区的中间地带,可以远远地眺望到有一座名为庞山湖大桥的水泥桥梁横跨于河的两岸,当初它是连接南北庞山湖的通道,现在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已经被新建的公路桥所替代,只剩下一小节残体等待拆除。
庞山湖大桥残垣

当时的庞山湖大桥的两端都是一式瓦房建筑,这里是庞山湖农场各机构的所在地。
在桥的北堍,有一幢正方形的建筑物记忆犹新,每当路过都要多看几眼,它是民国政府建场初始就建造的,用于维护农场的安全。瞭望楼共三层,高约七米,用青砖和水泥砌成,上有射击孔。现虽为区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恐怕也可能被搬迁。
瞭望楼

至此已经走完了一半路程,可以稍作歇息。再向前便是京航大运河,彼岸就是县城所在地松陵。

途经庞山湖大桥,无论是从北岸还是南岸过来都有两个选项,一是继续沿着南北两岸走,二是跨越大桥变换岸道走都可以,如果选择从南岸走,则在到达河口与运河交汇处大窑港口时得先过一座南北朝向名为“浮玉洲”的三孔石拱桥,也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古桥(该桥已于1994年重建为水泥平桥),然后沿运河东岸向北行进。

当接近运河边的时候路变得湾多曲折起来,在绕过一座小砖窑后就来到了运河边上,一座雄伟壮观的单孔大石拱桥赫然进入眼帘。要进入县城,必须要过这座高约十米的超高桥,此刻想起刚刚走过的令人害怕的渡船桥不由一阵心悸,脚步犹豫起来,在同伴不断地催促下无奈上了桥,此刻有点后悔这次出行。最后在惊恐之中颤巍巍上了桥顶,真的很害怕万一腿一软滚下桥去。
后来才知道这座桥名为“三里桥”,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是整个吴江地区最高的石桥,因为它横跨于运河之上,为了行驶中的帆船不用落桅通过,古人所以把桥造得如此之高。桥总长50.4米,宽4.65米,矢高12.5米,跨径达16米,桥台阶东45级,西46级,由花岗岩石构筑。曾经,桥顶也是吴江古城的制高点,向西可俯瞰整个松陵古城。
三里桥


前些年政府为了保护这座始建于元代的著名古石桥以及运河的维护,把流经三里桥的一段运河分道,使主航道绕过了三里桥。2003年围绕古桥开辟出一个三里桥生态园景区供人游玩憩息。
孩提时代的这一次二过(不,算上归途应该是四过)高桥的惊恐历程,深深刺激了神经,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光里,睡觉做噩梦时会经常梦见自己在翻越高不可攀的高桥滚落下来而被惊醒。但是很奇怪,出外旅游时爬山越岭倒没有这种恐惧感的时候。
当年走过三里桥,穿过十苏王线(后称227省道、524国道)就到了县城北门,这次步行的目的地总算到达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