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五月英伦自由行之29-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上)

 hsgzlgg 2019-03-30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简称V&A博物馆,V&A是Victoria与 Albert的简称,也就是英国历史上伟大的君主之一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夫婿艾伯特亲王。18岁登基的维多利亚原本打算效仿伊丽莎白一世,终身不嫁。然而在遇到她的表弟Albert之后便一见钟情、坠入情网。Albert亲王学识渊博、举止优雅,精通音乐、艺术、建筑与击剑,被称为“行走的百科全书”。这位睿智的亲王尽量不去干预国会,他将全部心血与热情倾注在了文化与艺术上。

      1837年,当时的英国政府在伦敦成立了一个设计学院。学院里只有一批数量不多的教学收藏品——包括当代装饰艺术作品和一些历史上有名的雕塑以及绘画的复制品。艾伯特亲王在这里亲自筹办了1851年在伦敦召开的第一届万国博览会获得空前的成功,其收入建成了三座博物馆,其中包括这座博物馆,并更名为Museum of Manufactures,用来陈列购自博览会的优秀作品和当代名师的杰出设计。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刻意经营,成为装饰艺术的权威,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陆续成立的博物馆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从展览路的西门进去是北区最古老的部分。 

       这些红砖楼建于1857-1869年,由英国建筑家Francis Fowke(1823-1865)设计,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四面建筑围合起来形成一个方庭,中间还有个椭圆形的池塘,如今成为参观者休憩的主要场所。




明快的现代化设计。





       北侧建筑是当时的主楼,上方三角楣中的马赛克图案为Godfrey Sykes(1824-1866)设计,表现了维多利亚女王出席首届万国博览会的盛况。


这是当时的主入口。

立柱上精美的浮雕。

       两扇铜门上刻着六位不同领域的欧洲代表人物:右边是建筑家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1444-1514)、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和画家提香。

左边是化学家戴维(Humphry Davy,1778-1829)、天文学家牛顿、机械学家瓦特(James Watt,1736-1819)。

      克伦威尔路的南门,是Aston Webb设计的新主入口。1899年,维多利亚女王亲自出席了南部新展馆的奠基典礼,并正式将更名为V&A博物馆。可惜女王没能等到新区落成便驾崩了,她的儿子爱德华七世国王参加了1909年的新馆落成典礼。

维多利亚女王雕像

艾伯特亲王雕像


       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陈列的展品从0层到六楼,由五个主要主题组织:亚洲、欧洲、材料与技术、现代与展览,共146个展览厅室,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家具、时装、珠宝、陶瓷、玻璃、制品、银器以及建筑。展览品以欧洲展品居多,但也有中国、日本、印度和伊斯兰艺术和设计的展品展示。博物馆的收藏品并不以“古老”或者“珍稀”等传统的标准来进行收藏,而是强调社会意义、生活和装饰意义。

入口大厅

吊灯

        著名美国玻璃雕塑师和企业家戴尔.奇胡利的作品,美国西雅图有一个奇胡利玻璃艺术园。






第一层

多萝西和米迦勒欣策雕塑画廊(21-24室)

       所陈列的雕塑大部分是复制品,真品在卢浮宫等博物馆见过。











《持三叉戟的海神和特里同》

       波塞顿是克洛诺斯与瑞亚之子,宙斯之兄。与泰坦神的泰坦之战结束之后,抽签掌管大海,波塞顿成为伟大而威严的海神,波塞顿经常手持三叉戟,这成了他的标志。特里同(Triton):波塞冬和安菲特里忒之子,手拿个大海螺半人半鱼。

另外一个展室也有这尊雕塑,但没有三叉戟。

阿尔弗雷德·德鲁里《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1897年

       这尊半身像的模特是格雷西·唐卡斯特,她是德鲁里一个朋友的女儿。贝尼迪克特·雷德认为这尊半身像本身就是19世纪晚期英国运动的“主要标志”之一,被称为“新雕塑”。

詹姆斯·斯塔斯·福布斯《农妇哺乳婴儿 ,Peasant woman nursing a baby》,1873年

       一个农妇坐在一个翻过来的篮子上,头上戴着一个简单的头枕,她正准备给一个戴着长袍和帽子的开口儿童哺乳。


约瑟夫·诺勒肯斯《戴安娜Diana》,1778年



      约翰·米歇尔·瑞斯布拉克(John Michael Rysbrack,1694-1770年)佛兰德(比利时)雕塑家,巴洛克风格,当时伦敦最知名的雕塑家之一。

约翰·迈克尔·瑞斯布拉克《雷神,Thuner 》,1728年

       图恩是撒克逊神话中最强大的雷神,头戴王冠的神也具有政治意义,象征了传统英国身份中的自由。该雕塑原置放于露天祭坛,是7个系列雕塑之一(雷神代表星期四,Thursday)。


约翰·米歇尔·瑞斯布拉克《逊纳神,Sunna》,波特兰石,1728年

       每个撒克逊神传统上都与一周中的一天联系在一起,而逊纳神则代表星期天。她的头转向左边,双手拿着一个轮子。


《懒汉》



不少罗丹的作品。

罗丹《回头的浪子》

       浪子是《圣经·路加福音》中的人物,他荡尽了所有的财产后忏悔回家,受到宽宥。罗丹塑的是《圣经》里的浪子,也是他唯一的儿子奥古斯特,并且特选了奥古斯特为模特儿。他跪在大地上,两臂向上直伸,头仰着,仿佛在向上天求祈、呼唤、质问。

       由于罗丹埋头艺术,长期忽视小奥古斯特,随后,他把孩子带进他的工作室,希望儿子能像他一样成为一个热爱艺术的人.然而,小奥古斯特对艺术并不感兴趣,尤其是父亲的严厉要求常常使小奥古斯特只有走出工作室才会感到快乐。小奥古斯特变成了一个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年轻人。他继承了他父亲的反叛、倔强的性格,然而却没长成一个像父亲一样的巨人,他甚至连普通的生活技能都没有,而只会借着父亲的盛名换取堕落放纵的生活。这件作品凝聚着一个父亲深沉的爱,显露出罗丹深深埋藏而难为人知的隐隐的伤痛。


罗丹《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罗丹依据真实人物塑造的男子裸体雕塑,手法写实,以“青铜时代”为题,与石器时代、黑铁时代的说法类似,象征人类的启蒙时代。他左手握拳,右手扶头,面孔昂起作思索状。右腿微微起步,似乎还不敢迈步,只能轻轻地踮起脚,作出欲迈步的恣态。他的眼睛似乎带着朦胧的睡意,然而他的身体是伸展的。整个雕塑充满了青春活力,如罗丹所说的“缓慢地从深深的梦乡里苏醒”,意味着人类刚从蒙味、野蛮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逐渐具有清醒的意识,即将进入文明智慧时期。


罗丹《奥维德变形,Metamorphosis of Ovid》,1900年

       这一组与地狱之门(青铜门和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的门,罗丹于1880年被要求设计)相连,它垂直地出现在右上角。这两位女性拥抱的人物没有具体的故事,而是唤起了奥维德的精神,奥维德是罗丹最喜爱的作家。


《公爵夫人,The Duchesse de Choiseul》,1908年

       Choiseul公爵夫人成了罗丹的密友。这件半身像有一种不拘小节的神态,源于他们的关系,事实上这是一项研究而不是一个正式的委托。


《女人的躯干,Torso of a woman》,1914年

       躯干的截断使其更抽象,更不自然。罗丹把躯干放在一个古典风格的基座上,邀请观众把青铜看作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来欣赏,就像古希腊的花瓶一样。


《艾里斯之头,Head of Iris》,1908年

       这是《蹲着的女人》的放大版,罗丹的《艾里斯之头》和《蹲着的女人》一样,对20世纪后期的雕刻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伊芙·费尔法克斯小姐,Miss Eve Fairfax》,1904年

       从1900年起,罗丹经常收到在政治和艺术界很突出的男女肖像半身像的委托。这幅肖像画是由后来的格里姆索普勋爵欧内斯特·贝克特委托创作的,格里姆索普勋爵是由英国雕塑家约翰·特威德介绍给罗丹的,他成为罗丹在英国最早的崇拜者之一。伊芙·费尔法克斯(1871-1978)曾与贝克特短暂订婚,1901-1909年间她曾多次代表罗丹。这种青铜似乎是用粘土或灰泥铸成的。罗丹给伊芙·费尔法克斯的大理石版现在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美术馆展出。


