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意!完颜阿骨打死后葬在九龙山,竟然暗合了金朝几百年的国运!

 一叶雨林秀 2019-03-31

2003年9月北京市文物局正式宣布,经初步考证,在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门口村北的九龙山主峰下大宝顶前约15米处,一个原本被当地农民当做普通蓄水池的大石坑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睿陵。猛然间,800多年历史的凝重与英雄最终归宿的沧桑像皇城遗迹上呼啸而过的山风一样,向我们扑了过来......

天意!完颜阿骨打死后葬在九龙山,竟然暗合了金朝几百年的国运!

北陵南迁之谜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汉名完额曼,起兵抗辽,创建了大金国,在位9年,征战半生,是个马上皇帝,56岁正当英年时,猝然病逝。天会元年(公元1123年)九月,金太宗率完颜氏家族子弟和满朝文武大臣。将大祖棺停葬于上京宫城(黑龙江省阿城市)西南,并建宁神殿,四时祭拜。

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二月,完额阿骨打被迁葬到一座风水极佳的高山下,曰“和陵”,到了金皇统四年,和陵被改称为睿陵。金贞元三年(公元1155年)十一月,海陵王将太祖陵迁到大房山云峰山下,选中了九龙山“主龙”龙首之下的龙衔寺安葬了金太祖,仍号睿陵。这就是历史上的“三葬太祖陵”的经过。

古代社会特别注重龙脉一事,普遍认为挖掘祖陵会导致王气外泄,龙脉受损,对于江山社稷是极其不利的事情。当然,如果是祖宗显灵要求移陵,那就另说了。这也是海陵王敢不远千里地将太祖陵迁到大房山云峰山下的底气所在。

史书上有这样一个记载,海陵王完颜亮年轻时一直在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市)内演练武艺和攻读经书和兵法。一日,天气特别晴朗,他便纵马猎游,不知不觉中已到了金太祖陵前,即下马祭拜,三拜之后,突然晴天霹雷,顿时大雨涝沦,已然无法返回会宁府。守陵的陵户们见此情景,便请完颜亮休息一夜,待天明后再回会宁府。简单进食之后,完颜亮独自一人进入上宫席地而卧。

到了子夜,突然一阵亮光,照得上宫四壁通透,完颜亮张开了双眼,定睛一看,原来是祖父完额阿骨打的牌位,此刻金光闪闪,他感到非常惊恐,马上长跪不起。祖父完额阿骨打告诉他他是长孙,命该袭位,称帝之后,必须做一件事,就是北部南归,北陵南迁。随后牌位灵光顿失,大雨骤停。

完颜亮心里泛起了滔天大浪,随即出殿上马直奔会宁府。是时,恰逢有一个守夜仆人看到海陵王急驰东去,天上有五彩祥云从天而过,飘向东方。很快,海陵王有帝王之气的传说传遍了大江南北。待海陵王弑君篡位登基称帝后,他念念不忘金太祖吩咐的“北都南归,北陵南迁”之事。这才有了“一个皇帝,三个皇陵”的说法。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帝王陵“搬冢运动”。

天意!完颜阿骨打死后葬在九龙山,竟然暗合了金朝几百年的国运!

为何选在了九龙山

金太祖陵于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随都城迁到了燕京,海陵王命令堪舆师找了一年,也没有找到一处上佳的风水宝地。从堪舆学上说,一处上佳的风水宝地,前面至少要有两座“山”,即“朝山”、“案山”,左右还应出现“护砂”。所谓“朝山”,就是朝臣站立的地方,“案山”则是皇帝放办公桌“案几”的场所;从位置上来说,“案”近而“朝”远。

海陵王见选陵址之事迟迟没有进展,就向他的私交,当时的全真教大教主王处一商量。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的一天,海陵王邀王处一出外行猎,行至大房山大红谷时,王处一说此处可以选为陵区,大红谷因谷口外岩石裸露处的一片片石头和砂土呈现红色而得名。行至九龙山时,王处一大喜,只见九龙山的九条山梁由高到低,依次顺势展开,

龙条山脊奔腾而下,正中一条高于其他八条,中峰正前方是高耸的山壁,近处则是一处中间低平、两边凸起的山冈;东侧有连绵不断的山头,西侧则分布着多个小山包。主峰下泉水环流,终年不息;层林重叠,紫气缭绕。九山龙的山形地貌正是风水宝地中的经典:远方高耸的山壁是“朝山”,近处低平的山丘则是“案山”,左右连绵山岗无疑就是天然“护砂”了,也就是风水学上所谓的“左青龙”、“右白虎”了。

王处一指着山峰走势告诉海陵王正峰的龙头处可以安葬金太祖,龙子龙孙可葬于侧龙处,而“九”谓“九言其多”。预示着大金王朝可以千秋万世,永不衰竭。海陵王听到这些,频频点头赞许。

