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一林教授油画写生100例“人生有画为伴,足矣。”

 泊木沐 2019-03-31

丁一林,1953年出生于南京,长于北京。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留校任教。1995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2004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常务副主任,200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丁一林作品应该说是一首叙事诗,

通过这首诗让你领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常在当代油画的写意作品中,

普遍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想象力退化,

二是主体体验贫乏。

丁一林避免出现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是深入生活,

在生活中找到兴奋点。

他喜欢到野外写生,

丁一林说:

“写生过程也是一种心理体验的历程,

颇具吸引力。

使性情之真在常绿常新的自然里焕发新意,

画中的魅力便会经久不衰。

若无新意艺术又怎能生生不息?

至于作品如何解读则留给观众了。”

丁一林在《漓江有感》一文中写过:

“提箱作画,

人生一大乐事。

目睹奇山丽水,

耳闻鸟啼蝉鸣。

刷刷点点,

色堆画布之上。

少顷清爽之像便跃然纸上。

倚窗细细品味,

满怀充实。

人生有画为伴,

足矣。”

经常写生是勤奋的表现,

勤奋是通向成功的唯一的道路,

没有勤奋的“成功”是无稽之谈,

只会招之人们的耻笑。

面对着大自然写生,

会让一个画家陷入狂热的境界,

其忘我的程度不亚于一个饥饿之人扑向面包的情景。

直至一幅写生稿的完成,

其心中还在品味着余香。

这是别人无法感知的精神快感,

也是别人无法替代的精神体验。

对于一个时常写生并以写生为快乐的画家而言,

丁一林写生的心态,

是可想而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