《西布莉,Cybele》,1904年

       古希腊的地球女神,这是罗丹一生中唯一铸造的青铜。它是专门为1914年在伦敦格罗夫纳宫举办的法国当代艺术展览而制作的。


《堕落的盎格鲁,The Fallen Ange》,1895年

       有翅膀的盎格鲁倒在地上,被第二个裸体的女人抱着。幻象带着破碎的翅膀坠落,大地接纳了他


《蹲着的妇人(Crouching woman)》,青铜雕像,制作于1891年,法国。

       罗丹早期作品更注重解剖学上的现实主义,但到了1890年代,他的作品采取了更多概念性方法,使其生动且富于内在的精神气息。这个雕像包含几个不同的部分—头、四肢和躯干,然后组装在一起。

      这个雕像与罗丹准备创作彩虹女神伊里斯有关,她是众神的信使,罗丹准备将之作为1891年接手的维克多·雨果第二个纪念碑的方案,最后没有采用。

《法兰西,La France》,青铜雕像,约制作于1904年,法国。

      这件雕塑源于天才女雕刻家卡蜜儿·克劳戴尔的一幅肖像画,她是罗丹的学生和情人。然而,这是在他们分手几年之后做的,容貌与罗丹的另一个模特儿马里亚纳.拉塞尔相混。这件头像的制作经过了不同阶段,最后在 1912年以标题“法兰西”公布于世,法国将之送给美国,成为纽约塞缪尔·德.尚普兰纪念碑的组成部分。


《施洗者约翰,St John the Baptist》,1881年

      圣施洗约翰是罗丹的第二个大形铜雕像,开始于1878年,其头部曾单独在1879年巴黎沙龙展出,紧随其后的1880年完成了整个作品的石膏雕像,再下一年完成了青铜作品。1884年被法国政府收购,放置在巴黎的卢森堡花园。这是罗丹第一件进入英国公众收藏的作品。因此,施洗者圣约翰成为罗丁对20世纪早期雕塑的主要影响的官方象征。

       雕刻家用一意大利农民作模特(头部除外),一格外坚实有力的手法,塑造了在沙漠中徒步跋涉、不畏艰险、随时随地传播“福音”的使徒形象。此雕塑深入人物的内在情感,表现了使徒约翰的坚强意志与性格。通过面部表情,可以看出约翰具有坚定安详的眼神,他仰起头来,微张着口,右臂伸出,手指着上天,似乎正在一边步行一边宣讲教义。那迈开的阔步,不是刹那间的凝固动作,却是在静止的雕刻中表现出连续的步伐。他采用了全裸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这一题材;更重要的是,雕刻家不仅追求“外在的真实”,而且极力探索和表达“内在的真实”。这虽然是宗教人物的形象,但丝毫没有神秘的宗教色彩。据说罗丹使用一位具有村野气的意大利人做模特,力求在一个普通劳动人民的形象中,表现那长途跋涉者的坚强毅力。在构思中可以使我们体会到作者本人的情感,即在混乱的现实生活中,渴望真理与光明。

     《内心的声音(缪斯),Inner Voice (The Muse)》,1896年

       这是1886年为作家雨果在巴黎的纪念碑设计的两个缪斯之一。我的身材代表着‘沉思’。这就是为什么它既没有胳膊可以行动,也没有腿可以行走的原因。


《巴尔扎克,Balzac》,1891年

       巴尔扎克死了40多年。罗丹试图通过研究作家的生活和游览他曾经居住过的地区来克服这一困难,以便研究当地的面部类型。根据1822年左右巴尔扎克的肖像,罗丹决定把巴尔扎克描绘成一个比他实际年龄大,相当憔悴的人,穿着一件宽松的长袍。


《丘比特与普赛克Cupid and Psyche》,1898年

《年轻的母亲The Young Mother》,1885年(右)

这种石膏也被称为“洞穴中的年轻母亲”。

《绝望Despair》,1889年

这种不寻常的绝望描绘打破了一个更传统的形象,一个绝望的形象。

       1890年,罗丹制作了四到五件与地狱之门相关的绝望主题雕塑,《绝望》和《年轻母亲》有可能是最初的粘土素描中的角色。


《特洛伊的海伦》

       特洛伊战争是以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Helen)为起因,以阿伽门农(Agamemnon)及阿喀琉斯(Achilles)为首的希腊军进攻帕里斯及赫克托尔为首的特洛伊城的十年攻城战。

     

《母爱》,大理石,制作于1837年,英国。

      作者:爱德华·霍奇斯贝利是英国雕塑家和设计师。他雕塑了特拉法加广场纳尔逊纪念碑的纳尔逊雕像,伦敦地标大理石拱门的部分雕塑,白金汉宫外部的一些雕塑和圣保罗大教堂及威斯敏斯特教堂许多纪念碑……。使他名声鹤起的作品是“夏娃在喷泉”, 1818年首次在皇家艺术学会展出。

      这座雕像的母亲和孩子颇具古典女神和小天使的形象。


《珀尔修斯与半人马》

       珀尔修斯是暴虐的国王波吕得克忒斯之子。得到了在雅典娜和赫尔墨斯的帮助,并拿着雅典娜之盾杀死了美杜莎,并将美杜莎的头献给了雅典娜。


Aimé Jules Dalou 《酒神Bacchanal 》,1879年

石膏浮雕,圆形;一个萨蒂尔,两个酒神和一个单身狂欢。


《阿喀琉斯之踵》

       阿喀琉斯,是凡人珀琉斯和美貌仙女忒提斯的宝贝儿子。忒提斯为了让儿子炼成“金钟罩”,在他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进冥河,遗憾的是,乖儿被母亲捏住的脚后跟却不慎露在水外,全身留下了惟一一处“死穴”。后来,阿喀琉斯被帕里斯一箭射中了脚踝而死去。后人常以“阿喀琉斯之踵”譬喻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是再强大的英雄,他也有致命的死穴或软肋。

《打败牛头人弥诺陶的忒修斯》


《聆听亚当私语的夏娃》


《罗得的妻子》

      天使告诉罗得一家,上帝打算毁灭两个“罪恶的城市”所多玛与蛾摩拉,让他们一家逃离,途中不得停留或者回头观看。罗得的妻子没有遵从天使的嘱咐,逃跑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立即变成了一根盐柱。

       这件作品描述了罗得的妻子回头一瞥的那一瞬间。


《维纳斯与阿多尼斯》,椴木,1750年

很多块木头组合而成。

       阿多尼斯的母亲密耳拉为命运所嘲弄,爱上了自己的父亲、乱伦怀孕,终因羞愧而死变成一棵没药树,不久树身爆裂,生下了阿多尼斯,这位美貌绝伦的阿多尼斯又为维纳斯所钟爱,但因母亲乱伦而生的阿多尼斯决心拒绝一切爱情,维纳斯竭尽全力向他求爱终不如愿,施人类以爱的爱神自己却得不到爱。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天神普罗米修斯盗来火种送给人类,激怒了众神之主宙斯。宙斯命令威力神和火神将普罗米修斯钉在高加索的悬崖上,暴露在雨雪风霜和烈日炙烤之中,以警告他以后不要再对人类滥施同情。火神赫准斯托斯很同情普罗米修斯,但他无力反抗宙斯的命令,在威力神和暴力神的监督和催促下,将普罗米修斯牢牢地钉在了悬崖上。


《真实与谎言》“真理”正撕碎“谎言“的舌头并揭露出其毒蛇的尾巴。


《勇敢与懦弱》

       经过长时间的选择,鲜为人知的雕塑家阿尔弗雷德·史蒂文斯被授予制作威灵顿公爵(the Duke of Wellington)的一座纪念碑。1857年他做出了这个纪念碑的模型,这件雕塑及其它的同伴“真理和谎言”全尺寸的青铜雕像是圣保罗大教堂惠灵顿纪念碑的组成部分。

      整个纪念碑由置放棺材的凯旋门和斜倚的惠灵顿的雕像组成,“真理和谬误”与“勇敢与懦弱”青铜雕像放在两侧。纪念碑直到1912年才完成,这时雕刻家已死去近40年了。 

      这个纪念碑的两组雕像对新雕塑运动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Monument to Emily Georgiana 纪念碑》

       Emily Georgiana(1846-1932)出身英国贵族,她有9个兄弟姐妹,她的父亲是王室贵族(William Craven, 2nd Earl of Craven ),他的母亲也是王室贵族。

