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者养神,君子养德,神德交养,人间值得

 HNYZL 2019-03-30

最近因为一直在写《管子》的内容,放松下来的时候翻翻《庄子》、《列子》,给自己换换脑子。这两本书真的很适合放松的时候翻一番,很多故事很有意思,很有想象力,很开脑洞。紧绷的脑子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了,还别有一番滋味。

今天我们分享一段《列子》的内容吧。

智者养神,君子养德,神德交养,人间值得

有人说,人的痛苦来自于求之既不可得,却之亦不可免。

就是说求之不能得,而一旦拥有了,又被束缚,也是一种痛苦,也不能免。

人生四求与人生四怕

《列子·杨朱》

杨朱曰:“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谓之遁民也。可杀可活,制命在外。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此之谓顺民也。天下无对,制命在内。

我们简单翻译一下:

杨朱说:“百姓们得不到休息,是为了四件事的缘故:一是为了长寿,二是为了名声,三是为了地位,四是为了财货。有了这四件事,便害怕鬼神,害怕别人,害怕威势,害怕刑罚,这叫做逃避自然的人。这种人可以被杀死,可以活下去,控制生命的力量在自身之外。不违背天命,为什么要羡慕长寿?不重视尊贵,为什么要羡慕名声?不求取权势,为什么要羡慕地位?不贪求富裕,为什么要羡慕财货?这叫做顺应自然的人。这种人天下没有敌手,控制生命的力量在自身之内。

我们很多人知道杨朱是被孟子骂的,《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

杨朱最著名的言论莫过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我们一般根据孟子的理解,就是自私,不愿意用自己的一根毫毛而利天下。我们先不对这个下结论,先往下看。

杨朱其实属于道家,很多人喜欢老庄,而讨厌杨朱,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孟子这一骂。

这一段话意思很简单,人之所以劳苦的原因就是:长寿、暴得大名、谋取高位、发财。

这些年,很多人注重养生,这是好事,本身的目的也在于减少痛苦,但是如果为了养生、延长寿命,疯狂的吃那些有的、没的的保健品,那就是病态了。而四怕是:害怕鬼神、害怕别人对自己不利、惧怕权势,惧怕刑罚。

这四求、四惧基本就把人生之苦的来源说明白了。但是我们汲汲以求就一定能得到吗?

其实,有时候越想追求越不可得,为什么?因为你的心已经被欲望控制了?心被欲望控制就不可能再去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办。这里杨朱说的就是可杀可活,制命在外。就是你的命运的主宰权已经不属于你了。会被这些东西牵着走。

杨朱也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案,就是不逆命、不矜贵、不要势、不贪富。很多人说,那没有这些追求,人不就成了行尸走肉了吗?

我们很多时候,总是愁眉苦脸,不管见谁都是一肚子气,看到比自己好的,攀比,气人有,看到比自己差的,笑人无,心说人家不开窍,活该一辈子吃苦。呵呵,这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

我一直很不喜欢压力才进步的动力这句话,为什么?因为人在压力的情况下,基本都会动作变形,心智扭曲

一旦变形,不尊重其本身的规律去思考。就是我一直说的诚实的思考,就是去除掉恐惧、害怕和自己的利益之后的,回归到本质的思考,才会真正有价值。

《庄子·田子方》里就讲了列子射箭的故事: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这一段就不逐字翻译了。就是说列子是个射箭高手,百发百中,就是射箭的时候在他胳膊肘上方上一杯水,列子还能保持正常,依然百发百中。伯昏无人问列子敢不敢到在一块悬崖上晃晃悠悠的石头上,还能这样百发百中吗?我们的得道高人列子表现怎么样呢?趴在地上,汗直接留到脚底板了。这时候伯昏无人告诉列子:至人能够做到上可探测青天,下可潜察黄泉,纵放自如于四面八方,而神情没有变化。

列子做不到的,我们更做不到。这里讲列子的故事,就是想说,压力会导致人的动作产生、思想产生极大的变形,根本也不可能再真正静下心来客观、公正的思考。

其实,处理压力的问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不断的压力训练,让我们能够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但是,如果一旦突破那个阚值,你会崩溃的更彻底。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真正的把这些东西放下,不被名利所扰,不为得失所犹的时候,你才能从容的面对这些压力。