这时,一头小鹿突然从草丛中跃起,向前奔去,海陵王赶忙拍马追赶,把王处一和一众侍卫都落在了身后。忽然山路一转,小鹿失去了踪影,前面是一座金光闪闪的寺院,海陵王觉得奇怪便追进了寺院,但更奇怪的一幕又出现了,恍恍惚惚间,海陵王抬头看见的不是佛像,而是看到金太祖、金太宗等几位逝去的先祖竟然坐在香案上。后来得知,此寺叫龙城寺,正好位于九龙山的中峰,“龙头”上。

这样,海陵王更加相信王处一的话了。回到中都(今北京)后,海陵王便下令把金太祖、金太宗、金冗术的陵墓从东北迁来,把龙城寺的佛像肚子凿开,安放三位祖宗的牌位。在寺基上凿洞挖穴,安放了他们三人的灵抠。

至于王处一给海陵王指点陵寝为何偏偏选在九龙山,后人多有解释,最具神秘色彩的是,认为金朝历经九代皇帝,故又称“九龙”,九代之后,灵气散尽,金朝也将随之灭亡了。

兴也风水,败也风水

金太祖陵所在的九龙山在风水中堪称经典。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在金朝被灭以后,他仍然享受着后人的香火。蒙古人统一中国后,蒙古人认金国为一家,处处以金国的继承者自居,对金帝王陵进行了修理,并定期祭祀,金帝王陵一度成为元时有名的“京西八景”之一。

即使到了明朝初年,它仍是受到了明政府的优待,据说当时朱元璋为了修建皇陵,专门派人来大房山视察该地的风水,并做了一定的修整工作。到朱由校当皇帝的明朝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事情发生了变化,金太祖陵因为“泄王气、断龙脉”一事,而遭受了灭顶之灾,史称“天启掘陵”。

明朝皇帝好端端的为何要跑去破坏金人主坟?是为了报复金人当年对宋陵的大举毁坏吗?这好像没什么理由,这个时候离金朝灭国已有300多年,此时因报复而掘陵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如果真是因为这个,那大明王朝就显得过于儿戏了。如果不是为了报复,那又是为了什么呢?

这就不得不说到另外一个关外的民族——满族了。话说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建州各部,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在东北建国,国号“金”(清政权前身,史称“后金”)。

起用这个国号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复兴当年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后金定都辽阳,举国一派生机,在和明朝的数次战争中,都把明朝击败,特别是萨尔济之战和辽阳、锦州这战更把明朝打得一败涂地,对大明王朝已构成了严重威胁。而明朝时由宦官魏忠贤专擅朝政,腐败透顶,社会动乱,义军四起,政权摇摇欲坠。

朱由校眼看内忧外患,忧心忡忡,害怕大明江山就此断送在自己手上,到了地下无颜见列祖列宗。天启皇帝病急乱投医,听信了风水先生的话,认为后金是“金国余孽”,其兴起是300多年前入葬的京西房山九龙山的金帝陵王气太盛,女真龙运未绝,遂采纳了破风水,断龙脉,泄王气的“妙计”。通俗点讲,此“妙计”就是挖努尔哈赤的祖坟,也就是金代最早的帝王陵寝,为完颜阿骨打的睿陵。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朱由校派人去九龙山掘陵。金陵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他们把太祖睿陵主陵脉的龙头砍掉一半,在咽喉部挖一个深洞,里面填满鹅卵石,以断其“王气”,让女真这条“龙”成为死龙。还把金陵地面上的建筑全部砸毁,甚至扒开墓道,掘开地宫,用散落在地的石柱、栏杆一类的建筑构件和乱石关塞死。连金陵以外的金代墓葬也几乎无一不毁。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明王朝为了震慑金陵的“王气”,在金陵的原址上修了许多关帝庙,遗址留存至今。在完颜宗弼(金兀术)墓上还有一座“皋塔”(现已被毁),请来与岳飞一道抗金的南宋名将牛皋,与关公一起,给大明王朝“抗金”。看来这天启皇帝为了抵抗金人入侵确是费了一番苦心,为了保住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天意!完颜阿骨打死后葬在九龙山,竟然暗合了金朝几百年的国运!