       塑像后面是约瑟夫·诺勒肯斯《Woman with a book有书的女人》,1800年

       赤陶素描模特,站着的女人左手拿着一本书。她倚靠在一个台座上或是一根断了的柱子上。


约翰·吉布森《潘多拉,Pandora》,1856年

       宙斯为人类打造的第一个女人。维纳斯送上了绝世美貌,阿波罗送上了悦耳声音,雅典娜送上了纺线技能……宙斯为她取名:“Pandora(潘多拉)”,希腊语意为“拥有一切的女人”。

       为了报复普罗米修斯给人类送火种,宙斯把潘多拉嫁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厄毗米修斯,并送一个嫁妆盒。一天,潘多拉无意中打开盒子,一股黑烟从中窜出并迅速弥漫了整个天空。这些黑烟就是宙斯为了折磨人类而放进盒子里的疾病、奸淫、偷盗、嫉妒、贪婪与灾难等。人类从此再没了安宁之日。潘多拉迅速盖上了盒盖。而留在其中的正是智慧女神雅典娜放在盒底的“希望”。让人类在经历苦难的同时仍然心怀希望……

《克丽泰》

       亦译作克吕提厄:古罗马神话中的海仙女,河流海洋之神俄刻阿诺斯与沧海女神忒堤斯之女。她是太阳神阿波罗的情人,但后来阿波罗移情别恋,又爱上波斯公主琉科托厄。妒火中烧的克丽泰向波斯王俄耳卡摩斯告发了琉科托厄与阿波罗的关系。俄耳卡摩斯下令将不贞的女儿活埋。阿波罗得知此事后,彻底断绝了与克丽泰的来往。痴情的克丽泰一连九天不吃不喝,凝望着赫利俄斯驾驶太阳车东升西落,日渐憔悴,最终化为一株向日葵。

《蹲着的维纳斯》,制作于1702年,英国伦敦。

       “蹲着的维纳斯”是老约翰.诺斯特引人注目的作品,也是他幸存的为数不多的古典艺术大理石雕像。高超的雕刻技艺和赋予女神的仪态在当时的不列颠无与伦比。

凯厄斯·西贝尔《风笛男孩》;英国;约1680年;波特兰石


《维尔图努斯和波摩娜》,制作于1725年,英国。

       主题取自古罗马作家奥维德的《变形记》,波摩娜是看护果木的女神,长期与果木相伴,不把追求她的男人放在心上。众多追求者中有维尔图努斯是英俊的变形之神,他变身为老太太接近波摩娜,跟她讲述爱情的美好,两人终成眷侣。雕塑描绘维尔图努斯刚刚脱下面具,显露出一位英俊的神,波摩娜惊诧地望着他,她已被爱情故事打动,并未挣扎逃脱,只是稍微侧身。

安东尼奥·科拉迪尼《阿波罗剥玛尔叙阿斯的皮》,大理石雕像,制作于1719-1723年,意大利。

      阿波罗发明了长笛,他将长笛当作礼物送给雅典娜。雅典娜看到自己吹奏这种怪异的乐器时脸上那种嘴歪眼斜的样子时,就把长笛扔到了地上,并对其施加了一个诅咒。

      玛尔叙阿斯对雅典娜的诅咒不屑一顾,他拾起了这根长笛,并且成为娴熟的演奏者。玛尔叙阿斯开始吹嘘他吹奏的笛子比阿波罗演奏的七弦琴还要好,并在一场比赛中向阿波罗发起了挑战。忒迈勒斯、迈达斯以及缪斯女神们都被委任为裁判。阿波罗击败了玛尔叙阿斯,然后对其实施了严酷的惩罚:玛尔叙阿斯被吊了起来,活活地剥了皮。


《普赛克》,青铜雕像,制作于1908-1919年,英国伦敦。

      希腊神话普赛克系一个国王的女儿,由于长得美丽,引起爱神阿佛洛狄忒的嫉妒,便派其子厄洛斯去惩罚这个美女。不料,厄洛斯却爱上了普赛克。

英国艺术家瑞秋·尼布(Rachel Kneebone)的作品。




在走廊的尽头。


《中世纪撒克逊国王》


第一层的西部区域

       这两个展厅叫做Cast Court 展厅,英文Cast 的意思是“用石膏翻模制作”。这些展品,是阿尔伯特聘请了很多艺术家,用各种不同的原料翻模制作出来,精准地再现原件的风貌,并且“比原件更加结实牢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收集在这里的作品在规模和范围上都是无与伦比的,成为世界上少数得以存留的艺术珍品。

ROOM 46a

       图拉真柱以柱身精美浮雕而闻名,于公元113年由大马士革的阿波罗多洛斯建造于罗马,为纪念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胜利征服达西亚而作。因为它的模型太高而被切割成两段陈列在西大厅。




众多的棺木,上面有死者的雕像。睡在这里的都是武士。


       这是公元110-113年间建雕刻的,罗马大帝图拉真为了纪念他的战功而雕刻的巨形柱子,在圆柱的周围雕出了图拉真大帝战胜达里亚人的经过,浮雕是沿柱子环绕作带状连续画面,以写实的手法表现战争的经过,差不多象一部史诗一样记录了这一段历史。攻城的士兵和守卫者的殊死博斗,水中战船上用力划浆的场面,抓获战俘的情景,胜利者吹起号角的画面等等,表现得细腻而真实。


《荣耀之门》

       这座罗马式的大门及雕塑是1188年莱昂国王斐迪南二世下令建造的(1211年完成),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的使徒大教堂。宏伟大门雕刻主要表现是新约启示录和旧约的人物故事。上方中央的救世主耶稣向人们展示他手上的伤口,象征战胜死亡和痛苦;紧挨着耶稣的四个人是四福音书的作者;下方两边的天使在展示耶稣受难时的刑具和相关物品;最上方手持各种乐器和香水瓶的是新约启示录中的24位老者。




       在图拉真柱旁边有一座细又高的石雕神龛,制作得繁复精致之极,神龛的原件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圣伦纳德教堂,比利时建筑家10世纪设计的。





《圣乔治杀死恶龙》,青铜,制作于1373年,原在布拉格Hradschin宫院内,现藏布拉格国家美术馆。

      据基督教史所述,圣乔治原是一殉教者,活动于公元3世纪。自6世纪起,传说他曾因从一条恶龙爪下拯救过一个女郎而被后世颂扬。从8世纪起,他被神化为圣者。作者用一个威武的骑兵充当圣乔治,战士正在马上左护右挡地刺 。

       有一组石雕《哀悼基督》,表现了基督被钉上十字架到复活的过程,场面很大,人物众多。这是法国雕塑家让·古戎1550年的作品,原件在法国巴黎卡纳瓦雷博物馆。


ROOM 46b









《雅典学院》,壁画,绘制于1510 – 1512年,意大利梵蒂冈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寓所。作者:拉斐尔

      这也许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壁画是梵蒂冈教皇寓所装修的一部分。

       雅典学院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兴办的。拉斐尔在这幅巨型壁画中,描绘了当时这个学院里的哲学家、 科学家以及艺术家们进行学术探讨的热烈场面。画面中央边走边议的是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斯多德,他们在激烈地争论着。虽然,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在他兴办雅典学院时已不在人世了,但画家为了表现哲理的继承性,还是在左边的一组人物中画出了苏格拉底。而右边的则是天文学家托勒密,弯着腰在画几何图形的则是阿基米德,在他们的后面,戴着暗色无檐帽的是画家本人。左边的下方是以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为核心的一组人物,还有一个伊斯兰 教学者叫阿维洛依。在台阶上坐着沉思的是赫拉克利特,离他不远躺着第奥根……这样众多的人物、宏伟的场面、 各种不同的形象性格,各种交错纵横的内在联系,拉斐尔竟能以严谨的布局和精心设计的层层深入的圆拱门古典建 筑为背景的构图,表现得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足见画家的艺匠才智,非同凡响。

      这幅几乎全尺寸复制品,是1755年为伦敦诺森伯兰画廊所绘,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仿作。


       多纳泰罗的青铜雕塑《大卫》(约1440年)是第一件复兴了古代裸体雕像传统的作品。这个真人大小复制品是托斯卡纳大公利奥波德二世送给维多利亚女王的礼物。作品是用钢筋加固的几百块部件组成的模具铸造生产的。


