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农村常见的“苦菜”

 五次方物语 2022-07-02 发布于山东

3月26日的《物种日历》主要讲荠菜,顺便提到了苦菜,都是人们所熟知的“野菜”。正如其文中所说,荠菜是当之无愧的“野菜之王”,在广大劳动人民心目中接受度最高。

图一:荠/Capsella bursa-pastoris,荠属

与其它乱七八糟的野菜相比,荠菜的优势在于味美无毒。荠菜所属的十字花科本就是蔬菜大本营,没有十字花科,菜市场几乎没有存在的意义。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十字花科植物一般比较安全,野外亦然。但其它的就很难说了,特别是像“苦菜”这样个性鲜明的。

图二:中华苦荬菜

苦菜是什么?不好说,因为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太多。但至少我葱省人民认为,正版的“苦菜”是中华苦荬菜/Ixeris chinensis。在《中国植物志》中,本种为菊科小苦荬属的成员,正名为“中华小苦荬”,如今它跳槽到了苦荬菜属,名字也相应地变成“中华苦荬菜”。别怪分类学家没准谱儿,这其实是因为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图三:摄于泰安高铁站

图四:摄于青岛胶南

《物种日历》关于中华苦荬菜的配图让我倍感亲切,因为其中的植株开出了白色的花朵。按《中志》的描述,本种的“头状花序通常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含舌状小花21-25枚......舌状小花黄色”,并未提及白色型。然本砖家小时候见到的“苦菜”基本都是白色花,黄色如凤毛麟角,十分罕见,青岛的“苦菜”则全是郁郁黄花,两地差异十分显著。

不论白花黄花,苦都是一样的。前人不会白白赐给它一个“菜”字,肯定是可以凑合吃的,只不过我以前并未真正品尝过。当年我外婆健在时,几乎把田野中所有能吃的东西全都吃了个遍,我甚至吃过凉拌杨树叶,喝过国槐叶咸粥......即便如此,她老人家也从没把苦菜也列入食谱之中,所以我一直只把苦菜视为百无一用的杂草,没有当做野菜看待。

图五:中华苦荬菜

第一次看见有人吃苦菜是在部队,据说此物“性凉”,有降火之功效。战士们将苦菜连叶带根全须全尾挖出来,然后“洗剥干净”直接盛盘上桌,或蘸酱或空口生吞之。我至今还记得一个场景:白胖如弥勒佛一样的教导员正襟危坐于饭桌前,满嘴燎泡,愤愤说道“咋回事?昨天吃了那么多苦菜,火还是这么大!”于是再接再厉,一大盘苦菜顷刻间被消灭殆尽,看得我心惊胆战。

嘴上有泡,大抵是病毒作祟,“火大”之说实属虚妄。植物若有知,必定不愿意被人或动物吃掉,苦菜之苦也算是植物本身的防御手段之一,约等于宣示“有毒”。而人类对苦味物质的厌恶和排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摄入有毒物质,这是自然和进化赋予人类的本能。换言之,那些喜欢吃苦的人绝大部分已经在进化中被无情淘汰了......

图七:苦碟菜

然而人类毕竟是奇怪的生物,逆天行事者绝不鲜见,嗜好苦味儿的人也不算太少。不但中华苦荬菜难逃凌迟之祸,还有其它种类的植物也被以“苦菜”之名吃掉,比如上图中的这一堆,即是另一种经常被当做“苦菜”的倒霉植物。通常也被叫做“苦碟菜”或“苦碟子”,它和中华苦荬菜是一对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难兄难弟。

图八:苦碟菜和蒲公英

图九:近圆形叶的苦碟菜

如果觉得苦碟菜和蒲公英难以分辨,就来看一下二者同框的图八:左边是苦碟菜,最上方的小株也是,右边则是蒲公英。虽都处在只有基生叶的状态,但气质明显不同。蒲公英叶子是“倒向羽状深裂”,裂片三角形或戟形,有一种低眉臊眼的赶脚;苦碟菜的叶子一般为“大头羽状深裂”或不裂,相对来说较为圆润。它能圆润到什么程度?能直接长成圆形,如图九。

图十:伞房花序或伞房圆锥花序

图十一:向基部心形或圆耳状扩大抱茎

“苦碟菜”只是俗名,它在《中志》中被定名为抱茎小苦荬,和中华小苦荬都是原小苦荬属的种类。二者有点类似,尤其是花,但本种的头状花序更小也更黄,而且其上部茎生叶比较特殊,呈“心状披针形”,且“向基部心形或圆耳状扩大抱茎”,“抱茎”之名即源于此。另外,本种的成株长势张扬跋扈,茎叶和花序同时向四面八方发展,以至于很难给它拍一张完整的证件照。

图十二:黄瓜假还阳参

中华小苦荬已经华丽变身为中华苦荬菜,抱茎小苦荬变得更狠。按目前最新的分类,它被更名为尖裂假还阳参/Crepidiastrum sonchifolium,为菊科假还阳参属的种类。青岛常见的黄瓜菜属羽裂黄瓜菜也归入假还阳参属下,新名字叫黄瓜假还阳参/Crepidiastrum denticulatum 。原来的假还阳参属在国内只有两个种,如今穷人乍富,一下子添了很多。

图十三:中华苦荬菜

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可以互不干涉,学术名称的变化也不妨碍民间继续称“苦菜”。诗经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荼即苦菜。只看这八个字,好似作者味觉失灵一般,苦菜焉能与荠菜相提并论?这句须得联系上下文解读才行,其真正含义是这样的:苦菜之苦,和我心中苦痛相比,简直就像荠菜一样甘甜。那啥,伤心是一种说不出的痛,苦菜那点儿苦只如米粒之珠,确实不算啥。

虽然不算啥,但我也不吃,就算做不到“不拒绝”,最起码也是“不主动”。人生实苦,何必再自讨苦吃呢?换一句科学化的表述就是这样:如没有已知的、明确的益处,我们没有必要摄食可能具有潜在风险而且不好吃的食物。自身的健康,除了你自己,别人是“不负责”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