带着问号出土的陵墓

古语有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明天启年间金陵的地面建筑无一幸存下来,但却因为这样,金太祖陵失去了地面上的标志,由此躲过了盗墓者的侵扰,获得了数百年的清静。2002年,北京文物研究所发现完颜阿骨打的墓纯属偶然。

在一次野外考古调查中,偶然发现一个蓄水池非常奇怪,里面堆了200多块大石头,每块都有一吨重,好像是为掩藏什么。这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把这些石头搬开后,果然发现了一处石椁墓。经过一年多发掘,迄今已从该墓中出土四具石椁,其中的雕龙纹、凤纹的汉白玉石椁为国内首次发现,应为皇室专用。根据史书及有关文献记载,加上该墓坑位于整个金陵遗址中轴线上,专家初步判定该墓坑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睿陵。睿陵没有出土大量的稀世珍宝,有的是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又一个未解之谜。首先就是金太祖陵的朝向问题,据说,在最初时,整个阿骨打的陵墓呈一只龟的形状,头部对着的方向就是东南,而阿骨打棺椁入葬的方向也是朝向东南。众所周知,古代社会,中原王朝帝王无论行走坐卧,全部崇尚“面南背北”,即使是陵墓的方向,也严格以南北方向为中轴线。

金太祖陵朝向东南,与中原截然不同,显示出了当时南北民族文化间的巨大差异。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人说这是女真的一种习俗,女真族崇尚太阳,以太阳为神,故以东为尊。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中原王朝也曾有过一度的太阳崇拜,金乌神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那为何中原地区的墓葬都是南北向呢?或许这和各自的生活环境有关,北方草原地势平坦,一到冬天西北风肆虐,为适应这一环境,故一般的建筑都是坐西北,朝东南,久而久之,这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共同习俗,反映在墓葬中就是当时北方所有民族的坟墓朝向都是东西走向。而中原民族北有高山阻挡,西北风难以深入,对其来说,坐北朝南一足以挡住西北风,二可以获得更多的阳光,故中原民族全部崇尚“面南背北”。

金太祖陵的朝向的问题到此暂告一段落,但是关于金太祖陵的那些谜团是一个紧跟着一个地蹦出来。

金太祖陵西南发现5座陪葬墓,其中有两座未被扰动的墓室。墓室四壁石条垒砌,外壁涂抹白灰,室内底部放置石棺床,木棺已朽,肢骨散乱。出土铜把铁剑、石枕、磁州窑龙凤罐及金“泰和”铜钱等遗物。据史料记载,金陵的陪葬墓中有大家非常熟悉的金太祖第四子梁王完颜宗弼,即和北宋民族英雄岳飞对阵的金兀术的陵墓。可是由于其中3座墓被盗扰严重,我们无法断定,金兀术是否在陪葬行列中。

金太祖陵的地宫,是一处在山体中开凿的石质地宫,四具石椁中正中偏北为完颜阿骨打的汉白玉雕龙石质残椁,另一具雕凤纹的石椁则出土了金丝凤冠。

在这两具东西放置的石椁旁边,有两具南北排列的石椁,虽然和龙、凤椁一样,都是“一椁一棺”规制,但它们的外观却无任何纹饰,考古学者称之为“素椁”。我们基本可以猜测它们是陪葬的妃子,可到底是谁呢?此外,靠近外侧的素椁内没有尸骨,而是骨灰,专家认定为是火葬,两个同时陪葬的妃子,为什么仅有一人实行火葬?

金太祖陵也是斩将台

太祖陵缘何被称为“斩将台”,这曾经也是一个谜团。解开这个谜团的关键是宁神殿。据金史专家介绍,最初的宁神殿位置就在太祖陵之上,是太庙也是供后人祭祀用的地方。开始时,这里只设了金太祖的御容,后来,对于在统一女真部族、伐辽战争中立有卓越功勋、作出杰出贡献的开国功臣,死后都追赠封号,绘影图形配享太庙,这也是一种最高的荣誉。

宁神殿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用途,那便是罚办高级将领之地。对于犯了错误需要严惩的高级将领,都要押到太祖陵前,向太祖请罪,轻者杖责,重者杀头。这也是太祖陵又称为“斩将台”的来源;宁神殿,在金代120年中,是最受女真人祟仰之处。

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都到此朝拜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也都在此上演过。另一个重要的作用便是作为献俘的场所。金在伐辽攻宋的战争中,每当取得重大胜利,俘获敌方重要文臣武将时,都要举行献俘仪式。以此庆祝胜利,振奋军民。相传大辽帝国的天诈皇帝耶律延僖,北宋皇帝微宗赵佶、钦宗赵桓都在国破家亡之后,被押解到这座陵前和他们的权臣一道跪拜,行牵羊礼,以示臣服。

话说公元1127年4月,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原北宋宰相张邦昌为楚帝,让他替金人统治黄河以南地区。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回到北方去。当时正是农历四月,北方还很寒冷,徽宗、钦宗二帝和郑氏、朱氏二皇后衣服都很单薄,晚上经常冻得睡不着觉,只得找些柴火、茅草燃烧取暖。

宋徽宗被掳人员到达金朝京师会宁府时,金人举行了献俘仪式,命令二帝及其后妃、宗室、诸王、驸马、公主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袒露上体,来到金朝阿骨打陵举行行“牵羊礼”。金人还为两位皇帝起了侮辱性封号,称徽宗为“昏德公”,称钦宗为“重昏侯”。朱皇后忍受不了如此奇耻大辱,当夜自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