米开朗琪罗的大理石雕塑《捆着的奴隶》(1513-1516年),最右面是米开朗基罗的大理石雕塑《摩西像》(1513-1515年)。


金色的大门是著名的佛罗伦萨洗礼堂的天堂之门,由吉贝尔蒂化费27年(1425-1452年)完成。

       大门共有两扇,每扇门上的浮雕作品都分为五块,采用圣经旧约传说中的十组故事为题材。虽然表现的内容仍然是宗教故事,但却具有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艺术语言。在浮雕作品中,吉贝尔蒂成功地借鉴了绘画的艺术手法,利用高低不同的凸起,细腻地塑造了一个个人物形象,利用透视的手段来再现人物的位置、空间的环境和深度,近处的人物最大,远处的较小,直到最远方融入背景,造成了很强的景深感。镀金的表面则使整个浮雕洋溢着一种黄金色的空气和轻雾的感觉。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对这组浮雕作品赞赏不已,也是他给予了作品以《天堂之门》的名称。

尼古拉·皮萨诺的比萨大教堂的大理石讲坛《圣若望洗礼堂布道坛》,大理石,建于1260年,意大利比萨圣若望洗礼堂。

      复制品再现了精致雕刻的布道坛,这是尼古拉·皮萨诺最著名的作品。像一些其他展品一样,没有复制原作的颜色。皮萨诺的布道坛使用绿色和红色大理石,描绘基督的部分采用自然色彩。


《枫丹白露的仙女》       

       这个青铜半月形装饰原是为枫丹白露皇宫的入口设计的,这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复制品。狩猎主题是枫丹白露的象征,而牡鹿是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纹章标识。枫丹白露的仙女一直没有安装。后来被弗朗索瓦的儿子亨利二世给了他的情妇,现今在卢浮宫。


《圣十字教堂布道坛》

       这座布道坛的原件是镀金大理石的,放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是意大利雕塑家贝纳通的“一个非常罕见的杰作,比任何其他传统的布道坛更美丽”上面的雕塑显示了对圣方济各的生活场景独特的描绘风格。

       布道坛后面右侧是《红衣主教阿斯卡尼奥·斯福尔扎墓》,大理石,建于1505-1509年,意大利罗马人民圣母教堂。

       19世纪,南伦敦水晶宫也广泛收集大量的复制品。1936年该建筑毁于一场灾难性的火灾,但一些石膏复制品被抢救出来,呈献给V&A博物馆,其中包括这一座。这座大理石陵墓由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竖立以纪念他以前的反对者阿斯卡尼奥·斯福尔扎。死者是米兰公爵的弟弟,他与尤利乌斯二世在教会和米兰的政权上有冲突,斯福尔扎家族控制米兰有100年之久。主教长眠的姿态颇为新颖,与所雕刻的凯旋门正相适应。

       后面左侧是《贝诺左.费代里吉纪念碑》,大理石、釉面陶瓷,建于1454-1457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圣三一教堂。

      墓碑拉丁铭文认明死者是菲耶索莱的主教(Bishop of Fiesole)并概述了他的业绩。主教雕像后面是基督、圣母和福音传道者圣约翰。这件复制品是19世纪与欧洲博物馆交换复制文物所得。

布道坛前方是《一对跪着的天使》


《窗框》,大理石,制作于约1473 – 1480年。

      切尔托萨(Certosa),这个在帕维亚的加尔都西会修道院,被认为是意大利北部文艺复兴时期雄伟的古迹。这件复制品是修道院华丽的大理石窗框。


《圣彼得烈士之墓》,大理石,建于1338年,意大利米兰圣殴斯托焦教堂。

      圣彼得烈士是多米尼加修道士,在1252年被暗杀。1335年圣殴斯托焦的修道士们决定建一座纪念碑来表达对烈士的崇敬。宏伟的建筑形式和稳稳站立的人物形象,体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伦巴底的风格。

         《卢森堡亨利七世皇帝墓》,大理石,建成于1315年,原件现藏于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博物馆。(左下)


《圣佩特罗尼奥大教堂门口》,用材:大理石和流石,建于1425-1438年,1510年后完工,意大利博洛尼亚(Bologna)。

       门前是《圣水器》,用材:大理石、青铜,有镀金和着色的痕迹,建于1416-1434年,意大利锡耶纳圣乔万尼(S. Giovanni)教堂。

       仿制品与原作适时有所改变,所以每个作品都要比前面的有所改进。这件有五个丘比特(与天使的数目一样),而原件只有四个。


       城市景观和别墅(Cityscape and Villa),the Paul and Jill Ruddock Gallery(ROOM 50A)

《珀尔修斯铜像喷泉》,青铜,约制作于1590年,德国慕尼黑王宫Grottenhof。


雕塑描述了珀尔修斯杀死美杜莎的故事。


      《参孙杀死非利士人》来自于圣经故事,犹太人的英雄参孙Samson手持驴颌骨击杀嘲弄他的非利士人。这尊雕塑原本是意大利佛罗沦萨一个大型喷泉雕塑的一部分,后来作为皇室礼物被赠与了西班牙。1623年由于英国和西班牙皇室家族之间的姻亲关系而来到伦敦,立即成为英国最有名的意大利雕塑作品。其极具张力的人物姿态和雕刻手法深受米开朗基罗的影响,但又独具自己的风格,有一股冷静、雅致的美。这尊大理石雕塑对英格兰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赞助人制度具有长达300多年的深远影响。

《圣乔治杀死恶龙》




冥王哈德斯劫持冥后珀耳塞福涅

       英国艺术家瑞秋·尼布(Rachel Kneebone)用亮闪闪的白瓷创作出了一个高达5米的高耸结构雕塑。在雕塑上,这些看似极度真实的腿与花朵、植物互相纠缠,而且它们的姿态各不相同,有的看起来死气沉沉,而有的却又生机勃勃,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这个作品的名字是《399天》,这也是完成它所用掉的时间。



局部。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1350-1600)(50b)

 《唱诗班隔屏》,比利时大理石和雪花石膏,制作于1610 – 1613年,荷兰斯海尔托亨博斯(‘S-Hertogenbosch)圣约翰大教堂( St John's Cathedral)。

       教堂唱诗班隔屏从教堂中分割出一个公众区域。1566 - 1567年新教改革者们破坏了这个教堂的隔屏,1584年的火灾使之彻底被毁。1610开始新建这个唱诗班隔屏,斯海尔托亨博斯地区信仰天主教,隔屏的形式、装饰和雕刻等要与之符合。1866年大教堂当局决定拆除,理由是隔屏阻碍信众看到圣坛,风格不符合教堂的哥特式建筑,后来卖给了W&A博物馆。

《一双跪着天使(Pair of Kneeling Angels)》,大理石,约制作于1525 – 1542年,意大利佛罗伦萨。

      从天使胳膊和手的位置可以看出这是一对放在祭坛两边的烛台。在弥撒时烛光照亮祭坛象征着基督的光明。

《费鲁奇设计的圣坛》,红、白色大理石镀金彩绘,约制作于1493年,意大利菲耶索莱圣吉罗拉莫教堂。

       画面中央耶稣十字架的两旁是圣母玛利亚和抹大拉的马丽亚,基督的右边是圣.杰罗姆,杰罗姆上方圆盘内是福音传道者圣.约翰,左侧是圣.马克和帕多瓦的圣.安东尼。

       在底部角落可以看到家族盾形纹章,而圣.杰罗姆的存在是为了纪念她和她的丈夫对圣教会的奉献。

《圣母升天》


《圣彼得》,橡木,约制作于1520年,可能出自荷兰东部林堡(Limburg)。

       基督选择彼得作为“岩石”(拉丁语“pelra”),他建造教堂,之后彼得成为十二使徒的领袖和第一个教皇。这雕像展示了他的教皇标记,包括精致的头饰。

        圣彼得坐像,身穿长袍,右手拿着钥匙,左手拿着一本打开的圣经。他是使徒的领导人,第一个罗马主教。他也是天堂的看门的人,因此手中拿把钥匙。这个圣彼得雕像最初手中握着两把钥匙。现在一个坏了,另一个被修复。在圣马太福音中,耶稣对彼得说:“我必赐给你天国的钥匙。”圣彼得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艺术中通常持有两个钥匙。

