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女子衣橱里必备的华服

 思明居士 2019-03-30

现代女子衣橱里各式T恤、外套、裤子、小裙子等等可谓应接不暇,那古代女子衣橱里的衣物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层层裹束的深衣

一日谈 | 古代女子衣橱里必备的华服

穿曲裾深衣的战国妇女

春秋战国时期,深衣的流行把服饰定格为两大款式:一种是上衣下裳分开来,另一种是上衣下裳连在一起。

据《礼记·深衣》记载,深衣长度齐脚踝,以不露体肤、不拖地为宜,所以深衣的特点就是“续衽钩边”。

“续衽”指将衣襟接长成为一个三角的形状,穿着时将三角的长衣襟绕到背后,以免露出里面的衣服。

“钩边”则指衣襟边缘的装饰,深衣用不同色彩的锦来做领子、袖口、衣襟、衣裾的边缘,这就是所谓的“衣作绣,锦作缘”。

与男子一样,深衣也是古代女子的心头好,腰肢柔软纤细的姑娘们穿上层层包裹的深衣,更显得曲线玲珑有致。

一日谈 | 古代女子衣橱里必备的华服

穿绕襟深衣的西汉妇女

汉朝时,女子深衣的款式有了明显的变化。爱美的姑娘们会把衣襟接得很长,穿时在身上缠绕数道,再用带子系好,这样每道花边都露在外面,一层层看起来别致又优雅。

之后,随着内衣、裤装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用一层层长长的衣襟裹住身体,由此裙裾慢慢变了样,还有了装饰。裙裾装饰上广下狭,形似倒三角,又像燕尾,带有这种装饰的深衣被称为“袿(guī)衣”。

穿着袿衣的女子,袅袅婷婷地走来,微风吹拂,层层袿饰随风飘动,摇曳生姿,给人飘飘欲仙之感。

后来,不知哪位女子又在胳臂处搭了一条飘带,这就是被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称为“蜚襳(xiān)垂髾(shāo)”的深衣款式。襳便是指飘带,髾便是指那些形如燕尾的装饰。

东晋画家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描画出了宽衣博带、飘飘而至的女神,这画中女神之衣就是当时深受贵妇们喜爱的蜚襳垂髾。

南朝文学家沈约在《会圃临春风》一诗中还有关于这款深衣的描写:“开燕裾,吹赵带。赵带飞参差,燕裾合且离。”(赵带,泛指女子身上的各式飘带)这又是怎样的超尘出世、仙气飘飘啊!

一日谈 | 古代女子衣橱里必备的华服

穿蜚襳垂髾的女子

(二)从开放复归保守的衫

一日谈 | 古代女子衣橱里必备的华服

穿对襟大袖透明衫的唐代女子

衫出现在东汉末年,最初是深受男子喜爱的夏服,女子一般不着衫,因为衫是对襟的衣服,且宽松肥大,很容易暴露颈项和胸口的肌肤。

但是到了唐代,衫却成了女子们衣橱里必不可少的衣服。在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的朝代里,女子们也不再过分拘泥于礼法制度,于是她们也像竹林七贤那样有了“袒胸之态”。

唐高宗李治为政时,女子服饰的领口和裙腰就已经开始慢慢地往下移了,尤其是武则天当政时期,上襦领子开得很低,领口很大,一种新兴的服饰——大袖衫也很快流行开了。

大袖衫用薄纱制成,衣袖非常大,宽约1.3米,故而得名。

一日谈 | 古代女子衣橱里必备的华服

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几位贵族女子便是穿着近乎透明的大袖衫,内里穿抹胸或不穿内衣,直接配以长裙,这种以轻纱蔽体的开放程度真是前所未有的!“绮罗纤缕见肌肤”“粉胸半掩疑晴雪”便是对女子着大袖衫的描述。领口的袒露充分展现了女性的美丽,充满了明朗开放的时代气息。

到了宋代,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女子们的穿衣风格趋向拘谨和保守。这时的女子虽还穿衫,但往往在衫的外面再加一层衬衣,有时甚至直接在衫子里面缀上衬里,成为“夹衫”的样式。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蝶恋花》里这样写道:“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句中“缕”应为“镂”)词中不但提到“夹衫”,还提及“金镂缝”这样的制作工艺。

大袖衫的袖子很宽,当布料不够宽时,便需用两块布拼接,这样袖身上会有接缝。为了美观,古人便用一条狭窄的花边镶嵌,这条花边用镂金(用金箔刻成的图案)制成,因此叫“金镂缝”。

一日谈 | 古代女子衣橱里必备的华服

宋代时,一种名为“褙子”的衫子也广受欢迎。褙子形似大袖衫,直领对襟,两腋开衩,衣长过膝,但它的衣袖不再肥大宽博,而是贴合胳臂剪裁,穿起来简单舒适,看起来也干练利落。

褙子可以罩在襦袄外,也可以穿在大袖里,它不分贵贱,无论是皇妃贵族还是民女歌妓,都可凭自己的喜好来穿。

或许正是因为褙子这种淳朴简约的特点,以至于到了相隔几百年后的明代,它仍然活跃于女人们的日常装扮中,成为衣柜中必不可少的一件衣服。

(三)短打扮也很惊艳——襦袄

汉代乐府诗《陌上桑》里有一位正在采桑的姑娘秦罗敷,她“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

这个姑娘面容姣好,穿着也很时尚,所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zī)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qiào)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文中罗敷所穿的“襦”就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款短衣,不论贵族女子还是劳动妇女都可以穿。不同的是,贵族女子在会客、宴会时一般穿长衣,平时家居时可以穿襦;而为了方便劳作,劳动妇女则一年四季都会穿襦。

