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的众多古镇中,濯水古镇的名气并不是很高,但掩藏在武陵山中的这座土家小镇,确是最能让人一见钟情的。 濯水古镇很安静,它没有其他古镇那般游人如织的喧闹,和身旁流淌了上千年的阿蓬江一样,静得通透。 濯水古镇也很丰富,深藏的历史光影、老街上的建筑和飘逸于此的生活气息,又为这里留下了太多值得品味的痕迹,静谧的背后从来不缺少精彩。 流经古镇的阿蓬江是一条自东向西倒流的河,这条奇特的河流和乌江、酉水一起构成了连通山下和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也为濯水赋予了独特的基因。 兴起于唐朝的濯水古镇,若要追溯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那时这里已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而濯水古镇的商贸历史起于唐末宋初,距今已有1000年以上。 濯水古镇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驿站和商埠,兴起于唐、兴盛于宋,尤其是到了清代后期,这里成了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一时间商贾云集,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 小镇的工商业发展最早起于秦朝初期,为秦始皇提供大量水银的中国最早女企业家巴寡妇清,就在这一代从事丹砂开采和提炼。 明清时代最为繁荣,随着“茂生园”、“宜宾栈”、“光顺号”、“同顺治”等商号和多个染坊、酿坊、刺绣坊等手工业作坊的出现,上海、宁波、厦门、广州、南京、武汉等地的客商被纷纷吸引来此。 久盛必有衰,1956年开始,由于种种原因,古镇的商贸逐渐萎缩,曾经喧嚣无比的商贸重镇,瞬间便归于平静。 一代名镇的历史尘封已久,但千年水乡的味道并未消散。如今,踏入古镇老街,沿着长约1000米,宽约4、5米的青石板路行走,古镇的霸气和财气展现无余。 木质结构的阁楼工艺精湛、造型别致,武陵山独特的土家吊脚楼和徽派风格的大院在这里完美地融合,既散发出纯正的生活气息,又透着浓郁的商业味道。 盐行、客栈、布店、烟馆、粮铺、票号一应俱全,虽然这些商铺失去了往日的功能,但那些尘封的往事和繁华的场面依然被生活在古镇上的人们津津乐道。 在濯水镇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樊家的锭子,汪家的银子、龚家的杆子、余家的顶子”,锭子是指拳头的意思,杆子是枪的意思,这句话概括了濯水四大家族的特点。 樊家有一位身手不凡的武夫,爱打抱不平,行侠仗义,为镇上百姓所爱戴。汪氏人才辈出,其中汪本善为濯水第一个大学生、中科院研究员,著名的有机地球化学家。 龚氏组建濯河坝袍哥会,维持地方秩序,为商队做保镖,维护古商道运输安全。余氏的余公安中进士,皇帝赐顶戴花翎,夫人赐凤冠霞帔,十二面寿屏,现存赐匾一块。 走进濯水,让你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座风雨廊桥,桥长600米,比加拿大全长391米的哈特兰德廊桥还长200余米,是世界上最长的纯木榫卯结构的人行廊桥,誉为天下第一人行廊桥。 现在,当地又把濯水古镇恢复重建,重新打造,从保护的角度尽量去还原历史,如今,沉寂已久的古镇又逐渐人气渐望,四面八方的游客云集于此,领略古镇风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