《圣母之死》,彩绘镀金胡桃木雕刻,约制作于1430 – 1440年,德国上莱茵(upper Rhine)。

      这里基督举起手在祷告他母亲的灵魂和肉体升入天堂,周围的使徒也一同在祈祷。


《布列瑟农圣坛装饰》,橡木、松木彩绘镀金,约制作于1500 – 1510年,可能来自意大利布列瑟农附近克劳森圣安德鲁大教堂

      圣母玛利亚坐在中间,两侧是圣弗洛里安和圣施洗约翰。较低的部分是文物橱柜。橱柜中央两个面板是亚历山大的圣多萝西和圣凯瑟琳。

       圣施洗约翰拥有一只小羊羔在拉丁语被称为神羔,或“神的羔羊”。在古代仪式羔羊常常被作为牺牲。它后来成为耶稣的象征,因为基督徒相信他在十字架上牺牲了自己。 

《圣玛格丽特-祭坛装饰》,橡木彩绘镀金,约制作于1520年,可能来自德国汉堡附近的吕讷堡的圣约翰大教堂。

       这幅壮观的祭坛装饰讲述了圣玛格丽特的故事,她因为拒绝放弃基督教而被杀害。



《慈悲的圣母》,伊斯特拉石 有着色痕迹,约制作于1440 – 1441年,意大利威尼斯。

       这个团体的成员在圣母的斗篷下得到保护。圣母的周围是坐在耶西的树上的先知们。他们手持卷轴宣布基督的来临,基督显示为一个婴儿出现在圣母的胸前。尖拱反映了哥特式的特点。

      因为圣经《以赛亚书》中有关于耶西和弥赛亚(耶稣)宗源关系的描述,所以从中世纪起就出现了大量关于“耶西的树”的描绘。这些作品中,耶西通常被描绘成靠在一棵树之旁或是一棵树从他的腹中生出,而整个树冠上则是其后世子孙,也即每个树枝都是耶稣基督的祖先,树的最顶端则是怀抱婴儿耶稣的圣母形象。可以说,耶西的树是一幅再现耶稣家族谱系的示意图。


彩色玻璃《国王的朝拜》(The Adoration of The Kings),约制作于1516年,意大利科尔托纳(Cortona)。该作者是法国画家和玻璃艺术家Guillaume de Marcillat (约1467/70-1529/35年)。




《圣母领报》,锡釉陶瓷,制作于1510 – 1520年。

       圣父在天使加布里埃尔的头上方,将圣灵以鸽子的形式送给玛利亚。根据基督教传统这导致玛利亚怀孕生下耶稣。圣母领报日(3月25日)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圣母子》,伊斯特拉石,约制作于1578年,意大利威尼斯。

       为让信徒吻圣母塑像的脚,圣母的左脚伸出并暴露在外面。坐着的圣母右手让圣子停止活动朝向观众。   

《三王来朝》,锡釉熏烧陶,约制作于1500 – 1510年,意大利佛罗伦萨。

      根据《玛窦福音》第二章记载,耶稣诞生后,东方的几位贤士见到了天上的异星。他们在异星的引导下,来到白冷朝拜耶稣,向耶稣圣婴奉献了黄金、乳香和没药三样礼物。国王的追随者们戴着异国情调的帽子(包括一个非洲人),表示他们从东方来。装饰画的明亮的色彩展示了德拉·罗比亚制作锡釉陶瓷的技能。

      最下面板上的家族纹章说明这是富有的阿尔比齐家族定制的祭坛装饰。




亚洲馆

中国馆(ROOM 44、47e、47f)

       1988年,香港富商徐展堂前往英国扩展业务时,捐巨资援助维多利亚博物馆建立中国展馆。英国皇储查尔斯王子及戴安娜王妃曾代表英国王室设宴致谢徐展堂,并提议以徐展堂的名字命名中国艺术馆。1991年6月,这座欧洲第一座中国人自己援助的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由查尔斯王子主持开幕仪式,徐展堂以中文致词,许多老华侨感动得泪流满面。

       中国馆依生活、饮食、丧葬、宫廷、宗教信仰等用途,展示了从公元前3000年至今的最全面、最重要的中国艺术收藏品,包括瓷器、玉器、漆器、家具、雕塑、象牙制品、玻璃制品、纺织品、绘画作品、手稿等,其中不乏价值连城的古董:东汉时期的褐釉陶马、唐中期的三彩陶女俑、被收藏界视为珍宝的明成化鸡缸杯、清中期的雕漆木胎龙椅、清中期的鎏金掐丝珐琅冰箱,还很贴心地用中英文分别标注出每件物品的名称和年代。




清中期的雕漆木胎龙椅


      地面上一个大大的汉字“中”很引人注目,英文“China,the Middle Kingdom”绕其一圈。“中”字前方有个扇形的长木椅供游客休息,对面就是北京艺术家邵帆的作品《2004年作品1号》,乍一看像是把散架的明式木椅,实际上用了透明亚克力填充其散开的间隙,将平时看不到的榫卯结构展示出来。《2004年作品1号》的背景是幅巨大的花鸟写意画——著名工笔花鸟画家喻继高的作品《春和景明》,淡雅与艳丽相映辉,“艳而不俗,淡而不枯”,对大自然的讴歌和对生命的咏叹跃然而出。

       V&A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中国古代艺术精品,这座观音坐像是其中最古老、也是最精美的一个。观音菩萨在佛教信仰中具有非常重要和崇高的地位,耳听万音、普度众生;菩萨是放弃成为佛的佛(觉悟者),一心在世间聆听八方、渡化接引众生。

       V&A的这座观音菩萨坐像可以追溯到中国的金代时期,大约公元1200年左右;经学者研究表明:此座菩萨像在造像之初,为五彩涂装,明亮鲜丽;传到明代 (1368-1644) 之后,这尊菩萨像曾经被重新涂装过,即重装金身;以黄铜镀之,而非用金粉;使菩萨显得更加古朴端庄、大气稳重。因此,仅这一尊菩萨像就代表了中国金代和明代两个时期佛教造像风格的不同和审美趣味的变化 。

 佛像的头部石雕,展品前面用盲文标注了“请用手触摸”,我闭上眼睛用手触摸它,圆润的脸庞,雕刻精细的头发,讲真,能这么近距离摸一件古物,感觉非常特别。













清早期木雕彩绘关帝像















清康熙 釉底青花瓷供瓶 。展品前面用盲文标注了“请用手触摸,请勿戴戒指”。第一次亲手触摸国宝!

清乾隆  青花云鹤纹爵连托盘

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

明成纹化 五彩花卉罐

马头,西汉,公元25-220年

 福建德化以烧制白釉瓷器闻名于世。此地所产的白瓷瓷质如脂似玉,光滑细腻,釉面晶莹光亮,具有透光感、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视为中国白瓷代表,故有“中国白”之称。德化制作的白瓷观音,仪态生动,优雅高贵,是举世公认的德化白瓷珍品,为世界各大博物馆及收藏机构竞相珍藏。

       笑吟吟的观音菩萨怀抱一位聪明伶俐的童子,这是民间流行的送子观音像。

象牙雕《十八罗汉臂搁》,清中期


木座石板《东海仙界图》插屏,清晚期



清中期鎏金掐丝冰箱


民国的广告。


明黄花梨橱柜


明早期雕漆圈椅

明黄花梨桌椅



《石赞》挂轴  溥儒 1935年

《月》椅  邵帆 2004年

       这是根据“月”的汉字意向为灵感创作的,将明代椅子的局部同现今新的木料制成品进行嫁接。新旧两种材料色泽不同,泾渭分明,可谓是极具匠心的连接。

the buddha image in asia china

中国亚洲的佛像(ROOM47)

       由于何弘毅家族佛教基金支持,为佛教造像艺术开设三个常设展厅,另外两个展厅是Buddha,monk and king(ROOM18)和The life and terchings of the Buddha(ROOM20)。三块展厅各不相连,甚至要穿过不同类型的艺术展区才能找到另外两个相对独立的展厅。这两个展厅关闭整理,无缘参观。

       在这个展厅中,呈现了来自印度、中国西藏、尼泊尔、缅甸、爪哇等亚洲不同地区表现大乘佛教的视觉艺术。

北齐的石雕佛像

鎏金佛像


十三世纪 元代 加彩木雕罗汉像

15世纪 明代 青铜镀金  像高93 cm

       释迦牟尼佛螺发、肉髻高耸,顶饰髻珠,脸形方圆,敛目,双眉以阴线勾勒,丰硕大耳,耳垂镂空,神情安然庄重。右手施触地印,左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莲覆莲座上。斜披袒右袈裟,衣纹写实,极具立体感,为明代金铜坐佛之佳作。