襦又被称为“腰襦”,长度一般到腰间。古人十分注重搭配,上襦下裙时,通常将上襦束在裙内。搭配长裤时,通常用襦的下摆挡住裤腰,所以襦的长度会根据个人需要而调整。

襦有单衣和夹衣之分,单衣是春夏款,夹衣里有丝绵的为秋冬款。至于襦的质地和装饰,全凭个人的经济能力和爱好。

华美的丝绸上有点缀也罢无点缀也好,轻滑亮丽、色彩柔和的腰襦都能衬托出女子的绰约风姿!虽不知道千百年前采桑劳作的佳人到底有多美,但看看古人留下的画作,我们或许可以畅想一番!

“短而施腰”谓之短襦,在短襦的基础上又衍变出一种新的短衣款式,就是我们常说的“袄”了,所以袄最初也叫“襦袄”。

随着袄的普及,襦和袄逐渐分离,有了明确划分,长及腰的短衣仍被称作“襦”,长度介于襦和袍之间的被称作“袄”。

袄多为秋冬之服,内缀衬里的为“夹袄”,纳有絮绵的称为“绵袄”,后来随着棉花的广泛种植,绵袄逐渐被棉袄替代。

一日谈 | 古代女子衣橱里必备的华服

穿袄的清末女子

明清时,女子普遍穿袄,在明清时期的笔记、小说、戏文中均可见到记载。比如,《牡丹亭》第二十七出就有“红裙绿袄,环佩玎珰”等关于女子着袄的描写。

(四)内外皆可穿的T恤——半袖

半袖,顾名思义,即为一半的袖子。古人与今人一样都有短袖衣,但不同的是他们的半袖一般穿在长袖外。

在汉代时,半袖被称为“绣䘿(jié)”,款式多为大襟交领,衣长到胯部,袖口比较宽。

《东观汉记》中记载有些将军穿着绣䘿这种女人的衣服,在长安城招摇过市,引起市民们的讥笑。这说明在两汉交替时,绣䘿穿着者多为女子,男子穿绣䘿被时人认为是不合时宜的。

魏晋南北朝时,男子穿半袖的较多。据《晋书》记载,魏明帝曹睿曾经穿着“缥纨半袖”会见臣子杨阜(fù)。杨阜见到皇帝的穿着,直谏说:“此礼何法服邪!”皇帝自觉理亏,尴尬不语,以后会见杨阜时必穿朝服。

其实杨阜并不是不赞成皇帝穿半袖,而是不赞成皇帝所穿之衣的颜色,因为古人认为“夫缥(青白色,淡青) ,非礼之色”。不过,由此可见在魏晋之时半袖已经很流行了,连皇帝都喜欢半袖,甚至还穿着会见宾客。

一日谈 | 古代女子衣橱里必备的华服

唐代半臂

隋唐时,女子穿半袖者日益增多,这时半袖改称为“半臂”,可外穿也可内穿。唐代半臂多用织法细密、质地厚实的织锦制成,所以有一定的御寒功能。

后来除少数使用织锦外,大部分为绫绢制成,里面还会加绵絮,由此半臂成为真正的御寒之衣。宋代诗人陆游《微雨》诗云:“呼童取半臂,吾欲傍阶行。”微雨过后,诗人顿生凉意,于是唤童子取来半臂穿上,自己还要去散步呢。

知识小讲堂:

织锦:用彩色的金缕线织成的各种花纹织品,是中国古代技术水平最高的丝织物。

绫绢:两类真丝织物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

(五)宽松袍服的前世今生

在袍服流行之前,曲裾深衣和直裾襜褕是女子日常的服饰之一,而袍只是穿在里面且纳丝绵的内衣。

魏晋以后,袍服逐渐可以外穿,人们制作袍服也更加讲究了,不仅在领、袖、襟等部位镶边,还在其上绣制花纹。

久而久之,袍服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成了必不可少的礼服, 《后汉书·舆服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公主、贵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锦绮罗毂缯,采十二色重缘袍。”可见当时对袍服穿着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

当然,穿袍不是贵族的专利,普通女子结婚时也可穿上美丽的袍服嫁衣。

一日谈 | 古代女子衣橱里必备的华服

清代旗袍

古代袍服穿着方便且美观,男女皆宜,这促进了袍服样式的发展变化。

而每个朝代的袍服几乎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汉代袍服袖子宽大;隋唐袍服效仿胡人的便捷窄袖,衣领也变成了圆领;宋代袍服在圆领里还加了衬领……

清朝时,女子们所穿的旗装便是袍服的一种,这种衣服长袍直身、宽襟、大袖、左右开衩,上面绣的花鸟鱼虫精致细腻。清朝统治者最初强令汉人男子“剪辫易服”以巩固政权,但奇怪的是旗装未经强制便悄悄占据了女子服饰的主流。

一日谈 | 古代女子衣橱里必备的华服

穿旗袍的民国女子

旗装发展到民国时期,袍袖缩小、袍长缩短、腰身收紧,成为风靡世界的旗袍。旗袍贴合身体曲线,更能突出女性玲珑有致的身段,即使是现在,也深受女子们的青睐。

古代女子衣橱里的服饰介绍差不多到这里就结束了,更多古代服饰文化内容我们下一期见。

注:本文转改自《中国服饰研究》,正本深入浅出,推荐各位同好阅读。如有侵权,联则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