如果你觉得做什么都不顺,或者什么都做不好的时候,先从欲望的角度去分析,估计你能在:利益、面子、恐惧这些东西里找到答案。我建议对自己训练的顺序是:先放下面子,再放下本能的恐惧,然后再放下利益

杨朱的人生算数

杨朱曰:“百年,寿之大齐。得百年者,千无一焉。设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几居其半矣。夜眠之所弭,昼觉之所遣,又几居其半矣。痛疾哀苦,亡失忧惧,又几居其半矣。量十数年之中,逌然而自得,亡介焉之虑者,亦亡一时之中尔。则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而美厚复不可常厌足,声色不可常玩闻。乃复为刑赏之所禁劝,名法之所进退;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誉,规死后之余荣;偊々尔慎耳目之观听,惜身意之是非;徒失当年之至乐,不能自肆于一时。重囚累梏,何以异哉?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当身之娱,非所去也,故不为名所劝。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也,故不为刑所及。名誉先后,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翻译一下:

杨朱说:“一百岁,是寿命的极限。能活到一百岁的,一千人中难有一人。即使有一人,他在孩童与衰老糊涂的时间,几乎占去了一半时间。再去掉夜间睡眠的时间,去掉白天休息的时间,又几乎占去了一半。加上疾病痛苦、失意优愁,又几乎占去了一半。估计剩下的十多年中,舒适自得,没有丝毫顾虑的时间,也没有其中的一半。那么人生在世又为了什么呢?有什么快乐呢?为了味美丰富的食物吧,为了悦耳的音乐与悦目的女色吧,可是味美丰富的食物并不能经常得到满足,悦耳的音乐与悦目的女色也不能经常听得到与玩得到。再加上要被刑罚所禁止,被赏赐所规劝,被名誉所推进,被法网所阻遏,惶恐不安地去竞争一时的虚伪声誉,以图死后所留下的荣耀,孤独谨慎地去选择耳朵可以听的东西与眼睛可以看的东西,爱惜身体与意念的是与非,白白地丧失了当时最高的快乐,不能自由自在地活一段时间,这与罪恶深重的囚犯所关押的一层又一层的牢笼又有什么区别呢?上古的人懂得出生是暂时的到来,懂得死亡是暂时的离去,因而随心所欲地行动,不违背自然的喜好,不减少今生的娱乐,所以不被名誉所规劝,顺从自然本性去游玩,不违背万物的喜好,不博取死后的名誉,所以不被刑罚所牵连。名誉的先后,寿命的长短,都不是他们所考虑的。”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成功的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这话一听起来确实很让人有些兴奋,能调动人的荷尔蒙。但是,为什么这样呢?因为绝大部分人做不到。

其实,很多人,也尝试过自律,而且可能还是很严苛的自律,但是,为什么坚持不下去?因为一旦遭受一点点挫折,或者即使没有挫折,只是和自己的预想有差距,很多人就崩溃了。为什么?因为你把真正重要的精力、能量用在了让自己保持自律上,哪还有精力、能量去认真的思考,去按其本来的规律做事。

真正的自律不是苦,苦是在你看来是苦,而在真正成功的人那里是乐。他能获得沉浸其中的乐趣。而且,成功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目标。

很多朋友跟我说,他做的事一定能成,我说为什么?说:我比别人有资源,比别人有能力,比别人勤奋,别人都能成,我为什么就不能成?

如果是关系比较好的朋友,我一般会直接说:当你说出一定能成的时候,这事90%就成不了了。原因就是,你已经自己给自己洗脑了,没办法再去看清楚真相,意思不到风险在哪了。人有时候太相信自己的努力、太相信所谓的关系、资源,就是不相信最本质的规律,不相信天时。

绝大多数成功都是偶然,是没办法复制的。是很多机缘巧合在一起实现的,不是哪几项因素就能决定的。而且真正起决定性的因素,一般你看不到。因为,你已经被自己蒙蔽了。

其实养生没错,而且很有必要,但是养生的前提是先要养好神,神不得养,身也不可能养不好,人为什么要修德立身,德是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这之后,你才会发现,人生真正的乐趣是什么,而成功只是副产品,因为成功是别人眼里的东西,对于当事人而言,成功是自己知道了自己的快乐。这里的成功,并不是位高权重、身价不菲,而是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智者养神,愚者养身,神德交养,人间值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