北齐石灰岩菩萨立像

韩国馆ROOM47



韩国历史年表

日本馆ROOM45


日本瓷器







日本武士服装





浮世绘,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其特异的色调及人物姿态影响深及欧亚各地。





  印笼原被用于收纳印章,到江户时代演变为腰间存放药物的容器,代替没有口袋的日本传统和服的袋子。多用木竹或金属制成,筒身分为3至5段,以螺钿(镶嵌贝壳)和莳绘(贴涂金粉)手法进行装饰。






马扎林木箱(The Mazarin Chest)

       由黑色漆木制成,装饰华丽的金银漆。日本的一些大多数技艺高超的工匠都做这样的箱子,这些箱子是专门为出口到西方而做的。第十七世纪富有的欧洲人对这些异国情调的奢侈品产生了兴趣,并把它们作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这个箱子是以马扎林家族的名字命名的。它的第一批拥有者之一是朱尔斯·马扎林,一位著名的法国政治家和天主教红衣主教。他死后,传给了他的家人。1800年,威廉·贝克福德,一位古怪的英国小说家和热衷于日本漆的收藏家,买了这个箱子。贝克福德后来陷入困境还债,不得不卖掉他收藏的大部分。最终,在1882年,V&A以当时的巨额772英镑买下了这个箱子。

  在西方,"China"意为瓷器代表中国,"Japan"意为漆器代表日本。中国人善做瓷,日本人精于漆。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中国的漆艺就开始流传到日本,日本漆艺工匠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本国漆器特色:以金、银作为装饰花纹,即日本所谓的“莳绘”,以金、银屑加入漆液中,干后推光处理,显示出金银色泽,极尽华贵,有时并以螺钿、银丝嵌出花鸟草虫或吉祥图案。公元10世纪以后日本漆器逐渐形成独自的和式风格。





    




《玳瑁盘子》(Tortoiseshell Dish)。

        大约1860-1867 的日本产品,玳瑁盘基,镶金漆器,镶嵌漂亮的珍珠贝(Nacre)装饰。

刀镡(xin),在我国称剑格或护手。作用有三:出剑和收剑的开关;格斗时保护手掌和手腕;显示社会地位。刀镡的华丽则代表着地位的尊贵。

   根付,字面意思是带子的尾端,是当时达官贵人随身携带的印笼、烟草袋、钱袋等物件的末端挂坠。江户时代的安定使得根附的装饰性和地位象征性远大于实用性。随着欧美列强敲开日本锁国的大门,大量欧美人争相购买回国收藏,所以现在全世界最大的根附保有量都在美国和欧洲各国。 



烟袋锅子本身也是别具特色,但是更出彩的是那些搭扣。


第一层东部区域

东南亚展厅(ROOM47a)和喜马拉雅山脉南部印度次大陆(ROOM47b)

       来自东南亚的收藏品包括近6万件物品,包括约1万件纺织品和6000幅覆盖喜马拉雅山脉南部印度次大陆的绘画,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阿富汗。

     《公牛南迪》,蛇纹石雕刻,16世纪晚期—17世纪早期,印度德干。(中间)

      湿婆神的坐骑是一头名叫南迪的公牛。湿婆是一个大苦行者,他的神力在肉体的欲望被激发时会爆发出来,因此他身边常有一头象征男性生殖能力的公牛陪伴。这头公牛同时也象征着正法。然而公牛南迪本身也是一个神,它的名字意思是“欢喜,高兴”,它是一个温驯而又快乐的神。南迪被认为是湿婆神最忠实的信徒。它的雕像常被放在神庙的大厅或门廊里,面对着内部的圣所。

       《门神》,柚木(彩绘痕迹),17-18世纪,印度喀拉拉邦。(左起一)

      《杜尔迦女神》,石灰石雕刻,13世纪中期,印度卡纳塔克邦。(左起二)

      杜尔迦女神又叫“难近母”女神,“难近母”取自她所消灭的罗刹“难于接近”。她是湿婆(Shiva)大神的妻子,印度教中最受崇拜的女神。在大多数绘画和雕塑中,难近母有8、10或者18臂 ,持诸神所赐的各类武器,其中有长矛或一条毒蛇 。


《释迦摩尼立像》,铜镀金,15-16世纪,泰国大成府。

      这座高大的佛陀像优雅地站在莲花台上,右手抬起“施无畏印”。当时大城府是泰国首都。


《释迦牟尼立像(Sttanding Buddha)》,镀金,1800-1850年,泰国。

      佛祖释迦牟尼戴着王冠,穿着皇家服装。他举起双手“施无畏印”,表示了佛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雕像基于佛教传说,佛陀要求国王jambupati离弃邪恶和实践谦逊,而jambupati不为所动,于是佛陀穿着华丽的皇家服饰,国王慑于佛陀的外表,接受佛教戒律出家。

《观世音菩萨》,青铜镀金镶宝石雕像,14世纪,中国西藏日喀则。

      公元7世纪开始,加德满都山谷的尼瓦尔(Newar)人工匠就开始在西藏工作,这是他们的作品。

       1904年英国罗林斯准将(Brigadier-General C.G. Rawlings)在日喀则掠得这座铜像。当时他是以法兰西斯·扬哈斯本爵士(Francis Younghusband)为首的英国驻藏代表团的一员,正在去拉萨的途中,文献记载旅途中这些人得到不少西藏艺术品。


  皇帝沙·贾汉的一只用半透明白玉做的酒杯。花瓣娇嫩的花朵构成酒杯的凹部,平缓地向一头逐渐变尖,成为一个长胡子的克什米尔山羊形状的手柄。玉石质地坚硬,而成品就像花朵般鲜嫩。这是来自印度的白玉杯,制作于1657年。 

 《神龛(Shrine)》,木刻镀金镶嵌半宝石,1850-1870年,缅甸曼德勒。

      据说神龛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毁坏的曼德勒宫殿,因此为数不多的大型木制文物留存下来。1857年贡榜王朝的国王敏东王修筑曼德勒王城,作为缅甸的首都,直到1885年缅甸被英国所灭亡。

缅甸金制神鸟槟榔盒

       这个造型精美的金制容器是19世纪初期东南亚金制工艺的杰出代表,是当时缅甸国王锡袍王 King Thibaw 食用槟榔时用的,其外观造型是缅甸的神鸟卡拉威Karaweik, 不是普通的鸡。嚼槟榔是当时缅甸王国从民间到王族都必不可少的社会传统习惯,准备过程相当的繁琐复杂,因此盛装槟榔的容器盒子等用具也十分讲究。

       锡袍王是缅甸的最后一位国王,1886年被英军废除,缅甸被划归英属印度管辖,其大量的王室珍宝被运往英国。1964年,英国将这些被掠夺来的珍宝系数归还给了缅甸,缅甸政府随即将这只精美的槟榔盒作为礼物回赠给了英国,以示友谊,同时也为缅甸的国家形象和文化艺术成就的展示在V&A博物馆里争得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巴拉瓦(面罩)》,17世纪,尼泊尔

       巴伊拉瓦是湿婆愤怒和复仇的一面。这幅图像是用头骨装饰的,蛇形成了他的耳环和项链,他的头发像宁布一样燃烧起来。这是一幅大规模的图像,用镶嵌的石头装饰得很丰富,是为了公众的崇拜;它在口上有一个小开口,通过这个开口,为信徒的利益而倾倒了被祝福的液体。在尼泊尔,人们普遍采用巴哈拉瓦崇拜。


《胜者桑蒂纳陀祖师(The Jina Santinatha)》,印度拉贾斯坦邦(Rajasthan)。

      这是耆那教的万神殿中尤其受人尊敬的祖师,他是24位祖师中的第十六位。据说在耆那教遭受一次灭绝的危险时,拯救了耆那教。随着时间的推移,耆那教徒来调用他避免灾害,确保和平。他的名字“Santi”是“和平”的意思,“natha”是“主”的意思。

      这件12世纪的印度西部巨大的青铜铸件,裸体的祖师以“莲花座姿”坐在镶有宝石的垫子上,雕像镶嵌银和铜装饰。



《舞王湿婆神(Shiva Nataraja)》,铜合金,12世纪,印度马德拉斯。

      公元七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印度教艺术进入了异常繁盛的时期。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他们和他们的化身大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印度雕像作品中,并以湿婆的形象最为常见。湿婆是毁灭之神,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并呈现出不同的相貌,是生殖、音乐、舞蹈之神,非常受崇拜。典型的湿婆形象有许多种典型而固定的姿势,成为古代印度宗教和艺术传统相结合的典范。在印度教的佛经中,湿婆头戴“火焰冠”,是主宰破坏和生殖两种权能的神,生有三只眼和四只手臂。他终年在喜马拉雅山苦修行,学会跳舞,成为刚柔两种舞蹈的创造者,后被尊为“舞王”。当他翩翩起舞时,三只眼睛睁开,分别洞察过去、现在和将来;四只手臂轻轻舒展,前两臂作印度教典型的姿势,后两只手分别持小鼓和火焰。这一尊《舞王湿婆》就是湿婆雕像中“舞王相”姿势的典型作品。在这尊雕塑中,湿婆的舞姿被刻划得十分优美,他轻抬左脚,右腿独立于火焰的光环之中,脚踏一个小人,表现出“时间征服者”的意味,那火焰的光环则象征着生成、保存、毁灭的轮回循环过程。整尊雕像十分富于节奏的美感,舞蹈的湿婆被塑造得精美绝伦,显得神采飞扬。同时,雕像还体现了永恒的运动和泰然的神情的统一,辐射状张力和光环约束之间的统一。这种运动中的静止,恰恰符合了印度教中在变幻中永恒的思想。

      这尊雕像在南亚展厅的正中间,可见其重要性。





《Mahasiddha Virupa》,1403-1424年,中国

       瑜伽大师维鲁帕(Virupa)生活在9世纪北印度的马哈西德哈,他在西藏被尊为开明的人,并经常以藏族为特色,成为前往印度接受佛教启蒙的藏族教师。

       这尊维鲁帕是现存最大最壮观的作品之一,属于15世纪初在中国宫廷制作的一组图像。当时,身为佛教徒的永乐皇帝和西藏宗教领袖之间的密切接触导致了频繁的外交和宗教交流。


《玉塞金酒瓶(Wine flask and stopper)》,金内衬银镶嵌红、绿宝石,制作于1605-1627年,印度北部。

      这个罕见的镶嵌着缅甸红宝石和哥伦比亚绿宝石的酒瓶是莫卧儿王朝第四代皇帝贾汗吉尔(Jahangir)用品。

《佛头》,4-5世纪,阿富汗

       这位美丽的佛陀头像曾经是一个大型叙事组雕的一部分,该小组组雕的模型是高浮雕。它是一个真人大小的人物的一部分,可能是佛陀年轻时的高达摩。像很多甘达兰粉刷一样,这个头部原本是色彩丰富的,嘴唇、眼睑和头发上还残留着红色的痕迹。

头上有几个佛陀特有的吉祥标记。这些包括突出的发结,这里的头发是古罗马风格,与当代印度风格不同。另一个标记是前额标记。拉长的耳垂暗示着佛陀戴着垂饰耳环时的王者地位。 


《祭祀用长柄勺(Ceremonial ladle)》,银、象牙制,18世纪,斯里兰卡。(左下)

      象牙柄部分镶黄金和宝石。

《柱顶(Capital)》,砂岩雕刻,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印度马图拉(Mathura)。

      印度北方邦在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是在外族贵霜(the Kushan)帝国统治时期。柱顶的形式是带翅膀的狮子,好奇的尾部形式像犁铧,这与印度教神巴拉茹阿玛(Balarama)有关, 这位神手拿犁铧让人们内心的土壤变得柔软并播撒爱的种子。

《门嵌板(A Pair of Door Panels)》,象牙雕刻,18世纪,斯里兰卡。

      在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寺庙的入口都有威武的守护者保护神圣的空间。在这里的佛教背景下,守护者是相对温和的女性,尽管他们仍然挥舞着棍棒。


 弥勒菩萨(The Bodhisattva Maitreya)》,页岩雕像,公元2-4世纪,古犍陀罗( Gandhara)地区。

      犍陀罗( Gandhara)地区是指今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东北部地区,公元一世纪的贵霜(the Kushan)王朝的中心区域,当时这里的佛教曾十分兴盛。




《舞蹈面具(Dance Mask)》,19世纪,泰国。

      这件面具用纸浆制作,彩绘镀金。在演由古印度史诗演变的泰国版本舞蹈剧《拉玛坚(Ramakian)》时,扮演恶魔国王的演员使用。在大成王朝(the Ayutthaya 1350-1767)期间,这一舞蹈形式就是宫廷流行的娱乐。

《哇扬皮影偶戏(Wayang Kulit Puppet)》,皮革和木材,约1850年,印尼爪哇。

      在十世纪中期,这种艺术在爪哇和巴厘岛宫廷以及农村已非常盛行,流传的剧目中大多是印度神话和史诗的情景,比如《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今天,印度尼西亚皮影不仅在爪哇、巴厘岛流传,在周围的一些岛屿也同样受到人们喜爱。

      这付皮影是《摩诃婆罗多》中潘达瓦弟兄的老师智慧之王(Kresna)。




中东伊斯兰展厅(ROOM42)

      V&A拥有超过19000件来自中东和北非的物品,从早期伊斯兰时期(7世纪)到20世纪早期。

  这里最醒目的就是铺在大厅中央的阿尔达比勒波斯地毯,地毯最初是一对,另一块在美国洛杉矶县立艺术博物馆。

       伊朗西北部城市阿尔达比勒Ardabil出产的波斯地毯久负盛名,V&A博物馆和洛杉矶的这一对地毯大约制作完成于1539-1540年间,原来是铺装于伊朗的谢赫大清真寺里面,是目前所知的最大、最古老的地毯之一,尺寸为10.5m×5.3m。地毯用丝线和羊毛混合编织而成,横向用线长度为76公里,纵向用线长度则达到124公里,总共交织成2千9百50万个节点才编织成这张地毯;显示出十六世纪波斯地毯编织的高超工艺水平。

    在地毯中央的戏剧性的徽章设计形成了重复图案的一部分,每个角落都有四分之一的徽章。两盏悬挂在中间的灯让人想起地毯上原始的神圣背景——阿达比尔神殿。设计师威廉·莫里斯在1893年建议博物馆购买这块地毯,并称之为“迄今为止我所见过的最好的东方地毯”。在地毯图案中的两盏灯特意留有一些瑕疵,以此表明只有真主才有能力制作完美之物。





1731年的瓷砖壁炉出自伊斯坦布尔,体现了精湛的伊斯兰艺术水平。

《不颜嵬厘汗(Buyanquli Khan)陵墓》,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Bukhara)。

      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Bukhara),一座华丽的圆顶陵墓埋葬着已皈依伊斯兰的伟大蒙古征服者成吉思汗的后代。有一段时间,不颜嵬厘汗是这个中亚地区的傀儡统治者。在1358年,当他试图维护自己的权威时,被地方军阀暗杀。

      陵墓建在布哈拉郊外,全部建筑内外都铺满瓷砖。瓷砖都深刻铭文和其他装饰。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在中亚地区只存在一个短暂的时期,从1350年到15世纪早期。


《瓷板(Tile panel)》,彩釉,1580年,土耳其伊兹尼克。



《蓝绿釉罐》,1150-1220年,伊朗卡珊(Kashan)。(中间最上层)

      大罐用磨具生产,使用材料不是黏土,而是主要成分是石英的物质,叫做fritware(没找到确切的中文,近似于“玻璃料”,石英也是制作玻璃的原料。)。

      罐外表装饰以蜂窝状花纹,每个蜂格都有或鸟类、或动物、或人物活动的刻画。



《镶瓷板桌子(Tile-top Table)》,土耳其伊兹尼克或伊斯坦布尔。

      这张乌木桌子桌面镶多边形瓷板,其他镶嵌珍珠贝壳。





10世纪的水晶壶是伊斯兰文化法蒂玛艺术的精品。


王座。


伊朗的古波斯王国的金饰雕塑。






《清真寺灯》,博物馆编号580-1875,镀金彩饰玻璃,1320-1330年,埃及。

      这座灯是为Qijlis制作的,他是马穆鲁克王朝苏丹手下一位高级官员,为苏丹制造武器。灯上圆形图案中的刀,是他的纹章。Qijlis向清真寺捐助这盏灯,并供应灯油。

印度艺术1550-1900(ROOM41)

提普的老虎

       提普苏丹号称是南印度的猛虎。这座馆藏品刻画的是一只凶猛老虎在撕咬一个欧洲殖民者;实际大小的尺寸,做工精巧,有一种虎虎生风的气势。这其实是一个机械大玩具,虎身中藏有管风琴,运作摇把时可以同时发出老虎的咆哮声和欧洲殖民者的惨叫声;殖民者的手也可同时上下晃动,以增加整个装置的戏剧化表现效果,以纪念印度迈索尔王朝的提普苏丹数次对英作战的胜利。虎身的侧面装有键盘,可以演奏音乐;据推测,里面的管风琴部分是由当时与英国人争夺殖民地的法国人制作的。

       1799年,提普苏丹统治下的迈索尔王朝被彻底击败;英国东印度公司统一了整个印度。这只老虎也被带到伦敦。


《The Bodhisattva Avalokitesvara》,1883年出土于印度中部桑吉(Sanchi)的一号佛塔(Stupa No 1 at Sanchi)的西门。桑吉是一个村庄,发现了很多佛教古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桑吉的佛教古迹》。

       这件作品没有正式名称,Bodhisattva的意思是“菩萨”。Avalokitesvara的中国名称为“观世音”。

       这是约900年的一件印度雕塑作品,由于形体极其优雅,所以有人誉为亚洲的“东方的维纳斯”。

  著名的印度细密画,是印度绘画艺术的主要形式。是一种小型绘画,多用于装饰书籍的插图,也作为独立的画幅。印度细密画大体上可以分为印度本土宗教细密画,莫卧儿细密画和拉杰普特细密画三类。



拉斐尔大厅(ROOM48a)

门口(有四大神兽把门。

      用一整个大厅来展出拉斐尔的大型作品——七幅梵蒂冈西斯廷大教堂挂毯1:1尺寸的底稿,属于英皇室藏品,自1865年以来就一直由皇室借给V&A博物馆进行公开展出。这些挂毯底稿描绘的是圣彼得和圣保罗在耶稣的引领之下创立基督教会的故事 ,由教皇利奥十世 (美的奇家族的第二代) 委托拉斐尔进行设计,共计10幅。在文艺复兴时期,由丝线羊毛编织的挂毯的价值要远远高于绘画,整个挂毯项目的花费是先前请米开朗基罗绘制西斯廷教堂穹顶壁画的五倍之多。

       在制作挂毯之前要先请画师设计底稿,并画成1:1尺寸的画作用于编织挂毯时对照使用,被称之为Cartoon;这里不是卡通的意思,而是意大利语cartone,即画草稿用的纸板。第一批挂毯在1516-1521年间当时欧洲的挂毯编织中心布鲁塞尔编织完成,一直以来都被收藏于意大利梵蒂冈的西斯廷大教堂内。而拉斐尔的原稿则在1623被英格兰的威尔士王子,即后来的英国国王查尔斯一世购得,用于编织新的挂毯;到了18世纪后期,拉斐尔逐渐被公认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画家,再加上这批画作的神圣宗教主题,于是就成为英国皇室收藏的稀世珍宝之一。



《爱利玛人的盲子,The Blinding of Elymas》,1516年

       圣保罗的第一个奇迹,是在圣保罗总督的面前完成的。爱利玛斯是总督的顾问,先前曾下令为保罗的基督教信仰鞭打他,但圣保罗对他说的话却使他失明。这一事件导致了普罗孔苏尔向基督教的转变。

《捕鱼的神迹》

      《捕鱼神迹》描绘的是耶稣在彼得面前第一次显现捕鱼的神迹,出自《圣经新约》的《路加福音》。彼得最早是个渔夫,原名叫西门,有一次他打鱼归来但一无所获。耶稣看到后便让他把船划到水深处下网打鱼。西门说“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但依从您的话,我就下网。”没想到他下网后真的打到很多鱼,网都快撑破了。画面最左边的是耶稣,他身上的袍子原本是深粉色,年代久远造成画面褪色,但他在水中的倒影仍能看出些粉红的原色。跪在耶稣面前的就是彼得,他为自己刚才不信耶稣的话表示道歉。

挂毯《捕鱼的神迹》

《基督责难彼得,Christ's Charge to Peter》,1516年

       这是耶稣复活后的一幕,当时基督指控彼得照顾信徒,以羊为象征,并把通往天堂之门的钥匙交给他。由于他的优越信念,彼得成为了教会的基石,也是耶稣基督在地球上的接班人。


《治愈瘸子,Healing of the Lame Man》,1516年

       这幅《医治瘸腿男子》表现的内容出自《圣经新约》的《使徒行传》。彼得和约翰有一天去耶路撒冷圣殿,路过美门时被门口的瘸腿男子拦住。那男子要求他们救济,彼得对他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结果那人的腿脚立马就好了。画面中间蓝衣黄袍的站立者是彼得,他左边穿红袍的青年是约翰,两人正伸手准备将坐在地上的瘸腿男子拉起来。


《亚拿尼亚之死,Death of Ananias》,1516年

       在这幅漫画中,使徒们说服了一些有财产的人卖掉他们的土地或房子,以便把所得分配给穷人。亚拿尼亚暗中把他那地的收益留了些。彼得责备亚拿尼亚的诡诈,亚拿尼亚就死了。


《保罗在雅典宣讲,St Paul Preaching at Athens》,1516年

      保罗在雅典司法委员会阿略巴古斯集会前宣讲。他的布道是专门针对外邦人的,这个主题强调了他向外邦人布道的特殊作用。它还涉及偶像崇拜的主题,因为听众站在异教徒雕像前。


《在利斯特拉的牺牲,the Sacrifice at Lystra》,1515年

       这幅漫画展示了在目睹他们治愈残废后,Lystra的居民将保罗和巴拿巴误认为是当地的神木星和水星。他们准备向他们献祭。保罗沮丧地撕裂衣服,他和巴拿巴想要止住祭祀,劝戒吕西亚人拜偶像。


在展厅一端的松木面板镀金蛋彩画作品 《圣.乔治祭坛》(Altarpiece of St George),约制作于1410年,作者Master of the Centenar, 西班牙瓦伦西亚。

       该作品展示了第三世纪末基督教圣战士的传说。祭坛中央是三个叠加的面板,上面是基督和圣母子,以及两侧的先知; 中间描绘的是1237年基督教军队在阿拉贡国王詹姆斯一世指挥下,得到圣.乔治的帮助,在普伊赫(Puig)击败摩尔人的情景;下部是圣.乔治成功杀死一条遗害当地人的毒龙。中央面板两侧描述十圣的生活场景。


局部:《圣乔治杀死恶龙》



       一楼ROOM 40是时尚专区,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功能、不同风格的服饰风向变迁,从贵族服饰到高定到职场服饰,选择了相应的代表作品呈现。





     这是英国18 世纪中期宫廷华丽服装的一个典型范例。虽然这种大裙在当时已经过时了,但在皇家活动或宫廷聚会中,贵族妇女们还是会被要求穿上这样的裙子。这种华服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横向裙宽,最宽可达1.5米。穿裙子的过程也相当麻烦、费时,裙子也很沉,光是裙子上的金丝银线有时就可达10磅,差不多有4.5公斤重。穿着这样的裙子,进门或是坐马车时都需要相当的技巧,以保持其优雅的造型。虽然很麻烦,但确实不失为很好的一种显摆和炫富方式:裙子用料考究,做工十分精细,常常配有珠宝、刺绣、蕾丝花边裙裾等,加之金丝银线穿插交织,交相辉映、华美异常,显示了穿着者的财富和家庭声望。


























雕塑1300-1600,ROOM 26,27

都是关于圣像的雕塑,没有细看,急速通过。

 博物馆餐厅,它被称作“莫里斯屋”,为著名的建筑家和纺织品设计师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和他的拉斐尔前派的朋友们共同设计。这个餐厅建于1866-1868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餐厅。

    这些美丽的房间饰以花砖墙,彩色玻璃和彩绘壁画,都是维多利亚时期遗留下来的原作。它们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咖啡厅。



五饼二鱼

       中世纪教堂的窗户内充满大面积的彩色玻璃。这使得射入室内的光柔和而又鲜明,同时也展现了那些作为基督教信仰核心的神学教义以及圣经故事。在一段大多数人都是文盲的时期内,彩色玻璃取代了书籍,被用来教育信徒。

       这个窗户可能是在公元1223年左右为法国北部特鲁瓦里的一座教堂所制作完成的。它展示的是基督所行的诸多神迹之一。圣经描述了耶稣是如何把五饼二鱼变成足够五千个来听他讲道的人吃饱的粮食。

  其实,常说的莫里斯厅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莫里斯厅Morris Room, 甘伯厅Gamble Room和波因特厅Poynter Room。



墙壁上的装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